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為厘清香菇主產區海拔及棚型對鮮香菇供應周期的影響,以伏牛山區盧氏縣和西峽縣兩個香菇主產縣為中心,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搜集了23個鄉鎮低、中、高海拔下簡易型、簡易標準型(簡稱簡標型)、標準型大棚的89個香菇種植戶樣本,以鮮香菇供應時間為中心,分析了海拔、棚型對鮮香菇供應時間及花菇供應時間的影響。結果表明,簡易型和簡標型大棚鮮香菇供應時長與海拔呈負相關,低、中海拔鮮香菇供應時長較高海拔長34~49 d。標準型大棚鮮香菇供應時長與海拔呈正相關,即海拔越高鮮菇供應時長越長,高海拔標準型棚鮮香菇供應時長較低、中海拔分別長約42和35 d。相同海拔下鮮香菇供應時長與棚型呈正相關,即棚型越好鮮香菇供應時長越長。尤其是高海拔標準型棚鮮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兩個簡易型棚約86和85 d。海拔對兩種簡易型棚花菇供應時長沒有顯著影響,而中、高海拔標準棚花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低海拔分別約33和30 d,中海拔簡標型和標準型大棚的花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簡易型大棚分別約52和36 d。兩個縣鮮香菇的供應周期為9—10月至翌年4—6月,供應周期受不同地區、海拔和大棚棚型的影響。高海拔和高質量大棚能夠延長出菇時間,提高香菇產量。在菌棒質量保證的前提下,低、中海拔簡標型鮮香菇供應時長較長。
關鍵詞:鮮香菇;供應周期;海拔;棚型
中圖分類號:S64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871(2025)01-095-07
Analysis of fresh Lentinula edodes supply cyc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Lentinula edodes in Henan
LIU Jinling1, WANG Yufeng1, LI Chenjun2, CUI Xiao1, ZHANG Yuting1, WU Jie1, SUN Wenhua1, KONG Weili1
(1.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dible Fungi Germplasm Resources in Huang-huai-hai Reg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2. Xixia County Edible Fungi Development Center, Xixia 474599, Henan,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shed types on the supply cycle of fresh Lentinula edodes(L. edodes)in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L. edodes, 89 samples of L. edodes growers in 23 townships in simple, simple-standard and standard sheds distributed at low, middle and high altitudes were collected by combi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Centering on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the influences of altitudes and shed types on the supply cycle of fresh L. edod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in simple type and simple-standard type she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 i.e.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at low and middle altitude was longer than that at high altitude by about 34-49 d. For the standard type shed,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 i.e. the higher the altitude, the longer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in standard shed at high altitud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at low and middle altitudes of about 42 d and 35 d,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altitude,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hed type, i.e. the better the type of shed, the longer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Especially, the supply duration of fresh L. edodes in the standard type shed at high altitud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two simple type sheds by about 86 and 85 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pply duration of colored L. edodes between the two simple type sheds by altitude, but the supply durations of colored L. edodes in the standard type shed at middle and high alt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low altitude by about 33 d and 30 d,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supply durations of colored L. edodes both in the simple-standard type and standard type shed at middle altitude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simple type shed by about 52 and 36 d,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supply cycle of fresh L. edodes in the two counties was from September-October to April-June of the following year, and the supply duration w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regions, altitudes and shed types. High altitude and high quality shed could prolong the supply cycle and increase the yield of L. edodes. Under the premise of quality assurance of shiitake, the supply durations of fresh L. edodes in simple-standard type at low and middle altitudes were longer.
