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科疾病涉及骨骼、關節、肌肉及周圍組織,可能導致長期疼痛不適,進而影響日常活動,降低生活質量。了解骨科疾病常見癥狀與自我診斷方法可早期識別問題、采取相應防治措施,從而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現從癥狀、病因、自我檢查、防護及改善等多方面系統介紹骨科疾病知識,為疑似癥狀讀者提供參考,助力保護骨骼健康。
【關鍵詞】骨科;癥狀;自我診斷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3.0147.02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48
骨科疾病是指影響骨骼、關節、肌肉等運動系統的疾病,根據病變部位和性質可分為創傷、感染、代謝性骨病、退行性骨病等類型,年齡、性別、職業、環境因素等均可增加患骨科疾病的風險,本文從癥狀、病因、自我檢查、防護及改善介紹骨科疾病的相關知識,以期為讀者提供參考依據。
1 常見骨科疾病的癥狀
1.1 關節疼痛與僵硬 關節疼痛與僵硬通常在清晨起身或者長時間維持靜止狀態后顯得尤為明顯,此種疼痛往往伴隨著關節紅腫,甚至會出現輕微發熱的狀況,究其原因,或許涉及關節炎、骨刺生成或是軟骨磨損等方面。關節炎可能會致使骨關節直接相互摩擦,進而使得疼痛和僵硬感愈發加劇。倘若這些癥狀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那么極有可能會致使關節畸形或者更為嚴重的功能障礙出現,建議患者務必留意早期癥狀,借助藥物、物理治療或者生活方式的調整等措施積極加以干預,并且根據實際需要咨詢骨科醫師,進行更為深入的評估與治療,以此來緩解癥狀并防止病情惡化。
1.2 骨骼疼痛與壓痛 骨骼疼痛與壓痛通常是骨質疏松、骨折或者骨感染等疾病的外在表現,患者或許會感受到局部持續性的疼痛。骨質疏松患者的骨骼密度呈現下降趨勢,骨強度也隨之減弱,常常伴隨著隱隱作痛的感覺,或者在夜間疼痛表現得更為明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局部區域可能還會出現壓痛點,可能預示著局部骨損傷或者炎癥的存在,慢性骨痛或許暗示著潛在的系統性疾病。長期忽視這些癥狀,極有可能會增加骨折的風險,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并發癥,患者倘若出現持續性的骨骼疼痛,應當盡早前往醫院就醫,并接受針對性的治療,避免骨骼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1.3 肢體麻木與無力 肢體麻木與無力通常與神經受壓存在關聯,有可能是由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或者脊柱疾病所引起,這種癥狀大多呈現出漸進性的發展態勢,初期僅僅表現為輕微的麻木,后期則可能伴隨著明顯的肌肉無力甚至萎縮。當神經受到壓迫時,疼痛有可能會沿著神經擴散至四肢,長期的神經壓迫有可能會引發神經根損傷或者其他嚴重的并發癥。MRI影像學手段能夠準確地定位病變部位,并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2 骨科疾病的病因分析
2.1 退行性病變 退行性病變實則是伴隨年齡的不斷增長,骨骼與關節逐步退化的一個過程,其顯著的表現便是骨質疏松、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大幅度增加[1]。骨質疏松主要是由骨密度的下降所引發,在此種情況下,骨骼會變得更為脆弱,極易因輕微的碰撞或者跌倒而導致骨折的發生,關節軟骨的磨損會使其作為緩沖結構的功能被削弱,進而使得關節更加容易受到損傷。退行性病變不但會影響老年人群的行動能力,還極有可能會顯著降低其生活質量。
2.2 外傷與高負荷運動 外傷與高負荷運動是骨骼與關節損傷的重要誘因,有可能會導致骨折、關節損傷或者肌肉拉傷,劇烈的運動或者動作姿勢不當會對關節施加過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很容易導致急性損傷的出現,甚至還有可能誘發軟組織撕裂或者韌帶拉傷。高負荷運動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進而增加退行性病變的發生風險。為了降低外傷的發生風險,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熱身至關重要,同時還需要掌握正確的運動姿勢,避免過度訓練,并定期休息以減輕關節的負荷。
2.3 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對骨骼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久坐不動、姿勢不當、運動不足及營養缺乏均是引發骨科疾病的重要原因,長時間保持靜態姿勢,會增加頸椎和腰椎的負擔,進而引發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飲食中如果缺乏鈣、維生素D或者其他必需的營養物質,骨密度的流失風險將顯著增加,從而更易患上骨質疏松等疾病。
