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師度(約650—723 ),唐魏州魏縣(今河北魏縣)人,曾任丹陵縣尉、龍崗縣令、易州刺史、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銀青光祿大夫、大理卿、司農卿、陜州刺史、太子詹事、河中尹匠等官職,《新唐書》《舊唐書》皆有《姜師度傳》。《舊唐書》記載:“師度勤于為政,又有巧思,頗知溝洫之利。”他是一位很具開拓精神、在農田水利方面頗有建樹的專家型官員,在古代水利史上享有盛名。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是古代中國繁榮昌盛的基礎,盛唐的統治者對水利建設極其重視,完善了水利管理機構,興修了眾多水利工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水利法典《水部式》,明確把發展水利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內容。姜師度深知農業盛衰與水利興廢息息相關,因此,他不論在中央還是地方任職,都把水利問題視為工作重心。
出任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時,姜師度興修了7 處水利工程,開鑿灌渠以利農業的發展。《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他在滄州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開鑿兩道水渠,一渠通毛氏河,另一渠通漳水,這兩道水渠對疏浚永濟渠沿線洪澇發揮了不小作用。姜師度又在貝州經城(今河北威縣)開張甲河,不僅用于泄洪灌溉,造福于民,也可以接永濟渠故瀆,便于通漕運。此外,他在棣州(今山東濱州東南)開渠引黃河水灌溉當地農田,在清池縣修渠引水改良鹽堿地等。這些水利項目,對農田灌溉、排澇或土壤改良產生了積極作用,保障了糧食生產。
由于河北道北境是唐代的一道重要邊防線,姜師度重修東漢末年廢棄的平虜渠,并在原有規模上進行擴展,這樣,中原的軍糧就可以通過這條線運往北境,避開了漕運的艱險,更加安全、便捷。他以水構筑屏障,阻擋契丹等游牧民族侵擾,大大增強了北境的軍事防御能力。
出任同州(治所在今陜西大荔縣境)刺史時,姜師度整修了通靈陂。當時的通靈陂,因為廢置多年成了一塊鹽堿地,姜師度挖水渠、筑河堰,引入洛水、黃河水,將這塊無用之地變成了一個蓄水庫,供附近農田灌溉,緩解了關中地區糧食緊張的狀況。
出任陜州刺史時,姜師度憑借過人的智慧,把州西太原倉打造成一個新型的水陸轉運樞紐。以往,太原倉里的糧食要轉運到長安,需要人力一點點運往河邊裝船,姜師度利用糧倉與河岸的地勢落差,巧妙建造了一條便捷的運輸通道,這樣倉米“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既解放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姜師度統籌能力強,也有巧思,由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如今有據可考的多達 13 處,約占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更為可貴的是,他將興修水利視為人生追求,不論所任職務是否與水利有關,都會兢兢業業地投身于水利建設,用一座座水利工程造福后世。不愧為“唐代基建奇人”,為后人留下了“一心穿地”的美名。
勤于為政 重民愛民
唐朝統治者以隋王朝滅亡為戒,居安思危,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唐代經濟社會繁榮,農業發展迅速,發達的農業又是與水利開發分不開的。據史料統計,唐代以前的1600 余年中,全國興修的農田水利工程僅有 158 處,且大多集中在黃河兩岸。唐代近 300年間,興建的農田水利工程多達 253 處,這些水利工程覆蓋全國各地,就時間而言,有十分之七的工程是在唐玄宗天寶年之前興建的。姜師度,正是這一時期興修水利的代表人物。姜師度是唐代水利工程當之無愧的大匠。步入仕途后,姜師度長期擔任基層官吏,民生疾苦了然于胸。他感悟到憂國憂民的使命責任,也涵養了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河北道是唐代的行政區劃,相當于現在的京、津、冀之全部,遼寧的部分,以及豫、魯黃河以北的地區。此地土地肥沃,是糧食主產區之一。河北道監察,是唐代實行的一種地方監察制度,對所轄區域進行巡視檢查,并有權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和彈劾。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姜師度“試為易州刺史、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在任上,姜師度剛正不阿,清正廉明,曾推薦后來擔任宰相的蕭嵩出任重要官職。而姜師度另一個職務是支度營田使,營田就是屯田,唐代時在各行政轄區設營田使,負責轄區內的土地和田務。姜師度在其任職的四五年間,認真研究了轄區內的情況,發現那里土地肥沃,能產糧,于是大舉開挖水渠,興修了 7 處水利工程,開鑿灌渠以利農業的發展,這些工程發揮防洪排澇、保障農田灌溉等作用,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
唐開元七年(719年),姜師度調任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據大荔縣檔案館館藏的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韓邦靖《朝邑縣志》載,“朝邑幅員不及二百里,東有堿灘,西有鹽池洼,皆不可耕”“苦泉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以飲羊不羶,南有同州刺史姜師度通靈陂故溉田百余頃,今廢”。有片叫通靈陂的洼地,長期廢置,鹽堿遍地。姜師度對通靈陂進行修整,使周邊農田廣種水稻,“凡二千余頃,內置屯十余所,收獲萬計”,從而增加了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有效緩解了關中地區的糧食緊張局面。唐開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巡視時看到這里“原田彌望,畎澮連屬,繇來棒棘之所,遍為粳稻之川。倉庚有京抵之饒,關輔致珠金之潤”。過去荊棘叢生的地方,經過灌溉治理變成肥沃的土地,評價他盡職水利,功勞甚高。姜師度的政績得到唐玄宗的褒獎,加金紫光祿大夫,賜帛 300 匹,升任“將作大匠”。
