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在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的指導下,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減量化,優化施肥結構,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耕地質量穩步提升,為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全市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為72.33萬hm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為65.47萬hm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在90%以上,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上,保持化肥施用量負增長。
一、測土配方施肥基礎工作
(一)完成田間試驗,驗證施肥指標
為有效驗證適合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的施肥指標、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等,設置各類田間試驗32個,其中,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試驗12個,大豆接種根瘤菌劑試驗4個,花生養分豐缺試驗5個,大豆利用率試驗5個、其他試驗6個。在植株養分分析、田間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完善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
(二)開展施肥調查,掌握施肥現狀
為切實掌握農民施肥情況,在區域范圍開展施肥調查,累計調查620戶,完成調查數據1240份,摸清了主要糧食作物和部分特色作物的施肥方法、肥料運籌、施肥品種和施肥量等,為推進安陽市化肥零增長行動提供數據支撐。
(三)抓牢宣傳培訓,開拓多種途徑
全市各地充分利用各種措施,通過互聯網、新媒體、明白紙、技術手冊等有效方式,廣泛宣傳化肥減量增效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營造技術推廣應用的良好氛圍。在主要糧食作物關鍵生育時期,組織專家、技術人員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等方式,對農民進行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指導服務。同時,對鄉、村技術人員、肥料經銷商、科技示范戶開展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確保技術入戶到田。
(四)發布施肥意見,指導合理施肥
全市各地利用十多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得的技術成果,在主要農作物重要農時前,組織專家制定小麥、玉米、尖椒、花生等作物配方40個,制定主要農作物施肥指導意見15套,發揮農業推廣部門的橋梁作用,引導肥料生產企業按方生產,農民按方施肥,推進配方肥落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二、推進“三新”集成配套落地
(一)制定技術模式
各級土肥站技術專家組根據近年化肥減量增效試驗示范結果和當地生產實際,按照農機農藝結合、設施技術配套、肥水管理與品種、栽培、植保措施統籌的原則,科學制定了“精準養分調控—小麥商品有機肥料、配方肥—機械深施”“花生精準養分調控—增效肥料—機械深施”“谷子精準養分調控—水溶性肥料—水肥一體化”“蔬菜水肥管理—水溶性肥料—水肥一體化”“果樹精準養分調控—水溶性肥料—水肥一體化”等一系列技術模式,切實達到化肥減量增效的目的,優化農業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二)集成推廣“三新”示范區
根據生產實際,安陽市篩選當地集成配套完備且示范效果良好的化肥減量增效“三新”(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機具)模式,總結科學施肥研究成果,建立6個小麥、1個谷子、1個花生、3個蔬菜、2個果樹“三新”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累計完成示范面積約1.25萬hm2。其中,建立“小麥有機肥替代+機械深施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面積0.026萬hm2;建立“小麥葉面噴肥+無人機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面積1.22萬hm2;建立谷子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面積13.33 hm2;建立“花生增效肥料+機械深施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面積20 hm2;建立蔬菜水肥一體化條件下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面積20 hm2;建立果樹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面積13.33 hm2。示范區主體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根據“自愿報名、鄉鎮推薦、實地考核、擇優遴選”的原則優選,以物化補助、作業補助、技術服務等方式,支持鼓勵開展化肥減量增效“三新”技術集成技術示范展示區,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集中展示化肥減量增效效果。重點做到示范區有樹立標牌、有明確模式、有技術規程、有專家指導、有觀摩活動、有效果評價、有宣傳培訓,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共同促進”的格局,推進“三新”示范創建活動有效開展。
(三)大豆根瘤菌劑示范推廣
按照“集中連片、大塊示范” 的原則,優先選擇積極性高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大豆接種根瘤菌劑示范推廣和田間試驗。以先用后補的方式在全市4個縣(市)建設大豆接種根瘤菌示范區753.33 hm2,其中,林州市286.67 hm2,湯陰縣200 hm2,滑縣133.33 hm2,內黃縣133.33 hm2。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集中展示大豆根瘤菌劑替減化學氮肥效果。
作者簡介:王保梅(1981—),女,河南輝縣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壤肥料應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