Key words: Fresh Lentinula edodes; Supply cycle; Altitude; Shed type
香菇(Lentinula edodes)營養豐富,具有獨特揮發性風味,兼具食用、保健和藥用價值[1-4],在國內廣泛種植。2022年,中國香菇產量為1296萬t,占全球香菇總產量的98.3%,產值超過1000億元,相關從業人員數量超過1000萬人,成為中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菌[5]。2022年,河南省香菇產量406.7萬t,占全國香菇總產量的31.4%[6]。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鄉融合速度加快,香菇消費量顯著增加。2022年人均年消費香菇達8.9 kg,較2003年增長4.5倍,其中鮮香菇占比達八成[7]。鮮香菇周年供應成為常態。
河南香菇種植歷史40多年,主產區分布在伏牛山區的西峽、盧氏、魯山、嵩縣、汝陽、欒川等縣[8-10]。西峽和盧氏分別位于伏牛山的陽坡和陰坡,成為伏牛山區兩個典型代表區域,種植規模約6億棒,從業人數超過30萬人,年供應鮮香菇60萬t,成為香菇生產交易的集散地及價格中心。以家庭為單元的分散種植模式是當前最主要的種植方式,多年來菇農通過“眼口相傳”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春栽香菇種植模式,鮮菇的供應季節集中在秋冬兩季。而伏牛山香菇基地分布在海拔100~2100 m,該區域跨長江和黃河流域,隨海拔的增高氣溫逐漸遞減,氣候垂直變化規律明顯[8,11]。香菇種植大棚所處地理位置、海拔差異懸殊,采用的大棚形式各異,主要有簡易型、簡易標準型(簡稱簡標型)和標準型3種。能否利用山區冷涼氣候資源來延長鮮香菇供應周期,急需了解當前香菇種植的分布和鮮菇供應周期。筆者選取西峽、盧氏兩個香菇生產大縣為代表,以不同海拔和棚型的香菇種植戶作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匯總了當前香菇生產情況,涵蓋香菇主產區海拔、大棚棚型、菌棒形式、出菇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花菇形成高峰期等。根據各縣區、鄉鎮的海拔、棚型等條件的差異性,總結出不同海拔、棚型的香菇出菇時間、花菇形成高峰期的規律,為延長鮮香菇供應周期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西峽、盧氏兩縣是河南省香菇主產縣,香菇種植基地集中,也是河南“雙改”政策實施的重點縣,選取西峽、盧氏香菇種植戶作為研究對象。調查數據來自于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育種創新團隊在2024年2—4月對盧氏、西峽兩縣的部分鄉鎮進行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為了保證問卷調查的合理性、準確性及可靠性,選擇對當地種植戶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來獲得數據,使樣本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數據包括西峽縣和盧氏縣共23個鄉鎮89個香菇種植戶樣本,其中西峽縣16個鄉鎮,包括桑坪鎮、丁河鎮、田關鎮、重陽鎮、西坪鎮、丹水鎮、五里橋鎮、雙龍鎮、軍馬河鎮、石界河鎮、陽城鎮、二郎坪鎮、寨根鄉、太平鎮、回車鎮、米坪鎮,共收集58個種植戶樣本;盧氏縣7個鄉鎮,分別為朱陽關鎮、獅子坪鄉、雙槐樹鄉、瓦窯溝鄉、五里川鎮、官坡鎮、杜關鎮,共收集31個種植戶樣本。調查種植戶總計89個,調查數據樣本如表1所示。
1.2 分析方法
搜集23個鄉鎮89個香菇種植戶樣本,以鮮香菇供應時間為中心,分析海拔、大棚棚型對鮮香菇供應時間的影響。筆者以≤ 499 m作為低海拔區間,以500~799 m作為中海拔區間,以≥ 800 m作為高海拔區間。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0軟件處理數據,運用IBM SPSS 21.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戶大棚棚型及海拔分布
調查的西峽、盧氏兩縣89個香菇種植戶樣本,種植大棚位置所處海拔位于101~1300 m,其中西峽種植大棚海拔分布在101~1055 m,盧氏種植大棚海拔分布在577~1300 m。香菇種植大棚棚型主要有簡易型、簡易標準型(簡稱簡標型)和標準型3種。菌棒形式包括制棒和買棒,其中制棒占比66.3%,買棒占比33.7%。調查樣本點種植棚型、數量、海拔分布及占比詳見表2。其中,簡易型大棚樣本數共22個,占比24.7%,簡標型大棚樣本數共34個,占比38.2%,標準型大棚樣本數共33個,占比37.1%。其中低、中、高海拔簡易型大棚占簡易型棚比例分別為36.4%、40.9%和22.7%,低、中、高海拔簡標型大棚占簡標型比例分別為32.4%、35.3%和32.4%,低、中、高海拔標準型大棚占標準型比例均為33.3%。由表2可見,3種棚型及每個等級海拔的3種棚型樣本數相當,所占比例較均衡,數據樣本可用于下一步統計分析。
2.2 種植戶香菇栽培品種及占比分析
調查的西峽、盧氏兩縣23個鄉鎮89個種植戶香菇栽培品種較復雜,共有18個品種,詳見表3。其中西峽縣香菇主栽品種為西峽9608,占比51.1%;香31、七河9號占比均超過10%;七河8號、德海10號、07、本地5號、807、939、湖北9608-1、湖北隨州319號、湖北10號等9個品種占比較小,共占比23.9%。盧氏縣香菇主栽品種為香31,占比46.3%;七河9號、滬香F6占比均超過10%;德海10號、超越2號、向陽2號、向陽3號、山東8號、林海6號等6個品種共占比29.3%。
2.3 不同香菇種植棚型在不同海拔地區的鮮香菇供應時長
根據不同海拔的大棚棚型,匯總鮮香菇的出菇起始時間、結束時間及出菇期內不出菇時間,計算鮮香菇出菇時長,結果詳見表4。
結果顯示,對于簡易型大棚,低海拔地區的出菇起始和結束時間主要在10月中下旬和4月中下旬,中海拔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和4月下旬,低、中海拔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分別約187 d和192 d;高海拔地區的出菇起始和結束時間主要在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除去出菇期因寒冷不出菇的2個月,高海拔地區的鮮香菇供應時長約153 d。總體上看,低、中海拔的簡易型大棚分別較高海拔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多34 d和39 d。
