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幾個研究方向里,我最重視“新商業、新模式、新營銷”這個課題。“新商業”是探究為什么商業世界里每隔八九年會出現新舊“領軍企業”的更迭,嘗試找到那些冉冉上升的“新時代企業”。
這些新的領軍企業覆蓋了曾經的領頭羊。這類企業采取了哪些新模式?如何創新經營方式,讓自己迅速崛起?它們是如何轉型不轉行的?我發現,一模一樣的生意落到不同經營者的手里,因為新的經營文化,理念與資源能力不同,做的方法不同,最終做出來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當然,還要進入中細顆粒層面去研究“新營銷”,即使找到了出色的經營方式,缺乏有效的營銷打法也無法在競爭中突圍勝出。科特勒教授曾提醒我,市場不斷變化,我們必須不斷地與時俱進。
我認為“生意”是生生不息、蓬勃發展之意。怎樣才能生生不息?我總結為:只有緊跟時代、穿越周期,才能一直蓬勃。
有生意就有生意人。說到生意人,大多數中國人腦海中會浮現小攤小販、短視逐利、錙銖必較等詞匯,我倒認為,真正的生意人有創建和發展一樁生意的能力,而且有“兜底”心態,愿意承擔風險。這種心態適用于所有優秀的企業經營者,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
生意人要生生不息就需要經營,包括探索新的業務,或為當下業務尋找新的經營方式。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只有不斷經營才能穿越周期,那到底經營些什么?我想了很久,認為要經營五件事:
第一,資源的撬動,尤其是重組。資源是什么?資源存在于某些人手上,問題是怎么撬動這些人跟我們合作。比如廣告業,不結合AI技術,如文生圖、圖生文、圖文生成短視頻等,將面臨巨大競爭壓力,必須撬動掌握這些技術(資源)的人并與之合作。
第二,人性的思考。比如分配過程中,如果給員工分配太多,公司可能很難快速發展,不給大家分配,那員工又圖什么而來?例如愛爾眼科能開出800多家眼科醫院,針對人性的思考之一,就是讓符合資格的核心技術和管理人才,可以作為合伙人股東與公司共同投資設立新醫院。在新醫院達到一定盈利水平后,集團逐漸以公允價格收購合伙人持有的醫院股權。這種思考,既增強了人才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又激發促進了創新和創業。
第三,機制的設計。以海底撈為例,海底撈采用師徒制,師父輔導徒弟,徒弟開店盈利后,師父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收益。這種制度設計既符合人性,又能有效激勵員工。
第四,要素的調整。一個業務的創立與成長,就像一棵小樹長成大樹,需要水分、陽光、土壤等各種要素串聯成體系才能協助健康成長。而且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對要素的倚重度不同,要關注適時調整要素。
第五,設事聚人,即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吸引并聚集有相應資源和能力的人才。
因此,何謂生意的本質?我認為是“謀定后動,設事聚人,動態升級”。很多人認為,在中國做生意更像是小碎步快跑中時時調整,其實我所說的“謀定后動”也不是指磨了很久后再跨出大步流星地前進,而是在科學、系統的框架引導下不斷復盤然后行動,所以“謀定而后動”可以是高頻次的。
為了解決經營生意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我開發了九大工具,下面簡要分享其中四個工具。
工具一:商業頭腦。擁有商業頭腦的人,能夠成功經營并做強自己的生意。請注意,我這里用的是“做強”,而不是“做大”。把生意做對、做強,才能真正賺取利潤。在這個時代,不一定要追求規模龐大,而是要思考如何不斷做強。
商業頭腦的一端,表現為四種不斷交替出現的經營思維,它包括發現思維、合作思維、發明思維和動態思維。
發現思維的組成要件:一是敏銳地發現商機或新的經營方式;二是評估手中的資源和能力;三是識別自己缺乏的資源和能力,并找到其所有者合作;四是思考如何將生意變現,探索多種變現方式。尤其是第四點,也可以說,生意就是資源與能力的變現方式,生意人需要思考并盤點自己的資源和能力,找到最佳的變現方式。
合作思維的關鍵是能否創新合作方式。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并非專才,而是通才,他們擅長與人合作,清楚自己的短板,并善于尋找優秀的人來彌補。為了共同的目標,他們甚至能夠化敵為友,一起合作奔向更好的未來。
發明思維是能發明合作與分配方式,讓所有合作方能帶著激情且不離不棄的持續合作。
最后是動態思維。很多人認為商人重利輕別離,但我并不這么認為。比如初創公司需要快速擴張時,會招聘有沖勁的銷售人員,當公司站穩腳跟、擁有大客戶后,這些人員可能就不再適用,需要換成能夠持續深耕、贏得客戶信任的客戶經理。做生意本來就是一個不斷上車和下車的過程,當形勢改變時,要坦然面對合作伙伴的離開,不過要給予合理的補償。生意是一時的,但口碑和友誼是永恒的。
商業頭腦的另一端,表現在擁有構建生意的邏輯,這部分書中也有詳細介紹。很多人雖然有靈光一閃的經營思維與想法,但缺乏邏輯來支撐生意的發展。如何將邏輯與商業思維相結合,正是這個工具要探討的內容。
工具二:“人鳥論”。簡單說就是什么樣的人會選擇什么樣的“鳥”,什么樣的“鳥”又會被什么樣的人所選擇,它描述的是用戶與商品之間隱秘而不可分割的關系,也是許多創業學經常提到的PMF(product-market-fit產品與對應市場的適配關系)。用人鳥論來表達比較粗糙,但很貼合事實,容易理解,每一個單一業務都是由“人鳥論”組成。
工具三:構建單一業務框架。我把構建生意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明確“干什么”,即確定商機所在。簡單來說,就是要找到一組合適的“人鳥”配對關系。
其次是“怎么干”,這涉及搭建業務結構,思考如何形成一個閉環把業務做起來。也就是通過不同的角色和業務活動來確保各種流程順暢運行。
最后是“找誰干”,并且確保這些人懷有激情、不離不棄地投入工作。做任何生意都需要一個商業共生體,上中下游各個環節緊密合作。但是很多老板忽視了一個關鍵點:不僅要留住人,還要讓他們充滿激情。這需要精心設計交易系統,通過合理的分配邏輯來綁定人心,而且這種分配不是一次性的,還需要經常的動態調整分配方式。它不僅是管理的藝術,更是人類智慧的體現。
工具四:“熊掌圖”。一個初創業務從零啟動,做到優秀,再做到卓越,一定是要建立全盤的業務系統并不斷的優化。我用“熊掌圖”來描述這個復雜的系統,熊掌拆解后共有6個支持業務環。包含了前臺面對客戶的“營銷業務環”和“銷售業務環”,每個業務環內又有很多子業務環,它們承載著工作流的運行。同樣,在后臺起到支持前臺作用的“技術業務環”“供應鏈業務環”“資本與金融業務環”“政府合作業務環”也有各自的工作流。我們深入到每個業務環中去設計工作流,就是進入了“中細顆粒”的微觀層面,而不深入微觀就無法設計出有效的業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