姜師度以平凡匠心,每到一地都精心謀劃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有“大忠若愚”的為官之道和為民謀福祉的民本情懷。《舊唐書》將其事跡收錄入《良吏傳》中,贊揚他勤于為政,既精通業務,又有敬業精神。因其勤于世事,又極具民本情懷,所到之處必興修水利,故深受百姓愛戴,時人常將其和善觀星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并論,作諺語稱“孝忠知仰天,師度知相地”。《舊唐書·姜師度傳》對此也有記載:“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
治國安民 忠誠擔當
姜師度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心懷“國之大者”,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國分憂、為民解難。“國之大者”出自《荀子·王霸》:“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后錯之,錯險則危。”意思是治國是極為重大的事,一定要認真選擇立國之道和治國之人擔當這樣的重任,一旦在這方面出錯,國家就危險了。姜師度就是這樣堪當重任的人,他具備超出常人的智慧,將水利工程與鞏固邊防結合起來,加強了北方的漕運和軍事防御,對當時唐朝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唐代河北道北部,民族關系復雜,北方少數民族對唐王朝時歸時叛。姜師度在易州刺史及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任內,河北道處于動蕩時期。《舊唐書·姜師度傳》記載,姜師度開鑿河渠“始于薊門之北,漲水為溝,以備奚、契丹之寇”,一方面可以阻止北面奚與契丹騎兵入侵,另一方面可灌溉農田。毋庸置疑,姜師度的這項工程,既是一項御敵國防工程,也是一條造福沿河民眾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
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北段和永濟渠,在唐代初期,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北征高句麗、穩定河北道北部局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武周時期,河北道北部少數民族不斷反抗武周統治,永濟渠逐漸被廢棄,河北道漕運之利盡失。姜師度出任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后,誓以安邊衛民為己任,決意加強長城一線幽州等地防務,并強化河北道首府與長城一線的軍需漕運。
姜師度認真研讀陳壽的《三國志》,考證曹操北征烏桓前“傍海穿漕”、修建平虜渠的舊事,研究曹操開鑿平虜渠的歷史作用,發現唐代供給營州、幽州的軍需,都從東都洛陽沿運河進入東海,經渤海運到遼東和河北。但東部沿海經常是風高浪急,海運風險很大,常出現海難。他深悟曹操開鑿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的謀略,經過實地勘察和反復謀劃,決定利用曹操平虜渠故道,靠海邊開鑿一條漕運河道,也因此啟動了一項永垂青史的唐代大型漕運工程。《舊唐書·姜師度傳》記載,姜師度“約魏武舊渠,傍海穿漕,號為平虜渠,以避海艱,漕運者至今利焉”。直到五代時期,姜師度開鑿的平虜渠仍然在為漕運發揮著重要作用,后來在周世宗北征契丹、收復失地的戰爭中也功不可沒。
正是由于姜師度為唐代鞏固河北道長城沿線的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故“尋加銀青光祿大夫,累遷大理卿”。唐景云二年(711年),姜師度轉任司農卿,成為唐代主管農業的高官。
唐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為鞏固河北道北部統治,下詔遷營州治所到柳城(今遼寧朝陽)。唐玄宗發揮姜師度“好興建”的特長,授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修筑使,到柳城主持興建營州新城。姜師度在每個崗位都勤政敬業,把柳城建造成一座堅固的城池,對鞏固邊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食鹽的生產和管理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政事。唐開元六年(718年),年近古稀的姜師度調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擔任府尹。府內安邑縣(今山西運城)有一著名鹽池,東西長 30 千米,南北寬5 千米,是歷代極為重要的食鹽供應地和地方的財源之一。但因鹽池位于盆地的最低處,很容易被淹,影響產鹽量,所以這里很早就建有排水系統和防洪工程,如北魏時的永豐渠、隋時的姚暹渠等。姜師度到任后,恰逢大旱,鹽池干涸,鹽產量急劇下降。為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姜師度組織實施了引水工程,整修了原有防洪系統,設置鹽屯,提高了鹽產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修身守正 獨具匠心
《邢臺縣志》記載:“姜師度,魏人,擢明經。”所謂“明經”就是“通曉經義”。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的說法,明經科是用來培養吏治人才的,唐代前期很多宰相都是明經出身。明經科及第說明姜師度的品格、學問、才能得到了朝廷肯定。
姜師度擔任官吏后,深入州縣各地,實地勘察,精心謀劃,以嚴謹的測算、科學的設計,修筑河渠,興辦漕運,開創了唐代大興水利工程的新局面。
姜師度通過明經后,先被派往丹陵縣(今四川省眉山市)擔任縣尉。后來,姜師度被調回了家鄉一帶,擔任了龍崗縣令,這個龍崗縣就是歷史上的邢臺縣。無論是在丹陵還是在龍崗,姜師度關心百姓疾苦,一心為百姓謀福祉,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故古文獻和地方志書中說“奉公之道,知無不為”“所至有清白聲”,說的就是他在任丹陵縣尉、龍崗縣令期間,愛民敬業,以清廉著稱。
姜師度專注水利多年,無論在什么職位都在思考水利問題。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姜師度主管重大或疑難刑獄的審核工作,但他仍念念不忘水利之事。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姜師度組織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城中修渠,“繞朝堂坊市,無所不至”,不僅美化了城市,方便了居民用水,還可以利用水渠運送宮廷急需物品。
姜師度主持興修的諸多水利工程,絕大多數是在他年過花甲之后完成的。對古人來說,花甲已是高齡,但姜師度卻仍以年邁之軀勤勉于水利事業,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