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市現有耕地16.87萬hm2,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4.67萬hm2左右,年產量在10億kg以上,占全省糧食年產量的1/50,占南陽市小麥年產量的1/5。是全國超級產糧大縣、河南省糧食核心主產區、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小麥年用種量約3000萬kg。
一、鄧州市小麥育種現狀
鄧州小麥育種以自主研發為主,立足現有育種材料,引進外來各種育種材料和先進技術,采用雜交育種、X射線和60 Co-γ射線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和系統育種同步進行的方法從事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各類作物選育,良種選育和育種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新品種選育成果豐碩。
(一)組建專業團隊,提升小麥育種研發能力
鄧州市組建了高素質育種團隊,成立了鄧州市種業實驗室,建成了河南省抗病耐熱小麥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陽市小麥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新品種選育核心基地,增強種業研發能力。
(二)加強內引外聯,提升小麥育種創新能力
鄧州市和知名種業企業合作,引進推廣酒糧專用和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和河南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作物育種與測試研發平臺,與黃淮南片區9家科企單位共建立了國家HHN小麥科企創新聯合體、與河南省14家科企單位建立了河南豐優聯合體,進一步提升種業創新能力。
(三)加快品種選育,提升育種自立自強能力
農業科研人員提升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攻關能力,加快品種選育步伐,已獲得小麥種質資源5000多份,培育抗病耐熱新品系60多個。自主選育并通過省級以上審定(認定)的農作物品種21個,包含弱春性小麥品種8個、半冬性小麥品種4個、玉米品種2個、棉花品種2個、花生品種2個、谷子品種2個、高粱品種1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認定)品種7個,通過省級審定品種14個。2022年以來,新通過國家審定小麥品種1個(先麥22,國審麥20220140),省級審定小麥品種3個(鄧麥298,豫審麥20220027;先麥23,豫審麥20220036;育麥8號,豫審麥20220049)。
(四)推進成果轉化,提高種業科技貢獻率
鄧州市堅持需求導向,深入開展縣、院、企合作,推動外地強企、科研院所與河南先天下種業有限公司緊密結合,構建商業化種業體系,優化種業研發、良種繁育、展示推廣等環節,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熟化落地。選育的“先麥”系列等農作物新品種,豐富了鄧州的農作物品種資源和基因庫,促進了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步伐,在黃淮流域、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得到大面積示范推廣。同時,通過良種繁育和與之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推廣,為新品種的示范應用提供技術支撐,帶動農民增產增收。2022年,全市小麥均增收在5%以上,主推品種增產在10%以上,種業科技貢獻率達10%。
二、當前鄧州小麥育種中存在的問題
(一)種質資源引進、評價與利用不足
隨著農業生態環境變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優質小麥的需求不斷加大。需要進一步引進、評價和利用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加快小麥優質品種研發和推廣。
(二)小麥育種科研創新后勁不足
鄧州市運用常規育種技術,先后育成了先麥8號、先麥10號、先麥12號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品種,在常規育種方面取得的成就全省領先。但從發達地方種業發展來看,現代生物育種方法(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已經取代常規育種方法成為育種的主要手段,鄧州目前還缺乏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條件,科研創新后勁不足。
(三)種子企業競爭力弱
鄧州市種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全市注冊資金3000萬元、具備“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僅有河南先天下種業有限公司一家。雖然在育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育種條件不完善、制種基地標準不高、生產加工能力不足、倉儲加工檢驗設備更新緩慢、智能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成果轉化滯后等問題。
(四)政策環境優勢不明顯
鄧州小麥育種具有一定的基礎條件,但種子企業發展受到政策、人才和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制約。一是種業高端人才相對缺乏。受傳統思想觀念及農業經濟效益的影響,農業人才引進難,留住和穩定更難。二是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需要資金的支持。鄧州市種子企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企業自身資本積累不足,而針對種業的財政政策少,專業的風險投資機構少,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因為沒有過多的固定資產作抵押或擔保,銀行貸款難。三是成果轉化需要政策的扶持。種業企業受限于資金壓力,無法增加研發投入以提升育種創新能力,無法提高智能化發展水平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無法通過并購等資本活動壯大業務。新品種新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無依托和技術支撐,無法滿足企業的跨省乃至國際化競爭和發展的需求。
三、鄧州小麥育種發展建議
(一)加大基礎投入,提高育種創新水平
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小麥育種投入力度,將鄧州市種業實驗室運行、科研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增加基礎性研究經費。加大科研投入,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搜集、保護、鑒定;建設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完善小麥育種科研人員保障體系,引導科研人員安心從事基礎性研究。
(二)開展聯合攻關,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加強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先天下種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品種“卡脖子”關鍵技術聯合攻關。以農作物為重點,在雙單倍體(DH)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組選擇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院所為支撐、以效益分享為紐帶的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加強人才培養,壯大人才隊伍
采取培養和引進相結合模式加強種業人才建設,提升種業人才素質。加強兼職研發人員的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創新,促進種業創新人才在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合理流動。制定落實育繁種獎勵政策,督促企業重視對研發人員的有效激勵,穩定和不斷壯大企業創新團隊,實現種業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政策支持保障,構建商業化種業體系
強化鄧州市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有序引導各類資本流入優質種企,扶持本地種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加強種業研發,建設新品種選育核心實驗基地、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對標國際領軍種業企業水準,購置更新現代化智能加工設施,提升倉儲能力,引進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突出全鏈條自動化作業、智能化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種子加工生產線和國內一流的高標準育繁種基地,加快培育一批種業龍頭企業及優勢特色品種,提升鄧州市種業發展規模和競爭優勢。
作者簡介:岳正偉(1974—),男,河南鄧州人,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檢疫工作。
(責任編輯"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