對于簡標型大棚,低海拔地區的出菇起始和結束時間主要在10月上中旬和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中海拔地區主要在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低、中海拔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分別約194和203 d;高海拔地區的出菇起始和結束時間主要在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下旬,除去出菇期因寒冷不出菇的2個月,高海拔地區的鮮香菇供應時長約154 d。總體上看,低、中海拔的簡標型大棚較高海拔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分別多40 d和49 d。
對于標準型大棚,低海拔地區的出菇起始和結束時間主要在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中海拔地區主要在10月上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低、中海拔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分別約197和204 d;高海拔地區的出菇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主要在10月上旬和6月下旬,除去出菇期因寒冷不出菇的2個月,高海拔地區的鮮香菇供應時長約239 d。總體上看,高海拔的標準型大棚比低、中海拔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分別多42 d和35 d。
相同棚型時,對不同海拔條件下的鮮香菇供應時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低、中海拔的簡易型和簡標型棚的鮮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高海拔34~49 d,而高海拔的標準型棚的鮮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低、中海拔42 d和35 d。即對于簡易型和簡標型棚,海拔越高,鮮香菇供應時長越短,對于標準型棚,海拔越高,鮮香菇供應時長越長。
相當海拔時,對3種棚型的鮮香菇供應時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低、中海拔的標準型棚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多于簡標型棚和簡易型棚1~12 d,但均沒有顯著差異。高海拔標準型棚的鮮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簡易型和簡標型棚分別約86和85 d,但簡易型和簡標型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總之,大棚棚型越好,鮮香菇供應時長越長。
2.4 不同海拔及棚型的花香菇供應時長
根據不同海拔的大棚棚型,匯總花香菇形成高峰期、花香菇高峰期旬平均溫度及花香菇供應時長,結果詳見表5。
結果表明,對于簡易型棚,低、中、高海拔條件下的花香菇形成高峰期分別在11—12月份、11—12月份和10—12月份,對應的花香菇形成高峰期旬平均溫度分別為9.26、6.45和8.55 ℃,花香菇供應時長分別為45、49和68 d;對于簡標型棚,低、中、高海拔條件下的花香菇形成高峰期分別在11—12月份及翌年1月份、11—12月份及翌年2—3月份和10—12月份,對應的花香菇形成高峰期旬平均溫度分別為6.59、6.84和7.41 ℃,花香菇供應時長分別為76、101和83 d;對于標準型棚,低、中、高海拔條件下的花香菇形成高峰期分別在11—12月、10—12月及翌年2—3月份和10—11月及翌年4—5月,對應的花香菇形成高峰期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0.15、8.56和9.46 ℃,花香菇供應時長分別為52、85和82 d。
相同棚型時,對不同海拔條件下的花香菇高峰期旬平均溫度及供應時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3種棚型在不同海拔條件下,花菇形成高峰期時段的旬平均溫度在6.45~10.15 ℃,且相互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此外,高海拔的簡易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較低、中海拔分別多23和19 d,但三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中海拔的簡標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較低、高海拔分別多25和18 d,但三者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中海拔的標準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較低、高海拔分別多33和3 d,中海拔的標準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低海拔,但低、高海拔之間和中、高海拔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即不同海拔條件下的簡易型棚或簡標型棚之間的花香菇供應時長均沒有顯著差異,僅中海拔的標準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低海拔。
