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選取2003—2022年中國與RCEP國家的貿易數據,分析生鮮農產品的貿易規模,并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互補性指數TCI、貿易結合度TII等指數對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進行測算與分析。研究表明:中國與RCEP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緊密且多為產業內貿易;中國生鮮農產品出口流向RCEP國家的占比過半;中國進口生鮮農產品來源是RCEP國家的占比較大;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同時中國的物流績效不斷提升。但近幾年,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呈現貿易逆差,且中國生鮮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正逐步減弱。本文認為,我國需提升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力,改善生鮮農產品品質,提升生鮮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僅供參考。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競爭性;互補性;RCEP;進口;出口;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2;F7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1(b)--05
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形成始于2012年,由東盟(ASEAN)十國和六個對話伙伴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新西蘭)共同啟動。各方就多個關鍵問題進行了多年協商。其中印度在2019年退出談判,其他國家繼續推進,最終在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是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里程碑。
RCEP涵蓋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25.9%(來源:UN),GDP約占全球GDP的24.0%(來源:IMF)。RCEP強化了區域內供應鏈和投資的關系,通過更優惠的原產地規則吸引外資,進一步降低了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并被視為加強區域內國家間關系、緩解經濟和安全壓力的工具,同時有望提高成員國的經濟效率。
生鮮農產品是指農業和畜牧業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加工或僅少量加工的、對儲存要求較高,具有高度保鮮需求的初級產品,包含水產品、果蔬和肉蛋奶等。在RCEP背景下,中國生鮮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文獻綜述
1.1國內文獻
在RCEP協議對農業相關規則政策的影響研究方面,早在RCEP協議生效前,于鵬(2021)[1]對RCEP和CPTPP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中國要做好RCEP全面生效前的準備工作,在規則領域加快先行先試。喬翠霞等(2021)[2]的研究指出,RCEP農業規則有助于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和供應鏈安全。錢靜斐等(2022)[3]認為RCEP協定實施有利于中國以更低價格保障農產品供給和滿足國內需求。在RCEP協議對特定農產品的影響方面,寧夏等(2023)[4]對出口東盟的廣西柑橘產業的區域競爭力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適度規模發展、物流冷鏈建設、地理標志管理等發展建議。秦江楠等(2022)[5]提出中國應充分利用RCEP協定生效實施契機,全面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和健康持續發展。在RCEP的影響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研究方面,張夏恒等(2023)[6]通過分析陜西省農產品出口數據和跨境電商渠道利用率,認為RCEP涉農條款為農產品出口帶來了積極影響,尤其在出口結構、產業鏈及農業投資等方面。劉丹羽(2024)[7]認為,雖然廣西和東盟之間的跨境電商存在一些問題,但在RCEP背景下市場潛力巨大。
1.2國外文獻
國外較少直接研究RCEP國家之間生鮮農產品貿易的情況,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冷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和電子商務與消費者行為兩方面。例如,K.Hyung-geun和J.Y.Hong(2015)[8]探討了中國與韓國在水產品冷鏈物流方面的差異,指出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不足,并提議通過跨部門合作來提升效率。Z.Gao,H.-H.Kim和S.Jaeyeon(2020)[9]驗證了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消費者行為模型,強調產品質量、物流服務質量、平臺互動質量、產品價格和認知價值等因素對消費者行為的積極影響。
基于上述研究現狀,本文擬從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兩方面對中國與RCEP國家的生鮮農產品貿易狀況進行分析,以把握中國生鮮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的走向,并提出對策建議。
2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的貿易現狀
2.1總體
RCEP生效以來,中國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生鮮農產品貿易取得了顯著進展,總體呈現以下現狀和趨勢:(1)貿易量顯著增加。(2)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優化。(3)新鮮農產品種類增加。(4)雙邊貿易深化。(5)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發展。
2.2中國方面
