狹小逼仄的廁所竟成了“生產車間”:代購徒手將大份蛋糕切割、分裝,用于儲存食品的器具隨意擺放在地上,衛生狀況全然不達標。分裝盒上更是一片空白,沒有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等任何關鍵標識,消費者購買后完全處于信息盲區。不久前,“山姆代購在廁所分裝蛋糕”的話題沖上熱搜,代購分裝食品問題引發熱議。
衛生安全無法保障
"記者調查了解到,一些熱門的“網紅”店鋪催生出一批黃牛代購黨,為了攬客,這些代購將大分量的蛋糕、面包等食物分裝散賣,溢價通常在10%-40%左右。他們經常在社交平臺分享著日常擺攤招攬顧客的場景,其售賣的分裝烘焙產品的盒子上,無任何產品標識和生產日期。
"在北京讀研一的雨薇,是某山姆代購群的常客。“我所在的群是代購建的第6個群,群內已滿員(500人)。”每周,她都會買兩次山姆蛋糕的分裝,由代購送到學校宿舍樓下。商品價格是在原價基礎上多加5元的代購費和1元打包費。
“學校離山姆店比較遠,我又沒有會員卡,所以選擇了代購的方式。”雨薇說,因為山姆售賣的商品分量都比較大,所以代購分裝是常事。看到熱搜上的“疑似山姆代購蹲廁所分裝蛋糕”后,她和不少群友在群里討論此事,希望以后“老板”(代購)能保證分裝時的衛生環節。“‘老板’在群里發過分裝的照片,感覺挺衛生的,我以后應該還是會繼續購買。”
"記者采訪發現,像雨薇這種“不發現問題,就還會繼續”的心態是不少購買分裝代購食品消費者的共有態度,他們多數樂觀地覺得“廁所分裝”是極端個例,“我不會那么倒霉遇到”。
"遼寧的上班族李想原本也抱有這樣的想法,直到他真的從代購那里買到了有問題的分裝食品。2024年11月,他從代購處購買了一盒分裝蛋糕,吃到一半時,發現盒子里有一只螞蟻,立馬把嘴里還沒來得及咽下去的蛋糕吐了出來,沒吃完的全扔了,“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
"發現問題后,他立馬聯系代購要求退錢。代購表示抱歉后倒是很爽快地退了款,并承諾下次再購買會給他7折優惠。后來,李想又購買了有獨立包裝的餅干,“這個好歹衛生些”。
“為了這么一個小東西,我才懶得去維權。”這也是不少消費者在買到問題代購食品時的共同反應。記者注意到,社交平臺上發布的食品代購避雷帖里,除了和代購本人就退款、賠償事宜作溝通外,基本沒有什么人去進一步維權。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告訴記者,商家將商品售賣給個人,雙方之間就建立起了合同關系。而消費者委托代購人幫其購買商品,其本身并沒有跟商家建立合同關系,而是被委托的代購人跟商家建立了合同關系。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遇到商品質量問題,消費者只能向代購人主張權利。如果是商家導致質量問題的,只能由代購人去向商家主張權利。消費者因為沒有直接與商家建立合同關系,無法直接找商家維權。“由此可見,消費者通過個人代購方式購買商品,其消費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證。”
灰色地帶監管缺位
“我也需要辦證嗎?”來自廣東的周逸飛是新入行的一名代購,目前活躍在大學城的社交群,售賣山姆商品及分裝。他特地制作了一面寫著“山姆代購”字樣和聊天群組二維碼圖片的廣告布貼在學校的柵欄上,為自己招攬顧客。不到兩個月,他已經建立了3個500人的社交群。他每天的工作流程就是前一天統計群內接龍數量,第二天根據接龍要求進行商品采購,分裝好再送到學校來。
“安全靠譜,全流程透明”是他對自己“業務”的標榜。但記者一問他是否有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等,他便一頭霧水,有了上述發問。在他看來,開實體店才需要這些資質,“我又沒開實體店,不需要吧”。
"記者調查發現,進行分裝“二次加工”的代購們大多沒有取得相應的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等,屬于“無證經營”。一名在遼寧沈陽專門做分裝食品的代購在給記者展示自己的營業執照后,宣稱他敢保證所在市區山姆分裝代購有執照的“只此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結合《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對可分裝的食品分類,蛋糕不屬于允許分裝的食品類別。
"受訪專家表示,監管部門不應當讓不規范的食品代購“肆意生長”。北京工商大學食品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清杰認為,我國監管部門主要是對商家營利行為進行監管,而對個人銷售行為是開了一個口子的,比如,個人通過平臺售賣手工作品等小物件,可以不用辦理營業執照等,“而代購正是介于商家和個體之間的一個灰色地帶”。
“如果代購人的代購行為具有固定模式或達到一定規模,實際上就相當于一個終端銷售商的角色,就應依法辦理營業執照、食品銷售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注冊登記手續,就要依法承擔經營者的責任,被納入日常監管。”陳音江說,如果消費者明明知道代購人沒有辦理注冊登記,并不是合法的經營主體,還通過其購買商品或服務,實際上也得不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通過個人代購方式購買商品不是正規消費渠道,除非是特別熟悉的人幫忙購買,否則更像是購買人和代購人之間的一種私下交易,出了問題很難劃分責任,也很難依法維權。”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曉峰分析,有償代購中的受托人既是消費者,又是銷售者,由于現行法對不同銷售者的資格有不同的規定,導致不符合這些特別規定的有償代購者在從事相關行為時可能涉嫌違法。例如,《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辦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活動,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如果有償代購者沒有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即到商家購買食品再分裝運輸銷售給訂購的消費者,就構成無證經營。
"記者從一些社交平臺上發現,不少從事食品代購業務的博主會展示自己如何“開加盟店做大做強”“月入10萬+”,并且觀看人數和點贊量都很高,評論區大多是希望入行的人“求帶”。其中,就有一些博主通過知識付費形式售賣所謂的相關“入行秘籍”。
"記者隨機購買一份“山姆代購入行資料”發現,其中內容主要包括如何統計訂單、如何建立社群、辦理卓越會員還是普通會員、代購商品定價等,內容簡短,甚至不如很多平臺上的代購“經驗帖”。“這些資料根本沒用,代購其實只要你會買東西、有車就行。”在山東做山姆代購已經快兩年的雅琴告訴記者,目前很多帖子營造代購很容易賺錢的假象,其實背后的根本目的是賺別人的“加盟費”“帶教費”,“實際上根本不懂經營和食品安全等,如新鮮烤雞,到了他們手上變成了冷凍雞,賣得卻比原店還貴很多”。“有一次我問代購山姆烤雞的保質期問題,‘老板’直接問我‘冷凍雞還有保質期啊’?”雅琴無奈地說。
"除代購者的資質問題外,食品代購、分裝等環節中的衛生安全問題引發不少消費者擔憂。朱曉峰提到,根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高危易腐食品需要嚴格控制儲存和配送條件。然而,由于個人代購繞開了平臺和監管渠道,食品分裝和運輸中普遍缺乏必要的衛生保障。個人代購往往將蛋糕、熟食等直接打包寄送,甚至在非潔凈環境下進行分裝。這不僅給消費者健康帶來潛在威脅,還為監管部門增添了執法難度。
(文中受訪者除專家外均為化名)
(摘自《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