相當海拔時,對3種棚型的花香菇供應時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低海拔的簡標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分別較簡易型棚和標準型棚多約31和24 d,但三者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中海拔的簡標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分別較簡易型棚和標準型棚多約52和16 d,且簡標型棚和標準型棚花香菇供應時長顯著多于簡易型棚,簡標型棚和標準型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高海拔的簡標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分別較簡易型棚和標準型棚多15和1 d,但三者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綜上,3種海拔的簡標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均多于標準型棚和簡易型棚,標準型棚的花香菇供應時長均多于簡易型棚,僅中海拔的簡標型棚和標準型棚顯著多于簡易型棚,其余棚型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
3 討論與結論
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鮮香菇的供應周期受海拔和棚型的影響。低、中海拔條件下的簡易型棚和簡標型棚的鮮香菇供應時長和標準型棚相比,沒有較大差異,表明標準型棚在低、中海拔地區在延長鮮香菇供應時長方面沒有明顯優勢。在考慮標準型棚的較高投入成本情況下,低、中海拔可以選擇簡易型或簡標型棚。但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12-14],進入夏季,香菇種植易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15-17]。近年來,河南省夏季高溫少雨頻現,菇棚內長時間高溫已導致春季栽培的菌棒壞死[18-20],香菇能否安全越夏直接影響香菇產量及農民增收,簡標型棚在調節棚內環境能力方面優于簡易型棚,可優先選擇簡標型棚。對于高海拔地區,標準型棚的鮮香菇供應時長較簡易型和簡標型棚分別延長86和85 d,顯著多于簡易型和簡標型棚,這對鮮香菇供應時長和總產量都有較大的影響,表明標準型棚在高海拔地區具有明顯優勢。此外,同一棚型不同海拔出菇起始和結束時間的影響要素,除了海拔以外,還受種植品種、小氣候、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因而會導致部分調查樣本中出現簡易型棚和簡標型棚高海拔的出菇時間要晚于中海拔。
花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是香菇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等自然條件,人為改變香菇的正常生長發育而來的,其形成受多因素影響,如低溫、干燥、通風、強光、大溫差等[21-23],在不同海拔地區花菇自然形成高峰期表現不一。棚型對不同海拔花菇出菇周期影響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不同棚型對棚內溫度調控能力存在差異,前期分析發現,標準型棚的控溫能力高于簡標型,簡易型最差,而花菇形成需要較高的溫差刺激,簡標型棚的溫度差較標準型和簡易型來說,更利于花菇形成。其次,不同棚型對棚內濕度控制能力存在差異,花菇形成前期需要干濕交替來達到花菇形成的條件,簡標型棚的濕度為花菇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再次,不同棚型、海拔對棚內光強有影響,一般來說,相同棚型時,海拔越高,光照越強。棚型越好,棚頂的遮陽網和薄膜越多,而對光照透性相對越差。最后,出菇管理條件措施等,如通風、棚內加溫、增濕等影響溫濕度的人為因素,也會影響花菇形成。總之,3種棚型在不同海拔條件下,花菇形成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從統計數據來看,簡標型中海拔條件下花菇形成周期最長。通過對不同海拔花菇形成高峰期的旬平均外環境溫度分析發現,3種棚型在不同海拔條件下,花菇形成高峰期的旬平均溫度在6.45~10.15 ℃之間,且相互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花菇形成高峰期時段的外環境溫度較為一致。調查數據顯示,低、高海拔條件下的簡標型棚的花菇供應時長均高于對應海拔條件下的標準型棚和簡易型棚,但沒有顯著差異;而中海拔條件下的簡標型棚和標準型棚的花菇供應時長均顯著多于簡易型棚,分別多于簡易型棚52和36 d。以上結果表明,相比其他兩個棚型,簡標型棚在延長花菇形成高峰期時長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中海拔地區。因此,在中海拔地區,可優先選擇簡標型棚栽培花菇,既能節省一定投入成本,又能獲得更長采收時間的花菇。
盧氏和西峽是河南省香菇產業發展的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差別大,導致不同海拔地區、不同棚型的鮮香菇、花菇供應時長存在較大差異。目前,河南香菇主產區的香菇栽培大棚主要有簡易型、簡標型和標準型等3種模式[19-20,24],大棚類型不同,材料、構造、造價差異較大,對棚內環境控制程度各異。簡易型棚構造相對簡單,以塑料膜覆頂,投入少、成本低,但受外環境影響最大,對棚內溫濕度調節能力較差;簡標型棚有間距約3米的遮陽網和塑料膜覆頂,對棚內環境有一定的調節能力,投入成本稍高;標準型棚有交替搭配的雙層遮陽網、雙層塑料膜覆頂,且裝有噴淋裝置,對棚內環境具有較好的調控能力,但投入成本相對較高。筆者團隊前期對不同棚型控溫能力評價時發現,大棚建造標準越高,對棚內控溫能力越強。
綜上所述,西峽、盧氏兩縣鮮香菇的供應周期為9—10月至翌年4—6月,供應周期受不同地區、海拔和大棚棚型的影響。高海拔和高質量大棚能夠延長出菇時間,提高香菇產量。在菌棒質量保證的前提下,低、中海拔簡標型鮮香菇供應時長較長。西峽、盧氏兩縣得益于自然優越的香菇種植條件,使香菇生產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盡管如此,仍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如在當前全球持續變暖情況下,如何使香菇菌棒安全過夏,如何利用各海拔地勢改進香菇生產模式做到周年出菇。筆者調查研究分析了河南省香菇主產區不同海拔及棚型的鮮香菇及花菇供應時長及差異,為不同海拔棚型選擇、低投入高產出及香菇周年出菇提供了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延年,王文亮,賈鳳娟,等.香菇呈味物質研究進展及產品開發[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0):186-192.
