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祖泰(1933—1960), 河南原陽人,原名吳太運,曾用名吳祖太。1941年5月,在原陽縣上私塾,開始接受文化教育。1950 年 7 月中學畢業后,吳祖泰考入河南省立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今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水利科,1952年,水利科并入黃河水利學校(今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1953 年 7 月,吳祖泰畢業后被分配到安陽專署水利局工作(1958 年安陽專署被撤銷,安陽、新鄉兩專署合并為新鄉專署),1958 年到林縣水利局工作,1960 年在紅旗渠工地犧牲。
千百年來,林縣(今河南省林州市)一直被嚴重的干旱缺水困擾。20世紀60年代, 林縣兒女為了治水,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靠一錘一釬一雙手,歷經10個春秋,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 座渡槽,鑿通211座隧洞,建成了全長1500千米,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而吳祖泰就是紅旗渠的設計師。
不屈不撓 設計南谷洞
吳祖泰才華橫溢,他放棄優渥的工作,深入偏遠山區,解決缺水問題;他自告奮勇,負責南谷洞水庫的技術工作,僅僅使用黏土和堆石、瀝青,就建造出了高達 83米的大壩;他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發明測量儀器,完成紅旗渠的設計藍圖,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林縣老百姓引來了一渠清水;他勘測設計的362 座建筑物,其中絕無僅有的“空心壩”“青年洞”等經典水利建筑具有科學性、藝術性、歷史性和獨創性。
1958年,為了解決林縣的供水問題,政府決定建設南谷洞水庫。在安陽水利局工作的吳祖泰自告奮勇,希望能夠到林縣水利局工作,并表明自己曾在黃河水利學校學習,可以負責水庫的技術工作。吳祖泰深知水的珍貴,7歲時,他跟隨父母走街串巷,靠賣水維持生活,因此他在求學時選擇了水利工程,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用自己所學,幫助更多的人和地區擺脫缺水的困境。吳祖泰作為高級技術員,肩負責任重大的工程設計任務,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他只能自己摸索。為了建設好南谷洞水庫,他爬上峭壁,實地考察土石的材質。即使在大年初一,他也依然堅守在工作一線。吳祖泰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成功地頂住了3次失敗的壓力,使得南谷洞水庫的建造非常堅固。如今,南谷洞水庫大壩仍然堅固如初。
不畏艱辛" 創造杰作
1959年,國家啟動了引漳入林的工程,即紅旗渠工程。這項重要的工程交給了吳祖泰和他的團隊,他立即帶領團隊開始實地勘測,對引漳入林灌溉工程進行選線測量。
千里紅旗渠必須有一個起點,吳祖泰根據多次勘測的地形地勢數據及不同季節的水文數據,最后決定渠首大壩選址在山西平順縣濁漳河侯壁斷村。太行山仙女峰壁立萬仞,險峻突兀,被稱為老虎嘴。渠線設計到這里時,吳祖泰不畏艱險爬上險峰,實地勘測,精心設計,才有了科學合理的方案——炸掉上唇留下唇,向內拔掉虎舌頭,這樣就保證了紅旗渠施工安全和渠水順利通過老虎嘴。
渠線設計到鸻鵡崖時,更是懸崖峭壁,高聳入云,鸻鵡也難翻。吳祖泰就通過繩索將身體懸在半空中,貼在絕壁上測量、定線。在“小鬼臉”處,吳祖泰根據實際情況,改明渠為暗渠,設計出了“青年洞”,這樣既可以避免在懸崖絕壁修明渠帶來的安全隱患,又可以縮短距離,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