2003—2022年,中國對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的出口額穩步上升。2022年,中國對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的出口額為148.7億美元,占中國生鮮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0.3%。中國向RCEP國家出口生鮮農產品占向其出口的所有農產品的比重較高,僅2003年就達到34.9%,2016年達到最高的48.5%,近年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2022年降至35.8%,說明RCEP國家是中國生鮮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
2003—2022年,中國從RCEP國家進口生鮮農產品總額快速穩定上升,平均每年的增速為3.55%,2022年達301.9億美元。同時,中國從RCEP國家進口的所有農產品中,生鮮農產品所占比例從2003年的29.2%到最高2019年的52.1%。中國從RCEP國家進口生鮮農產品的進口額占中國進口生鮮農產品總額的比例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14年最高,為48.4%,雖然近年有所下降,但依然穩定在30%以上,這說明中國生鮮農產品進口的物流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寬廣,RCEP國家是中國進口生鮮農產品的重要來源(數據來源:UNComtrade)。
2.3RCEP國家方面
與中國進口相對應,2003—2022年RCEP國家對中國生鮮農產品的出口額也呈現快速增長。從2003年5.0%的生鮮農產品出口給中國到現在的32.8%,說明中國近20年對RCEP國家的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強勁。
2003—2022年,RCEP國家從中國進口生鮮農產品的進口額穩步上升。其中,日本在2003年從中國進口生鮮農產品占其進口生鮮農產品的比例達60.3%,雖然到2022年降為25.9%,但比例依然較大。與中國從RCEP國家進口生鮮農產品的強勢增長不同,RCEP國家從中國進口生鮮農產品的總額雖然穩定增長,但總額占其所有生鮮農產品進口的比例十分穩定,近20年都在12.7%左右。這說明中國的生鮮農產品在RCEP國家中的競爭力一般(數據來源:UNComtrade)。
3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
3.1研究方法
3.1.1競爭性指標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是由BélaBalassa在1965年提出用于計算某個國家在特定商品或服務類別中相對于其他國家的優勢或劣勢的指數。RCAfxi≥2.5表明i國f產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和比較優勢;1.25≤RCAfxilt;2.5表明i國f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比較優勢;0.8≤RCAfxilt;1.25表明i國f產業具有中等的國際競爭力和比較優勢;RCAfxilt;0.8表明i國j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比較優勢較弱[10]。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Xfi為中國生鮮農產品出口額,Xi為中國農產品出口額,Xkw為世界生鮮農產品出口額,Xw為世界農產品出口額。
3.1.2互補性指標
貿易互補性指數(TradeComplementarityIndex,TCI)表示區域內兩國貿易互補性程度與貿易緊密關系的指標。TCI大于1,表明出口國與進口國貿易互補性高于國際市場平均水平,貿易關系比較緊密。TCI在(0,0.5)之間則表示具有較弱的互補性,TCI在(0.5,1)之間則表示具有較強的互補性[11]。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RCAfxi表示中國在生鮮農產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fmj表示RCEP國家在生鮮農產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劣勢指數,其數值越高,說明劣勢越明顯。在本研究中,Mfj為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的進口額,Mj為RCEP國家農產品的進口額,Mfw為世界生鮮農產品的進口額,Mw為世界農產品進口額。
貿易結合度指數(TradeIntegrationIndex,TII),也稱貿易強度指數,一般被用來度量兩國之間貿易相互依存強度。貿易結合度指數越大,表明兩國之間貿易聯系越緊密。若TII>1,表示i國與j國貿易關系比較密切;若TII<1,表示i國與j國貿易關系相對疏遠;若TII=1,表示i國與j國貿易關系中性[12-14]。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TIIij表示i國出口對j國進口的貿易結合度,Xij表示中國對RCEP國家出口總額,Xi表示中國出口總額,Mj表示RCEP國家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Mj/Mw表示RCEP國家進口能力。
3.1.3輔助指標
(1)產業內貿易指數(GL)也稱為Grubel-Lloyd指數,是用于衡量特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標。該指數由赫伯特·格魯貝爾(HerbertGrubel)和彼得·勞埃德(PeterLloyd)于1971年提出[14]。GL指數的取值范圍是0~1。GL=0:表示完全沒有產業內貿易,即一個國家只出口或只進口該產品;GLlt;0.5:產業間貿易占主導地位,表明該國家在某一產品上主要是出口或進口,而不是同時進行大規模的出口和進口;GL≥0.5: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表明該國家在某一產品上既有大量的出口也有大量的進口;GL=1:完全的產業內貿易,即一個國家對該產品的進口量和出口量相等。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中國對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
(2)物流績效指數(LogisticsPerformanceIndex,LPI)是由世界銀行創建的一個交互式的數據庫,用于幫助各國了解其在國際貿易中各個方面的評分及優劣,為各國改進其物流效率提供參考。LPI通過對全球貨運代理和快遞運營商的廣泛調查,提供各國物流績效的詳細概況和見解[15]。LPI由六個主要指標組成:清關效率Cust;基礎設施質量Infra;國際運輸的便捷性Ship;物流服務質量Logi;貨物追蹤和追溯能力Track;到貨準時性Time。