[2] 周偉,凌亮,郭尚.香菇食藥價值綜述[J].食藥用菌,2020,28(6):461-465.
[3] 張弘,王琦,姚駿,等.香菇柄營養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9,40(7):203-206.
[4] 阮海星,張衛國,付家華,等.香菇多糖及營養成分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5,22(2):35-36.
[5] 曹斌,張月吟,高博.全球香菇產業發展歷史、現狀及趨勢[J].食用菌學報,2024,31(3):1-20.
[6] 中國食用菌協會.2022年度全國食用菌統計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食用菌,2024,43(1):118-126.
[7] 曹斌.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香菇消費市場發展特征與趨勢[J].食用菌學報,2023,30(3):90-102.
[8] 孔維麗,康源春,袁瑞奇,等.河南省高溫香菇栽培的四種出菇模式[J].中國食用菌,2016,35(2):79-82.
[9] 張輝,聞亞美,黨帥,等.河南省食用菌產業地位及發展策略[J].中國蔬菜,2019(10):9-13.
[10] 賈冰.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食用菌產業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9):102-104.
[11] 孔維麗,崔筱,胡素娟,等.盧氏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園藝與種苗,2019,39(9):10-13.
[12] 林紓,李紅英,黃鵬程,等.2022年夏季我國高溫干旱特征及其環流形勢分析[J].干旱氣象,2022,40(5):748-763.
[13] LU Y,HU H C,LI C,et al.Increasing compound events of extreme hot and dry days during growing seasons of wheat and maize in China[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6700.
[14] 王國復,葉殿秀,張穎嫻,等.2017年我國區域性高溫過程特征及異常大氣環流成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8,14(4):341-349.
[15] 王金成,黃敬芝,梁爽,等.香菇菌棒燒菌爛棒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北京農業,2011(9):89-90.
[16] 莫麗萍,武婉麗,張國民,等.氣象災害對香菇生產的影響及防范[J].食用菌,2015,37(4):36-37.
[17] ZHANG R Y,HU D D,ZHANG Y Y,et al.Anoxia and anaerobic respiration are involved in “spawn- burning” syndrome for edible mushroom Pleurotus eryngii grown at high temperatures[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6,199:75-80.
[18] 胡莉婷,楊光仙,李夢夏,等.河南香菇越夏高溫氣候特征及其與菌棒壞袋率的關系分析[J].中國瓜菜,2024,37(5):98-106.
[19] 趙霆,張國民,莫麗萍,等.香菇越夏爛袋原因調查分析[J].食用菌,2015,37(3):27-28.
[20] 楊勝全,朱彬,周建方.三門峽市香菇生產歷史回顧及前景展望[J].農業科技通訊,2018(9):36-37.
[21] 夏燕,王成晨,張健,等.優質香菇(花菇)子實體生長模型的研究[J].食藥用菌,2024,32(1):40-46.
[22] 王成晨,謝皓宇,張健,等.基于菌蓋特征的花菇等級評價方法及花菇形成的適宜環境條件研究[J].食藥用菌,2023,31(2):102-108.
[23] 曹哲民,譚琦,潘迎捷,等.代料花菇成因研究I環境因素對花菇形成的影響[J].食用菌學報,2003,10(4):38-42.
[24] 李紅梅.科學搭建遮陽棚確保香菇安全越夏[J].食用菌,2016,38(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