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式消費是經營者通過發行預付費卡、引導預交存費用等方式,讓客戶在實際消費之前預支長期或多次費用。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遭遇商家注銷、機構“跑路”甚至“職業閉店”,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在遭受損失后維權挽損?
近年來,“職業閉店人”參與預付式消費企業閉店逃債、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職業閉店人”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尋找目標企業,評估企業負債情況,按照負債總額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再以私下協商、秘密協議等方式,利用公司法規定的變更、減資、破產清算等程序,幫助面臨經營困境的預付式消費經營企業變更法定代表人,從而轉移資產、逃避債務,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職業閉店人”通常會在閉店前,以店慶等名義組織促銷,吸引消費者預付大額費用。
“職業閉店人”主導的閉店行為普遍會導致員工薪資被拖欠、消費者預付款無法退還,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沖擊了社會信用體系,給人民群眾造成經濟損失。
2024年10月,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北京市公安局經偵總隊,通報了打擊“職業閉店”式侵害消費者權益典型案例。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依據《北京市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統籌推進預付式消費治理工作,在公安等部門支持下,通過健全事前風險預警、事中部門聯動、事后打擊懲戒的工作機制,形成對相關企業、“職業閉店人”“背債中介”“背債人群體”的全鏈條高壓打擊,著力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經公安部門核查取證,發現北京某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某某傘”)、北京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某某藝術”)兩家藝術培訓機構涉嫌實施“職業閉店”行為,侵害消費者權益。市場監管部門立即對這兩家企業及三家涉案中介機構、兩名“職業閉店人”立案調查,查處虛假登記、協助虛假登記等違法行為,罰沒款合計65.58萬元,辦成打擊“職業閉店人”全國首案。
經查,上述三家中介機構為經營不善的教培機構“某某傘”提供“閉店服務”:招募“背債人”賈某作為“掛名”法定代表人,提交虛假登記材料、隱瞞重要事實,為“某某傘”代辦公司變更登記。
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一是對閉店企業“某某傘”提交虛假登記材料取得公司變更登記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責令當事人立即改正,罰款10萬元。二是對三家中介機構提供收費服務、提交虛假材料、隱瞞重要事實代辦取得公司變更登記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71條第2款的規定,沒收其違法所得,并處罰金。
韓某為經營不善的教育培訓機構“某某藝術”提供“閉店服務”:招募張某作為“掛名”法定代表人、股東,提交虛假材料、隱瞞重要事實,為“某某藝術”代辦取得公司變更登記。
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一是對“某某藝術”提交虛假登記材料、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變更登記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責令當事人立即改正,罰款18萬元。
二是對韓某、張某提交虛假材料、隱瞞重要事實代辦取得公司變更登記的違法行為分別進行處罰,沒收其違法所得,并處罰金。
市場監管部門同步撤銷了“某某傘”“某某藝術”虛假變更登記事項,將“閉店鏈條”中韓某、張某、賈某等9名自然人認定為虛假登記直接責任人,自虛假市場主體登記被撤銷之日起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市場主體登記。
案例一提醒消費者""|""在接受預付式消費服務時,應當與經營者簽訂合同,約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具體內容、價款、預付款退還方式、違約責任等事項,做到科學理性消費。另外,結合地方出臺的有關單用途預付費卡的管理條例,消費者應提高防范風險的意識,留存消費憑據。一旦遭遇類似“職業閉店”式消費陷阱,應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提出健全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消費者集體訴訟制度。
2021年底,重慶市黔江區市場監管局、消委會、人民法院、公安局、教委相關負責人以及法律專家召開座談會,就支持集體訴訟相關工作達成共識。隨后,重慶市消委會在全國率先出臺《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工作導則》。2022年,重慶市黔江區消委會首次支持了一起教培領域預付式消費糾紛案。