3.2數據說明
由于缺失2023年部分國家或者部分商品的數據,本文采用較為完整的2003—2022年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貿易的數據。為了便于分析,以HS分類標準的前兩位編碼將生鮮農產品(具有一定食用價值)分為以下5類:02(肉及食用雜碎)、03(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04(乳品、蛋白、天然蜂蠟、其他食用動物產品)、07(食用蔬菜、根及塊莖)、08(食用水果及堅果、柑橘屬水果或甜瓜的果皮)。數據來源于國際貿易數據中心(UNComtrade)。
4結果與分析
4.1貿易競爭性分析
4.1.1中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分析
2003—2008年,中國生鮮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中等競爭力和比較優勢,RCA值在0.985~1.092波動。加入WTO后,市場逐步開放,競爭加劇,但也帶來了進出口機遇。同期,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改善,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2009—2017年,生鮮農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RCA值升至最高1.309,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政策支持和進一步的市場拓展。然而,2018—2022年,生鮮農產品競爭力有所減弱,RCA值降至最低0.999,原因在于受中美貿易摩擦、國際貿易摩擦、新冠疫情及環境污染等影響。同時,政府對環保重視度提高,農業生產方式面臨調整,其他國家農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見圖1)。
4.2貿易互補性分析
4.2.1貿易互補性指數TCI分析
2003—2022年,TCI大多數年份均高于1,表明中國與RCEP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總體比較緊密,互補性較強。
圖22003—2022年中國與RCEP農產品TCI指數
中國于2001年加入WTO后,與RCEP國家的貿易更加頻繁。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國際貿易受到沖擊,進而影響了中國與RCEP國家的貿易關系。TCI在這一年下降至0.98。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恢復,加之中國實施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措施,進一步推動了與RCEP國家的貿易互補性。2011年TCI達到最高值1.31。2009—2011年,中國與RCEP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保持在較高水平。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雖然TCI有所下降,但大多數年份仍然高于1。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對全球供應鏈和貿易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中國迅速復蘇,但整體貿易環境依然受到了沖擊(見圖2)。
4.2.2貿易結合度指數TII分析
2003—2022年,TII指數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從2003年的3.24到2022年的3.41,逐漸波動上升。中國與RCEP國家的生鮮農產品貿易十分緊密,原因在于中國實施與非洲、拉美、歐洲國家等加強交流的多元化貿易策略。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區域間合作的訴求不斷增強,特別是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2020年的TII指數達到了4.01,說明中國與RCEP國家的貿易關系正變得更加緊密(見圖3)。
4.3輔助指標
4.3.1產業內貿易指數GL
2003—2022年,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14年達到最高值,接近完全產業內貿易。從2015年開始,GL值雖然有所波動,但保持在較高水平,表明產業內貿易持續占優勢。然而,自2021年起,GL值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5,表示產業內貿易優勢有所減弱。具體原因在于:(1)農業政策。中國政府近年來實施了一系列農業政策,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農產品能向更多國家出口。(2)貿易便利化。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如簡化海關程序和減少非關稅壁壘,加快了農產品的流通。(3)供應鏈整合。RCEP的實施促進了區域供應鏈的整合,中國與其他成員國在農產品領域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4)農產品多樣化。由于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差異,RCEP成員國之間的生鮮農產品具有互補性,促進了區域內貿易的增長。(5)市場需求與消費結構變化。隨著RCEP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高質量生鮮農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6)新冠疫情的影響(見圖4)。
4.3.2物流績效指數LPI
如圖5所示,中國整體LPI得分從3.32(2007年)逐步提升到3.70(2023年),排名從30位提升至19位。除清關效率和貨物追蹤兩個指標的排名保持穩定,其他四項均有明顯上升。
中國的國際物流績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1)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新建和升級港口、鐵路、公路和機場等。(2)政策支持和改革:如簡化清關手續、改善監管環境、推動物流標準化等。(3)技術創新:如使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來優化物流操作,提高貨物追蹤和追溯能力。(4)國際合作和參與: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物流合作,提升了國際運輸的便捷性和物流網絡的全球覆蓋。(5)經濟增長和貿易擴張:經濟增長和外貿擴張促進了物流需求的增加,推動了物流服務的升級和優化。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通過對2003—2022年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貿易數據的分析,利用RCA、TCI、TII、GL等指標對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進行深入研究,表明中國與RCEP國家的生鮮農產品貿易具有以下特點和趨勢:
