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一書,首篇文章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這是全書四十七篇文稿中篇幅最長、全面系統闡述教育的重要文章。全文著重就關系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五個重大問題,即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決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做了全面、系統、深刻的論述。這對我們認識和理解我國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工作,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培養能擔當強國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部分,總書記對美育十分重視,提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配齊美育教師,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下面,我就新時代如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談幾點思考。
人類已進入一個新時代。以AI(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迅速改變我們所處的世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更新著人們的常識和認知,重組著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工作機制和運行模式。
教育系統因AI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正在打開一種無限可能的新的發展空間,重構一種新的生態體系,而且其未來發展難以預測。AI時代學什么、怎樣教?為了幫助教育系統跟上時代步伐,2024年11月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出兩個能力框架,一個針對學生,一個針對教師。
2024年12月,由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24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在英國舉行,大會以“智能時代下的未來高等教育重構”為主題。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大會致辭中明確表示,高等教育進入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時代。
由此可見,Al無疑給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為此,黨中央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要部署。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關鍵是,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大力提高人們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美育的核心在于塑造人格與靈魂,其目的是陶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最終目標是提升文化自信,塑造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我們要以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重新審視科技、人文以及審美的本質特征,從新時代、新科技、新人文、新審美出發,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發掘和把握科技、人文和審美及其教育的內在統一性及其差異性,系統重構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的原理原則、方法路徑、體制機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和能力的同時,著力提高他們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能擔當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回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AI時代帶來的挑戰。
美育,不僅靠學校、靠課堂、靠教師,而且靠家庭、靠社會、靠生活在趣味高雅和境界高尚的環境。為此,要努力營造美的環境,讓學生生活在品味高雅的環境里。美育具有生活性、全民性,必須加強全民美育,讓學校美育與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沒有“圍墻”,打通課堂美育和環境美育的屏障,把美育作為系統工程,統籌構建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學校美育與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一體設計、分段(部)實施的大美育體系。
加強和改進家庭美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美育不只是學彈琴、學畫畫,要注重培養孩子感知美、體驗美、愛好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素養和能力。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審美意向強加給孩子,要多讓他們自主選擇,發揮想象力,這樣有利于孩子個性養成,自由而全面發展。長輩要以身作則,營造美的環境,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感受大自然和社會的美好事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陶養美的品味,感受歷史文化之美、紅色文化之美、社會主義建設之美、改革創新之美、民族偉大復興逐夢之美,以及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多元創造之美。
注重和加強社會美育。各級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音樂廳、戲院劇場、名人故居等公共文化機構,甚至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公共場所都是社會美育的重要平臺。學校可以主動和它們攜手合作,使之成為美育的課堂,構成全民大美育系統。尤其是美術館、博物館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美術館老專家老藝術家的回信要求,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用大美丹青向世人昭示思想的高度、歷史的厚度、情感的溫度和藝術的深度,使之不僅僅是藝術家的殿堂,更是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美育的殿堂。
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除了配好配齊美育教師、開設好美育課程、編好美育教材外,要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持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傳統與現代、主觀與客觀、國內與國際的統一,從中去感知美、體驗美、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和享受美,按照美育的規律,落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首先,要加強和改進校園建設。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共同營造出了一所大學的面貌和精氣神。在享受工業化、城市化便利的同時,必須注重保留和振興鄉村,讓那些溫暖著童年的記憶、扎根著大地的歷史、浸潤了文化的時空、維系著血脈的鄉愁,長久氤氳在我們心中。而肩負著文化傳承和創新使命的大學,必須在這方面成為自覺者、先行者和示范者。四川美術學院遵循上述理念,按照體現生態環境文明、展示中國氣象和教育意蘊、以“出人才、出成果”為目的、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公共場所四方面的要求,以極低的成本建設了虎溪校區,使這個建在大城市的校區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成為中國大學營造傳統回歸與超越的范例,并作為亞洲唯一單位,榮獲首屆世界公共藝術獎。
其次,要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景觀營造。文化景觀的本質,是觀其景,品其文,悟其蘊,明其道。造園、造景,都是為了育人,必須展示中國思想文化和大學歷史里的代表人物和本真精神。大學文化景觀,是凝固的哲思、沉默的靈魂、無言的大師、先行的文明、交流的場所,為涵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品味營造了良好氛圍,是學生文化素質和品德養成的隱性大課堂,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這是屬于人的靈魂的教育,也是用美心來喚醒人心的美育。高水平的院校應有高品味的文化景觀。我在嶺南師范學院和廣東開放大學任職期間,按照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秉承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人才培養全時空,以景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師法自然、大拙至美”的營造原則,依據“低成本、大空間、多功能、可持續”的營造思路,以傳統樸實的樹石為營造主材,營造了一系列校園文化景觀,把校園物質空間變為精神空間,生活空間轉化為教育空間,學習空間拓展為審美空間,初步實現了移步換景、一步一景,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理想境界。廣大師生置身其間,可以感受到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通過觀景品文、悟蘊明道,進而感悟到什么是文化的根、教育的本和技術(學術)的魂。
第三,要重視和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方式、新渠道來傳播美、創造美、陶養美。可用年輕一代喜歡且易于接受的Al傳播藝術、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如2024年9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舉辦“弘揚奧運精神,傳遞榜樣力量”活動,邀請華科大三位奧運冠軍昌雅妮、鄭欽文、孫夢雅回校,學校給她們送的禮物就是由AI創作的表現她們奧運奪冠瞬間的繪畫,受到她們的喜愛和師生的高度評價。鄭欽文說,這是她收過的最好的禮物。
總之,美育的最終目的是要陶養高尚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使人們進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今天,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看作是自己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充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