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影響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慶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SAP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住院期間臨床結局的不同分為早期死亡組(28例,入院2周內死亡)和早期生存組(72例,入院2周內未死亡)。比較患者臨床資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各因素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價值。結果 早期死亡組患者肌酐(Cr)、血尿素氮(BUN)、谷草轉氨酶(AST)水平均高于早期生存組,昏迷、休克占比均高于早期生存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Cr升高、BUN升高、AST升高、昏迷、休克均是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Cr、BUN、AST水平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52、0.831、0.851(Plt;0.05)。結論 Cr、BUN、AST、昏迷、休克均是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密切監測上述指標。
【關鍵詞】重癥急性胰腺炎;死亡;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3.013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44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其特征為胰腺組織出現炎癥反應,進而引發胰腺功能異常[1]。SAP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的上腹部疼痛,通常伴隨惡心、嘔吐和發熱等癥狀,嚴重情況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2]。SAP的并發癥較復雜,且病死率相對較高,因此,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慶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SAP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住院期間臨床結局的不同分為早期死亡組(28例,入院2周內死亡)和早期生存組(72例,入院2周內未死亡)。早期死亡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5.46±10.32)歲。早期生存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6.21±10.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慶陽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SAP的診斷標準[4];⑵Ranson評分[5]≥3分: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Ⅱ)評分[6]gt;8分。排除標準:⑴入院未滿48 h患者;⑵自動出院患者;⑶既往存在慢性臟器功能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患者均接受禁食、胃腸減壓、監測生命體征、靜脈輸液、輸注白蛋白和血漿、腸外營養、抑制消化液分泌、抗炎及促進胃腸蠕動等治療措施。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吸煙史(連續和累計吸煙6個月及以上者)、飲酒史(酒精攝入量gt;80 mL/d)、高血壓史[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糖尿病史(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史(動脈血管狹窄≥50%)、高血脂史(總膽固醇≥5.1 mmol/L,三酰甘油≥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3 mmol/L)。收縮壓、舒張壓測量:患者靜臥5 min,連接血壓脈搏測量裝置(北京福田電子醫療儀器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52070190,型號:VS-1500A),患者手臂與右心房處于同一水平,外展45°,測量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記錄患者住院期間昏迷休克情況。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8 min(離心半徑15 cm),取上清液,使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檢測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比色法檢測谷草轉氨酶(AST)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⑶分析各因素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血脂史占比和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早期死亡組患者Cr、BUN、AST水平均高于早期生存組,昏迷、休克占比均高于早期生存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行量化賦值,以SAP患者住院期間是否死亡為因變量(是=0,否=1),Cr(連續變量)、BUN(連續變量)、AST(連續變量)、昏迷(是=0,否=1)、休克(是=0,否=1)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Cr升高、BUN升高、AST升高、昏迷、休克均是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見表2。
2.3 各項指標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Cr、BUN、AST水平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52、0.831、0.851(均Plt;0.05),見表3。Cr、BUN、AST水平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ROC曲線,見圖1。
3 討論
SAP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的脹痛,病情進展迅速,患者可能會出現胃腸系統癥狀,包括腹脹、麻痹性腸梗阻、惡心、嘔吐和高熱等。SAP患者還可能發生全身或局部并發癥,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嚴重代謝紊亂、胰腺壞死、胰腺膿腫和假性囊腫等,該病病情嚴重,具有較高的死亡風險[7-8]。因此,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對于降低患者住院期間病死率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死亡組患者Cr、BUN、AST水平均高于早期生存組,昏迷、休克占比均高于早期生存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Cr升高、BUN升高、AST升高、昏迷、休克均是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以上因素均為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關鍵因素。分析原因為,Cr作為反映腎功能的標志物,其水平升高預示腎功能受損。在SAP的病理過程中,胰腺的炎癥和壞死可導致全身炎癥反應,進而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微循環障礙,不僅影響腎臟的血液灌注,還可能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導致腎功能衰竭。當腎臟功能受損時,Cr清除率降低,最終導致血液中Cr水平升高。有臨床研究顯示,SAP患者體內炎癥介質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的大量釋放,會導致腎小管細胞受損,進而導致腎功能障礙,使Cr水平增加[9]。當腎臟功能受損時,BUN水平會升高,高BUN水平會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和內環境失衡。腎功能不全是SAP患者中常見并發癥。腎功能惡化不僅會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還可能導致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如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等[10]。AST主要存在于細胞內,尤其是肝臟、心臟、肌肉等組織中。AST水平的升高反映肝細胞的損傷或壞死。在SAP進展過程中,AST的異常升高可能與胰腺炎引發的全身炎癥反應有關。這種炎癥反應不僅局限于胰腺本身,還可能累及肝臟,導致肝功能受損[11]。此外,AST的升高還可能與患者并發的其他器官功能障礙有關,如急性腎損傷或心肌損傷進一步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昏迷狀態的患者往往伴隨著嚴重的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障礙,包括電解質失衡、血糖異常、肝腎功能衰竭及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休克的發生通常與感染相關,由于細菌毒素導致的血管擴張和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引起血壓降低和組織灌注不足。在SAP患者中,因胰腺壞死組織容易引發感染,感染性休克的發生率較高[12]。
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Cr、BUN、AST水平預測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AUC分別為0.752、0.831、0.851。Cr水平升高通常提示腎臟功能受損,而BUN的升高則可能提示腎小球濾過功能降低,兩者共同作用下,患者的排毒能力降低。此外,AST的異常升高通常與肝臟損傷有關,進一步加劇患者的病情[13]。本研究并未實施聯合檢測,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Cr升高、BUN升高、AST升高、昏迷、休克均是影響SAP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密切監測上述指標的變化對于降低患者病死率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宋英曉,朱惠云,杜奕奇.《2024年美國胃腸病學院指南:急性胰腺炎的管理》摘譯[J].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4, 40(10): 1973-1975.
殷將領,趙茗茗,王堯,等.不同時期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特點及疾病轉歸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4, 23(7): 698-702.
王鵬閣,陳望,秦強,等.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23, 28(9): 716-720.
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急性胰腺炎多學科診治共識意見[J].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5, 31(11): 1770-1775.
羅建華. Ranson評分系統在重癥急性胰腺炎中的應用價值[J].華西醫學, 2008, 23(5): 1021-1022.
謝鐸文,潘景業.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 1978—2010[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10, 17(6): 378-381.
鄭云,涂倩倩,張阿芳,等.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持續炎癥-免疫抑制-分解代謝綜合征的列線圖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J].中國急救醫學, 2024, 44(10): 890-896.
張怡,呂其駿,曾敘森,等.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并發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24, 33(9): 1212-1219.
宮丹丹,孫飛飛,于健,等.重癥急性胰腺炎死亡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評估模型建立[J/CD].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 2024, 17(1): 19-25.
張云,朱瑾,劉歡,等.血尿素氮與白蛋白比值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28 d預后的預測價值:一項基于MIMIC-Ⅲ數據庫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22, 29(3): 315-319.
于璐,周秀霞,李應輝,等.重癥監護病房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院內死亡預測模型的構建與評價[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 2023, 35(8): 865-869.
尚鑫,王靜.重癥急性胰腺炎預后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1, 6(17): 28-30.
周曉菊,李孝一,楊麗,等.外周血炎癥指標和淀粉酶與急性胰腺炎病人嚴重程度及預后的關系[J].安徽醫藥, 2024, 28(10): 202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