在渠首大壩施工中,由于巖石堅硬,難以深挖,進度緩慢,吳祖泰經過仔細觀測,提出“以寬代深”的辦法,加大壩體寬度,這樣既避免了施工慢,又可以增加攔河大壩的牢固度。
在渠水與濁河水發生交叉阻流的地方,吳祖泰創造性地設計出了“空心壩”,這是他在訪問附近山村的老人并了解當地河道地質和水文材料后設計的,科學地將壩做成了空心,讓渠水從壩心流過,河水從壩頂溢流,完美解決了渠水和河水的交叉問題。
在山西平順縣王家莊隧道,卵石、淤土摻雜 , 易坍塌,為了保證通水后渠道和王家莊村的安全,吳祖泰頗費心血,最后將原來設計的單孔“口子洞”改成了雙孔“鼻子洞”,這樣,就縮小了隧洞跨度和斷面,能夠確保隧洞更加堅固。同時,在王家莊村西150米處的渠道上設計了泄水閘,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及時將渠水排入漳河。
吳祖泰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爬過500多座山峰,跑過100 千米長的漳河,實地勘測設計了大大小小 362 座建筑物,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完成了設計藍圖。
“渠首源”“雙孔洞”“青年洞”“空心壩”……這些水利杰作,現在已被全國人民熟知,工程無法復制,但吳祖泰在紅旗渠這個偉大水利工程留下的功績卻是歷久彌新。
一心為民" 率先垂范
開鑿于太行山區的紅旗渠,既是一條生命渠、幸福渠,也是一條清風渠、廉潔渠。當時,水利工程勘察設計人員十分缺乏,由吳祖泰全面負責紅旗渠勘察、設計及施工安全,他是紅旗渠工程的設計師,他的創新性設計成果,支撐了紅旗渠的建設,譜寫了紅旗渠精神。
吳祖泰把自己一生的理想、信念、興趣、愛好,把自己一生的人生追求、人生價值、生命意義都融入紅旗渠的建設中。為了這條渠,為了林縣 56萬人民的重托,為了林縣縣委、縣政府對自己的信任,吳祖泰給自己施加壓力,規定了4條責任:工程設計上,自己是第一責任人;工程技術上,自己是第一責任人;施工質量上,自己是第一責任人;施工安全上,自己是第一責任人。他每畫一張圖紙,每破解一道難題,每落實一件事情,每執行一項任務,都是格外用心、格外細心、格外專心致志。他知道,這么大的工程,這么多的施工場地,稍有一點誤差,稍有一點疏忽,帶來的后果將會不堪設想。為了求證數據,手頭上的書本被他翻爛了;為了核實情況,各種資料被他翻爛了;為了掌握進度,各個工地匯總來的材料也被他翻爛了。
修渠,是水利工程項目,工程技術人員要先行。據修渠特等勞模張買江老人回憶,當年林縣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吳祖泰在縣委領導下,率先參與設計修建了要街、弓上、南谷洞水庫。因久旱不雨、水庫干涸,縣委書記楊貴帶著吳祖泰,在南谷洞水庫沿濁漳河往上游尋找水源。當找到山西平順縣侯壁斷村時,吳祖泰發現濁漳河流經這里的水流量足足有30立方米每秒以上,他拍著胸脯向縣委書記楊貴保證:“我一定能把濁漳河水引入林縣。”吳祖泰的這句話非同小可,一項史無前例的引水工程,此后不久便拉開了序幕。
吳祖泰天天泡在工地上,泡在民工中間,他深懂民工的心,他要讓民工在心理上得到寬慰,在技術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得到親近。他堅信,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深情,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底氣,每項工作他都率先垂范,沖鋒在前。在吳祖泰眼里,滿山遍野都是寶,就看你會用不會用。太行山上有的是石料,林縣人民腳下有的是資源,古人在2000 多年前,能把萬里長城修起來,如今,咱就不能把這條水渠修起來?