(1)緊密的貿易關系:中國與RCEP國家之間的生鮮農產品貿易呈現出緊密的互補性和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比例,特別是在RCEP協議生效后,區域內貿易關系更加深化。(2)顯著的貿易增長:RCEP協議的實施顯著推動了中國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生鮮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3)生鮮農產品競爭力的波動:盡管中國生鮮農產品在2009—2017年競爭力顯著增強,但自2018年以來,由于國際貿易摩擦、新冠疫情和環境問題等因素,競爭力有所減弱。(4)物流績效的提升:中國的物流績效指數在過去20年中逐步提升,基礎設施、國際運輸便捷性和貨物追蹤能力顯著改善,極大地支持了生鮮農產品的國際貿易。
5.2建議
為進一步促進中國與RCEP國家生鮮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第一,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并提升產品質量:中國應繼續推進農業技術創新,特別是在生鮮農產品的種植、收獲、儲存和運輸環節,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方法以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強化生鮮農產品的質量監管體系,確保出口產品符合國際標準。第二,優化貿易結構與市場多元化:為應對當前的貿易逆差問題,中國需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出口比例。同時,開拓多元化的國際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增強對外貿易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第三,強化區域合作與供應鏈整合:利用RCEP協議框架,加強與成員國的合作,特別是在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和貿易便利化措施上。加強與RCEP國家在農產品貿易政策上的協調,減少貿易壁壘,提高通關效率,共同應對國際貿易環境的多變。第四,建立和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鮮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積極參加國際農產品展銷會,加強與RCEP國家的貿易交流和合作,拓展市場渠道。第五,增強冷鏈物流:加大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提升冷鏈物流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確保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新鮮度。推廣數字化物流管理技術,提高物流效率和透明度,增強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于鵬,廖向臨,杜國臣.RCEP和CPTPP的比較研究與政策建議[J].國際貿易,2021(8):27-36.
喬翠霞,王瀟成,寧靜波.RCEP框架下的農業規則:機遇與挑戰[J].學習與探索,2021(9):98-106.
錢靜斐,孫致陸,陳秧分,等.區域全面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對中國農業影響的量化模擬及政策啟示[J].農業技術經濟,2022(9):33-45.
寧夏,容建波,黃艷芳,等.廣西柑桔產業競爭力分析[J].中國南方果樹,2023,52(6):228-35.
秦江楠,張俊飚,趙丁潔,等.基于CMS模型分析中國食用菌出口RCEP國家影響因素[J].食用菌學報,2022,29(5):109-22.
張夏恒,肖林.RCEP對跨境農產品電商出口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23(1):68-75.
劉丹羽.RCEP背景下廣西面向東盟的跨境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24(7):37-40.
Hyung-GeunK,HongJY.ResearchonChina’sColdChainLogisticsofAquaticProduct[J].JournalofChinaAreaStudies,2015,2(1):1-21.
GaoZ,KimH-H,JaeyeonS.ResearchonInfluencingFactorsofConsumerBehaviorofFreshAgriculturalProductsE-commerceinChina[J].JournalofDigitalConvergence,2020,18(6):167-75.
郭京京,穆榮平,張婧婧,等.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演變態勢與挑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1):56-67.
宋蔚,姚繼東,祁春凌.中國與RCEP伙伴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和互補性研究:基于行業視角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3):9-15.
沈智穎,李敏,高維新.RCEP背景下中國與日本水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0):45-8.
馬翠萍,楊水清.加入WTO以來中美經貿關系演變下的大豆貿易研究[J].世界農業,2024(5):69-80.
余振,王凈宇.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評估與展望[J].當代美國評論,2021,5(4):20-36+126.
楊莉,陳原,劉欣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物流績效指數對中國跨境電商的影響研究[C].proceedingsofthe新興經濟體研究會2021年會暨2021新興經濟體論壇,中國廣東廣州,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