“金某某”是當地一家藝術類培訓機構,設有口才、美術、書法、舞蹈、跆拳道、少兒英語等課程。除了“終身學習卡”外,該機構還提供年卡、暑期卡、春季卡等預付費卡供學生家長選擇。
家住黔江區的王某有兩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了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經過多方考察,她選擇了“金某某”,讓兒子上口才班,女兒上拉丁舞班。按照“金某某”的要求,如果不辦預付費卡,那么一個孩子上一節課的費用是65元;如果辦理價格為1萬元的“終身學習卡”,那么孩子就可以不限次數地參加相關培訓,直到年滿18周歲。王某以孩子每個月上10節課計算,一個孩子一年的費用在7000元左右。她覺得辦“終身學習卡”劃算,于是預付了費用。
一個周末,按計劃王某的兒子要去“金某某”上課。前一晚他就興奮地告訴王某,上次課結束時,老師要他準備一篇以《我的夢想》為題的演講稿。然而,當母子倆按預定的上課時間來到“金某某”時,看到的卻是緊鎖的大門以及十多位不知所措的家長和學生。回過神來后,王某立即撥打培訓老師的電話,得到的答復愈發令她心涼——機構資金鏈斷裂,主要負責人“跑路”,很多老師都被拖欠了幾個月工資。
據統計,有超過1000名學生因“金某某”突然閉店而沒能完成培訓,但只有100多位家長加入了維權群。大多數家長或怕麻煩,或不知如何維權,遂打算自認倒霉。
有家長向黔江區消委會求助。考慮到家長們多方奔走無果,黔江區、重慶市兩級消委會溝通后決定,通過司法渠道協助涉案家長維權。最終,黔江區人民法院采納了消委會方面的意見,判決“金某某”機構負責人退還所有消費者剩余的培訓費用。宣判后,該負責人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生效。
案例二提醒消費者""|""遭遇機構“跑路”的情況后,可以選擇集體訴訟維權。各級消委會已建立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工作機制,明確對預付式消費糾紛、群體性投訴、經營者拒絕調解等案件,可通過協助消費者取證、向受案法院遞交支持起訴意見書、以支持起訴人身份參加庭審等方式給予消費者有力的支持。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中市的方某,在“某美”公司旗下的美容店辦理了美容卡,分兩次共充值4.9萬元。此后,方某在該美容店進行面部、眼部等保養項目。
2023年下半年,該門店在未通知方某的情況下閉店。經方某了解,“某美”公司已經注銷,店主陳某將店面轉讓給了他人。在多次索要充值款未果的情況下,方某將該公司股東陳某、張某訴至吳中市紅寺堡區人民法院,要求退還卡內余額,并支付相應利息。
“某美”公司于2019年4月登記設立,注冊資本為200萬元,經營范圍為美容服務等,股東為陳某、張某,認繳出資額分別為150萬元、5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陳某。
庭審中,陳某、張某辯稱,方某的預付費卡有效期只有1年,已經過期。方某則表示,美容店在辦卡時并未告知有效期,且自己在該美容店做美容項目近3年,充值有效期不可能只有1年,卡內消費記錄可以作為證明。
法院經審理認為,方某與“某美”公司之間的服務合同合法有效。2023年,“某美”公司辦理注銷登記,其民事權利義務能力消滅,案涉美容服務合同在法律上及事實上均無法繼續履行,故該合同應自公司注銷之日起終止。但合同終止后,“某美”公司負責人依法應退還方某尚未消費的款項。
被告陳某主張美容卡充值有效期為1年,這系其單方記錄,無原告簽字確認。且從方某的消費記錄來看,時間跨度長達3年,故被告的主張不能成立,法院不予采信。
方某對“某美”公司享有的債權在該公司注銷前即已存在,股東陳某、張某對此應當明知,但其在公司注銷時未通知方某申報債權,致使方某無法獲得退款。陳某、張某的行為屬于違法清算。根據公司法的相關司法解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以及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在公司解散后惡意處置公司財產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或者未經依法清算,以虛假的清算報告騙取公司登記機關辦理法人注銷登記,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對于方某充值的4.9萬元,根據充值記錄載明的次數、金額、優惠度,結合方某實際消費情況,酌定應退還30980元。另外,原告主張自該公司注銷之日起,按一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1.5倍計算利息,于法有據,法院予以支持。
綜上,紅寺堡區法院于2024年9月作出判決:陳某、張某賠償原告方某美容服務費損失30980元,并支付利息。宣判后,陳某、張某未提出上訴。
案例三提醒消費者""|""預付式消費機構的經營者負有“事中告知”義務,即經營者在決定停業前,不僅應履行通知義務向所有消費者提前告知,更應主動退還預付款余額。消費者在主張相關權利時,可直接援引相關規定作為維權依據。另外,相關公司注銷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失去追償損失的權利。股東或負責人在公司注銷時未通知債權人(消費者),造成消費者損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