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節日莫過于慶祝新年了。根據我國民俗學的研究,慶祝新年的時限,一般都從頭一年的臘月到新年的整個正月。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里,慶祝活動涵蓋了喜慶豐收、祭祀神靈、祭奠祖先、除舊迎新與文化娛樂等豐富多彩的內容。透徹地解讀年俗慶典,我們會被告知:過年不僅僅是人的事兒,也是所有天地萬物的事兒。換言之,過年的參與者不僅是可見的人,還包括了那些不可見的思念寄托與精神元素。
北京是千年古都。北京不僅是民族文化中心,更是民俗文化的引領地。如果從諸多年俗中選取一種最能體驗“年味兒”的活動,我首選廟會。那么廟會是北京年俗的特有嗎?現當代以來或許是這樣,可歷史上卻不是這樣,因為老北京的寺廟非常多,最為知名的“五大廟會”包括: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白塔寺廟會,土地廟廟會和花市火神廟廟會。春節之外的廟會已經是應接不暇,而新春慶典的廟會又何嘗不是盛況空前呢!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它是一種極其復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民群眾長期積淀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它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屢禁不止。
先說隆福寺廟會。隆福寺位于東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在明代是京城里唯一的番、禪同駐的寺院,此廟在清雍正九年重修。
在清代,隆福寺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因位置與護國寺對稱,又坐落在東城,人們便習慣稱它為“東廟”。清代農歷的每逢一、二、九、十開廟,1930年起改用陽歷。每逢廟期,五行八作便云集于此,上至附近的王公貴胄與使館區的外國使節,下至貧苦百姓與近郊的農民,可謂人潮如海,摩肩接踵。人們在此不但能采購鍋碗瓢盆兒、綾羅綢緞、服裝鞋帽、文玩字畫,還能觀看戲曲、雜耍……可見,隆福寺廟會盡管以集市貿易作為依托,其中的精神內核還在于隆福二字,在于市井民眾對國泰民安的期盼、對人民福祉的無限向往。
再看護國寺廟會。東廟指的是隆福寺,西廟說的就是護國寺。護國寺位于西四牌樓以北,位置與隆福寺對應,因坐落在西城所以被稱為“西廟”。據《燕京歲時記》載:“開廟之日,百貨云集,凡珠玉古玩、綾羅綢緞、字畫花鳥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應有盡有。”
白塔寺廟會。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上。白塔寺始建于元代,原名“大圣壽萬安寺”,寺內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塔是供奉佛舍利以及佛經等圣物的地方。白塔寺有轉塔的習俗,即在每年的10月25日(白塔落成日)喇嘛繞白塔一周,誦經奏樂,至今仍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誠地繞塔祈福。可見白塔寺廟會表現出何等的敬畏之心!廟會初期為舊歷每月逢五、六開市。建國后改為逢三、四、五、六開市,廟會期間,有賣小吃的、玩雜耍的,最吸引人的是吆喚著賣估衣的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寺內喇嘛被遣散,1998年,妙應寺重新開放。
土地廟廟會。敬畏天地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全國的土地廟數不勝數。老北京的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建于元朝,原有大殿三層和幾間配殿以及一些附屬用房,從有廟會起,只剩前面一層殿,內供土地爺、土地奶奶。舊歷每月逢三開廟,民國后改為陽歷。土地廟地處南城,往西出了廣安門便是農村,此地多為菜農,往南出右安門數里,就是著名的豐臺“花鄉十八村”,這里的鮮花曾一度譽滿京師。



花市火神廟廟會。花市位于崇文門外,明代稱神木廠大街,是宮廷存放木料的地方。花市火神廟會每月逢四開放,按照鄉間的習俗將花市廟會稱之為花市集,所以當年北京城有“逢三土地廟,逢四花市集”的說法。歷史上,這里生產和經營通草花兒的店鋪有一千多家,原因是花市附近有許多廟觀,來此焚香拜佛的人也很多。
火神廟中供奉的火神是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國民間信仰和傳說中最著名的火神為祝融,而且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在中國最早供奉的火神為祝融、炎帝、回祿(又叫吳回),這三位火神在我國歷史上被百姓供奉為火神。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大自然的偉力具有怎樣的敬畏之心。
斗轉星移,昔日北京的五大廟會已經演變成現代北京的八大廟會。比如表現紅樓夢文化的大觀園廟會;設有祈福大法會的八大處廟會;繼承傳統的地壇廟會;凸顯民俗的龍潭廟會等等。而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時空怎樣變幻,那一份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心卻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