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炔氟草胺是20世紀90年代由國外農藥行業(yè)最先注冊的酞酰亞胺類除草劑,2018年在我國首次登記,主要用于大豆、棉花等闊葉作物,是一種由幼芽和葉片吸收的觸殺型除草劑,也是接觸褐變型土壤處理劑。2021—2022年,丙炔氟草胺被登記到花生田除草。
用丙炔氟草胺處理土壤表面后,藥劑被土壤粒子吸收,在土壤表面形成處理層,等到雜草發(fā)芽時,幼苗接觸藥劑處理層后枯死。用丙炔氟草胺田間莖葉噴霧處理時,藥劑可被雜草快速吸收并傳導,能夠引導植株體內的有機物質——原卟啉快速積累,使雜草細胞膜脂質過氧化作用加強,導致雜草的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發(fā)生混亂、損害。通常雜草在施藥后24~48 h內先凋萎、白化,最后枯死。
2021—2023年,唐河縣逐步在花生田推廣應用丙炔氟草胺,主要使用方式是播后苗前與乙草胺混用,“封殺”防除花生田雜草。
一、施藥時間、噴液量
唐河縣農戶近三年在花生種植時,使用丙炔氟草胺加乙草胺在花生田“一封一殺”防除雜草。按包裝袋說明劑量施用,在花生播種后隨即施藥,用50%丙炔氟草胺可濕性粉劑90~120 g·hm-2 加 900 g·L-1乙草胺乳 油1200~1500 mL·hm-2配450 kg水均勻噴霧。
二、花生發(fā)芽出苗期情況
一是在2021年5月20日花生田幼苗出土后,唐河縣城郊鄉(xiāng)王莊村使用丙炔氟草胺除草花生田塊約6.87 hm2花生幼苗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受害。表現(xiàn)為播種后6天遇連續(xù)2天中雨,晴天播種后10天在田間調查時發(fā)現(xiàn),接近表層土壤的花生子葉或剛出土的嫩葉,都呈現(xiàn)局部或大部分變黑、腐爛,嚴重的生長點壞死。沒有使用丙炔氟草胺除草或使用其他封閉除草劑的花生田,無此癥狀。二是在2022—2023年花生出苗期間,在城郊鄉(xiāng)王莊村田間調查發(fā)現(xiàn),播種后到花生出苗期未下雨,農戶使用丙炔氟草胺除草的花生田,同使用其他除草劑的田塊長勢一樣,表現(xiàn)為幼苗出土后秧苗胚根潔白、須根多,子葉完整、葉色綠,生長良好。
三、花生結莢期田間情況
唐河縣當?shù)剞r戶習慣種植宛花2號等早熟品種,花生大田生長90天后進行田間生長調查。8月26日,唐河縣郭灘鎮(zhèn)豐田農作物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春花生田間生長情況,采用對角線隨機5點取樣各50株進行對比。一是地上株高及分枝數(shù)。使用乙草胺的花生田,平均單株分枝5.8個,子葉節(jié)上部平均高度40.2 cm;使用丙炔氟草胺+乙草胺的花生田,平均單株分枝3.1個,子葉節(jié)上部平均高度27.1 cm。二是地下莢果情況。使用乙草胺除草的花生田,單株平均飽果14.3個,雞頭狀幼果10.4個,從莢果生長狀態(tài)分析,該花生田正在經歷結莢期;使用丙炔氟草胺+乙草胺除草的花生田,單株平均飽果7.4個,雞頭狀幼果6.3個。三是病害及生長情況。使用乙草胺的花生田,地上葉片大、綠,棵架大,長勢健壯,地下莖、根、果無明顯病斑;使用丙炔氟草胺+乙草胺花生田,地上葉片小、矮化、葉色發(fā)暗、長勢弱小,地下主莖均發(fā)黑或干腐斑塊、須根少。
四、受害原因田間調查及綜合分析
一是唐河縣2021年5月雨水偏多,調查花生田間幼苗受害農戶都使用了丙炔氟草胺封草,同時花生播種后2~8天內出現(xiàn)了降雨。其中,城郊鄉(xiāng)農戶0.2 hm2花生,播種后第二天用丙炔氟草胺加乙草胺除草,施藥后5~8天遇連續(xù)陰雨,播種后11天花生幼苗出土時田間受害花生幼苗在95%以上,其中,兩片子葉受害腐爛占8%以上,生長點受害占4%以上。二是花生田播后苗前用丙炔氟草胺除草,施藥后2~8天內若出現(xiàn)降雨,會造成地面藥殘下滲,對未出土的花生幼芽和子葉造成接觸型傷害,產生接觸褐變、腐爛,嚴重的生長點壞死;生長中出現(xiàn)苗矮、黃、長勢弱小、須根較少的情況。
五、安全使用技術要點
一是在使用丙炔氟草胺時,按照登記作物使用,不能擴大使用范圍和改變使用方法,嚴格遵照農藥標簽的使用劑量。花生播種后,及時查詢當?shù)?天內天氣預報,如有陰雨,不能使用丙炔氟草胺除草,防止藥害發(fā)生。使用丙炔氟草胺后遇雨出現(xiàn)藥害時,應在幼苗子葉露出地面展開后及時噴施蕓苔素內酯等藥劑促使幼苗迅速恢復生長。二是花生播種后3天內施藥,當季作物只使用1次,施藥時應均勻,勿重噴或漏噴。花生拱土或出苗期不能施丙炔氟草胺,預防藥害發(fā)生。三是使用丙炔氟草胺時應注意周圍田間種植情況,若鄰近作物對該藥劑敏感時不能使用,以免產生藥害損失。四是丙炔氟草胺對水生生物、桑、蠶高毒,使用時要遠離養(yǎng)殖區(qū),用過的容器應按規(guī)定回收處理,不可隨意丟棄。五是使用丙炔氟草胺應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田間作業(yè)時嚴禁飲水、吸煙,作業(yè)完工后,應及時清洗暴露的皮膚,并更換作業(yè)服裝。
作者簡介:陳凱(1982— ) ,女,河南唐河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