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雙十一”購物節在2024年深秋落下了帷幕。自2009年“雙十一”首次問世以來,每年的11月11日已經從一個普通的日子轉變為一場備受矚目的購物盛事。廣告宣傳鋪天蓋地,優惠策略層出不窮,促使消費者們不得不提前開始規劃購物清單。
2024年的“雙十一”更是比以往更早地拉開了序幕。從10月初開始,各大電商平臺便紛紛開始布局,將這場購物熱潮從一天延續至一個月,被譽為“史上最長”的“雙十一”購物節。據星圖數據發布的《2024年“雙十一”全網銷售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的“雙十一”期間,綜合電商平臺與直播電商平臺的累積銷售額高達14418億元,同比增長26.6%,驚人數據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費熱情的高漲和消費市場的回溫。
在優惠機制上,2024年的“雙十一”也與以往有所不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和城市消費券等措施的推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實惠。在形式上,直播電商的興起為購物節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多元的內容和創意呈現出新的直播方式,不僅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也為消費市場的回暖添了把火,使得“雙十一”的熱度一直延續到了“雙十二”。
至去年末,這場購物狂歡的余韻仍然未消。除了“戰報”上的數字,購物節所帶來的次生問題也值得人們的關注。
根據網絡數據,2024年“雙十一”期間,部分電商平臺的女裝退貨率飆升至75%,這一驚人的數字迅速成為熱議話題。不少消費者和電商賣家紛紛現身說法,表示苦退貨久矣。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服裝類產品的面料、版型和顏色等細節難以通過屏幕準確傳達,這促使他們更傾向于線下購物以獲得直觀體驗。為緩解這一問題,電商平臺推出了“運費險”和“七天無理由退貨”政策,旨在降低網購試穿成本,模擬線下試穿體驗。然而,盡管體驗上的不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服裝質量問題卻未能同步得到解決。
調查表明,“描述不符”和“質量不一”成為退貨的主要因素。有消費者表示,線上購物時通常會被精美的模特圖吸引,但點進商品詳情頁,卻發現材質信息往往是缺失的,詢問客服所得到的回應也經常與收到的實際商品不符,導致不得不選擇退貨。此外,在促銷節點,消費者傾向于在此時大量購入服飾類產品以嘗試更多款式和風格,這也是導致“雙十一”期間退貨率激增的原因之一。
商家方面,高退貨率直接導致資金和庫存壓力增大。為應對這一挑戰,部分商家開始采取預售模式,將經營的壓力無形之間轉化為顧客的等待時間,這雖然為商家提供了緩沖,卻壓縮了顧客的購物體驗。為此,平臺方也曾試圖通過降低退貨成本來緩解壓力,例如淘寶推出的“退貨寶”服務和抖音電商降低運費險成本的措施。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商家在銷售過程中必須提供真實、準確的商品信息。高退貨率可能反映出商家在商品描述和圖片展示上存在不實之處,可能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退貨潮的高漲并非一日之寒,它不僅是數字的冰冷呈現,更是消費者信任與滿意度的直接反映。電商平臺的每一次點擊都承載著消費者對真實性的期待。商家的誠信經營,不應只在“雙十一”這一天被提及,而應成為日常商業行為的基石。
滿減是淘寶等電商平臺在大促期間采用的主要優惠方式,例如“滿3000減240”、“滿7000減560”,滿減能夠與各類優惠券同時使用,形成“折上折”。
理論上,這種做法既能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購得所需商品,又能激勵他們在原有需求之外增加購買數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消費者為了滿足滿減條件,會選擇購買特定金額的商品來達到滿減門檻,隨后再選擇退貨,即所謂的湊單。在這種情況下,參與滿減活動的高單價大品牌成為湊單的首選。據報道,某知名服裝品牌在“雙十一”期間退貨率高達95%,引發社交媒體熱議。對此,一些消費者認為這是平臺機制下的無奈之舉,他們也更傾向于過去簡單直接的打折方式,而非當前復雜的預售、尾款和滿減機制。

雖然從法律角度來看,為了享受優惠湊單而后退貨屬于消費者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權利范疇,但從商業倫理角度來看,這種“湊單后秒退”的行為給商家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和損失。也有商家為了應對“湊單優惠”帶來的價格壓力,選擇采取“先漲價后打折”的策略以保護利潤,但這可能違反了《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第十七條,該條款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在折價、減價前臨時提高標示價格,并以此作為折價、減價的計算基準。同時,經營者不得使用無依據或無從比較的價格作為折價、減價的計算基準或比較價格。
簡化湊單過程,說起來容易,實則需要平臺和商家共同努力,優惠機制的復雜背后是消費者的無奈。平臺在追求盈利的同時,也不該忽視了購物的本質,即滿足需求,而非制造浪費。平臺和商家需要重新審視促銷策略,簡化規則,讓優惠回歸簡單,讓消費者的每一次選擇都更加明智,每一次消費都更加愉悅,才是“雙十一”熱度得以持續的關鍵。
在“雙十一”這個全民狂歡的購物節,快遞驛站無疑成為了物流配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2024年,全國快遞攬收量達到了驚人的120.82億件,同比增長21.4%,而累計投遞量更是高達121.24億件,同比增長約25.3%。這些數字背后,是億萬消費者對于快遞服務速度和準確性的渴望。然而,當快遞驛站面臨如此巨大的物流洪流時,一些平日里被忽視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比如違規代收、貴重物品的遺失或損壞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觸及了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快遞驛站轉讓的話題意外登上了熱搜,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許多驛站經營者透露,他們的工作極其辛苦,幾乎需要從早到晚持續待命,這樣的工作強度使得運營驛站的性價比變低。隨著網購的普及,快遞驛站的數量也在增加,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導致一些驛站難以為繼。更有經營者發現,轉讓驛站所獲得的一次性收入可能比持續運營所付出的成本還要高。加之快遞驛站經營者需要承擔投訴或丟件的風險,一旦發生問題,可能面臨高額罰款,這無疑增加了經營的風險。因此,工作強度、市場競爭和經營風險的疊加,促使一些經營者選擇了轉讓。
快遞驛站的運營轉讓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復雜過程,不僅關系到法律問題,還涉及實際操作的細節。在轉讓過程中,雙方需要仔細考慮快遞員的對接、與快遞公司之間的押金和合同、配送費的調整以及營業執照的變更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合同糾紛,影響驛站的正常運營。同時,轉讓過程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非常重要,轉讓不應影響消費者享受快遞服務的權利,必須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和質量。
“雙十一”不僅是一個購物節,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消費行為里的種種面貌。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溫暖,讓每一次購物都成為滿足需求、提升生活質量的愉悅體驗,而非數字游戲的犧牲品。未來的“雙十一”,值得期待的不僅是銷售額的新高,更是消費者滿意度的提升,是商家誠信經營的典范,是物流服務的溫暖傳遞,是法律與道德共同守護的購物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