“土法上馬”,說白了就是就地取材、有啥用啥。工地上沒有大型機械設備,就用肩挑手提代替;沒有高空作業的升降機,就把人吊在懸崖上干;沒有挖隧洞的掘進機,就用炸藥炸,就用人工搬運。這條渠之所以被稱為創舉,被稱為奇跡,就在于它是一群泥腿子、土專家,用土辦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雙手建起來的,完全依靠傳統的、原始的、一鎬一錘的做法建起來的。這個一心為民、率先垂范的土專家隊伍領頭人,就是吳祖泰,他的那張“引漳入林”工程設計圖,帶給林縣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的,是信心和決心;帶給林縣 56萬人民的,是實實在在的希望、實實在在的期待、實實在在的美好的明天。
舍己為公" 無私奉獻
吳祖泰是父母身邊的獨子。自參加“引漳入林”勘測、設計工作,整整3年他沒有回過一趟原陽老家,沒有陪伴父母過一個春節。他去林縣水利局報到的第二天,就迎來了一項重大任務,前往漳河支流露水河上的南谷洞水庫工地,全權負責工程設計和施工,他一頭撲進了大山,把家庭、個人的事都置之度外了。
吳祖泰父母先后為他定了 3 次婚期,可吳祖泰都因為全力以赴投入紅旗渠勘察設計、工作太忙而一推再推。1959 年臨近春節,雙方父母再次為他們定下婚期。然而,眼看春節一天天臨近,未婚妻薄慧貞突然又收到吳祖泰留守工地的來信,結婚的事還要往后推,她就只身徒步百余里從淇縣摸到林縣深山,在南谷洞水庫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工地領導和工友們十分感動,就在水庫邊的工棚里,于大年初一這天臨時為他倆辦了一場簡簡單單、樸樸素素的婚禮。新婚夫妻在水庫工地也僅僅相聚 5天,吳祖泰接受“引漳入林”新的勘測任務,就與新婚妻子分別,到更遠的大山里工作了。100 天后,即 1959 年 5 月 24 日,時任小學教師的薄慧貞帶領學生參加校外義務勞動,返回時,為救護過鐵道的小學生,不幸被飛馳而來的火車撞擊身亡。吳祖泰接到噩耗趕到淇縣料理喪事,考慮到林縣水利工地一刻也離不開自己,就與岳父母家人商量,先把妻子就地安葬,等紅旗渠修成后再把她接回原陽白廟老家。就這樣,吳祖泰匆匆忙忙又趕回林縣水利工地。吳祖泰化悲痛為力量,在短短時間內就完成了 70.6千米紅旗渠總干渠工程 1∶8000 坡比引流渠線的精準勘測設計。他還先后向水利部寫了12份書面材料,爭取到水利部專家來林縣參加現場會。他還帶領勘測小分隊沿著懸崖峭壁來回復測 3 次,僅用了不足3個月時間,就把《林縣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設計書》完完整整地繪制了出來,鄭重地遞交到了縣委書記楊貴手上。
整整3年沒有陪伴父母一天,整整3年沒有與熱戀中的未婚妻見面,又3 次推遲婚期,在深山工地上與新婚妻子僅僅相聚5天,百天后妻子因公殉職,又離他而去。這種意想不到的不幸,這種沉痛的精神打擊,吳祖泰不僅堅強地挺過來了,邁過了人生這道“坎”,而且又馬上投入工程勘測的緊張工作中去。
林縣的新面貌,林縣人民命運的改變,林縣的歷史性轉折,就是從吳祖泰邁出勘測的第一步開始的,就是從他的那張設計藍圖開始的。用林縣老百姓的一句話說:“紅旗渠是人家吳祖泰設計的,他是第一大功臣,是俺林縣人的大恩人。”
誰也想不到,一場塌方意外,讓吳祖泰的水利事業戛然而止。1960年3月28 日下午收工時,曾在隧洞內施工的民工出來后說隧洞內的土壁出現了裂縫,往下掉土渣、掉石塊。這突如其來的險情,關乎隧洞內正在施工的民工的生命安全,意味著工程質量出現了新的情況,要立即讓現場人員撤離,要盡快采取應對措施,要及時阻斷險情蔓延。吳祖泰顧不上吃飯,起身就往工地跑去,當把隧洞里的民工都叫出來后,他卻第一個鉆進隧洞內察看險情,安全員李茂德也一同跟隨到隧洞內檢查,兩人進去剛剛 10 分鐘,只聽“轟”的一聲巨響,沙土、石塊從隧洞頂部傾瀉下來,兩人均被深埋進去,吳祖泰被奪去了年輕的生命,年僅27歲。正如寫在渠道崖壁上的“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修不成大渠不還鄉”的誓言,它也是吳祖泰舍己為公、無私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吳祖泰犧牲的噩耗傳開,人們為之痛哭,當時的林縣縣委在工地工程指揮部為吳祖泰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沉痛悼念這位為紅旗渠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水利工程技術人員,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噩耗傳到家鄉,原陽縣委、縣政府及社會各界群眾為吳祖泰特別舉行了一場追悼大會,追念他作為黃河好兒女、獻身紅旗渠的高尚品質。
196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吳祖泰為革命烈士。如今,在紅旗渠紀念館的山碑墻上,刻著當年為修建紅旗渠獻身的 81 位英雄的名字,第一位就是吳祖泰。紅旗渠紀念館里也掛著他的照片,供人們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