3 骨科疾病的自我檢查方法
3.1 關節活動度測試 關節活動度測試被用于評估關節的健康狀況,在進行測試時,可以嘗試著彎曲膝蓋、手肘等關節,進而觀察其動作是否流暢,是否伴有疼痛、僵硬或者是活動受限的情況。倘若在關節活動的時候出現明顯的不適,又或者是關節區域呈現出紅腫、發熱的癥狀,則提示關節炎或者是其他潛在的問題。
3.2 骨密度自測 骨密度自測是識別骨質疏松初期跡象的一種簡單方法,骨密度下降通常表現為身高縮短、腰背彎曲或者是逐漸形成駝背,這些變化均是骨質流失的早期信號。身高每年縮短超過1 cm或者是總身高變化超過4 cm,均有可能是骨質疏松的表現,應當高度重視。及時注意這些身體變化,患者可以在早期階段采取補鈣、增加維生素D攝入及適當的負重鍛煉等措施,以延緩骨質流失和降低骨折風險。
3.3 肢體力量測試 肢體力量測試被用于評估神經和肌肉功能,幫助識別潛在的骨骼或者是神經問題,常見的方法包括握力測試和單腿站立測試。在握力測試中,握住一個彈力球或者是握力器,用力捏緊,如果力量明顯減弱或者是握持不穩,那么可能提示著神經壓迫或者是肌肉萎縮,單腿站立測試的方法是閉眼單腿站立,觀察能否保持穩定。如果站立不穩或出現腿部無力、麻木的情況,可能與椎間盤突出或神經壓迫有關。若在測試中發現明顯異常,應當盡快接受神經電生理或者是影像學方法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治療以改善肢體功能,預防病情惡化。
4 骨科疾病的日常預防措施
4.1 適量運動 適量的運動是增強骨骼和肌肉力量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和適當的肌肉鍛煉,能夠提升骨骼的韌性和抗壓性,步行、慢跑、游泳等運動既能夠鍛煉肌肉,又能夠保護骨骼[2]。
4.2 合理飲食 在日常飲食當中應當注意攝取富含鈣的食物,如乳制品、豆腐、堅果等,有助于增強骨密度,而魚類(如鮭魚)和綠色蔬菜則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D和其他礦物質,幫助鈣的吸收,適量的蛋白質可促進肌肉強度的提升,從而對骨骼形成支撐。
4.3 良好的生活習慣 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以減輕對脊柱和關節的壓力,特別是長時間久坐的辦公室人群,應該每隔1 h起身活動,放松骨骼,戒煙、限酒也對骨骼健康大有裨益,因為煙草和酒精可能干擾鈣的吸收,進而影響骨密度。
5 骨科疾病的早期治療
5.1 藥物治療 早期的藥物干預不僅能夠減輕疼痛,還能延緩疾病的進展,改善生活質量。常用的藥物包括抗炎藥和鎮痛藥,用于緩解炎癥和疼痛癥狀;鈣補充劑和維生素D則有助于增強骨密度,防止骨質流失,患者在用藥時應當嚴格遵循醫師的指導,避免自行增減藥量或者更改藥物種類,以免引發不良反應或者影響治療效果。
5.2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癥狀,幫助患者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常見的物理療法包括按摩、熱敷及電療等,刺激患處的血液循環,加速代謝,減輕疼痛和僵硬感。在慢性骨科疾病當中,物理治療能夠起到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的作用,幫助恢復部分關節活動度,物理治療通常不引發不良反應,適合長期使用,但患者應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可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5.3 外科干預 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經過多種保守治療無效的骨科疾病,外科干預或許是改善癥狀的有效手段,如髖關節置換術或者椎間盤切除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疼痛和活動受限的問題。手術治療僅適用于特定病例,患者術前需與醫師充分溝通,并評估風險,術后康復訓練至關重要,有助于患者逐步恢復關節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最大程度提高術后生活質量。
6 小結
骨科疾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健康,了解癥狀、掌握自我檢查法可盡早發現問題,日常合理運動、均衡營養及良好習慣能預防相關疾病。確診患者可實施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必要手術干預控制病情。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學治療方案,能提高生活質量,保持骨骼健康、延緩疾病進展,為個人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馮皓宇. 關注骨科疾病保護骨骼健康[J]. 健康向導, 2023, 29(5): 1.
有繁慧. 如何在家庭中做好骨科疾病的預防?[J]. 家庭生活指南, 2024, 40(5): 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