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有一段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人類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似乎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何去何從?大學扮演著特殊的角色。
一、人工智能正在重構社會體系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前沿技術已經與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分離,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顛覆性的影響。滴滴打車的出現重整了出租車行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使現金幾乎退出商業活動,快遞令郵政行業不再風光。不管是高度復雜的職業工作還是日常家務瑣事,人工智能正一步步深入改變社會活動和人類行為。
(一)人工智能的積極影響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向人類展現了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就生產而言,人工智能引發的不只是技術革命,還有深刻的生產結構與生產關系變革。生產效率因自動化生產線、智能機器人、物聯網設備等數字化技術得到顯著提升,產品質量控制借助人工智能變得更加精準,創新能力在虛擬設計、仿真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的助力下得到明顯增強。企業高層管理者可通過數字化系統直接獲取一線信息,減少中間管理層的信息傳遞衰減。信息共享平臺可使企業間合作更加緊密,供應鏈上的企業可協同進行原材料采購、生產計劃和庫存管理。
案例一:汽車制造巨頭特斯拉的工廠,大量使用智能機器人進行車身組裝、零部件安裝等工作,這些機器人能夠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而且動作精準,大幅縮短了汽車生產周期,相比傳統汽車制造企業,生產效率提高數倍。
案例二:波音公司在飛機設計階段,利用虛擬設計和仿真技術,對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性能、結構強度等進行大量模擬測試,減少了物理原型制作的次數和成本。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全球客戶對飛機舒適度、燃油效率等方面的需求,精準質量控制確保了產品的高質量標準,挖掘潛在的產品創新點,為新一代飛機設計提供依據。
人工智能不僅深刻地影響工業生產,而且帶來商業模式革新,對傳統商業產生顛覆性影響。比如,電商崛起使傳統零售行業受到沖擊,消費者購物習慣轉向線上,線下實體門店市場份額縮減,大量小型傳統零售商面臨淘汰。同時,數字化媒體、在線視頻、流媒體音樂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傳統紙媒、電視媒體受眾減少、廣告收入下滑,部分傳統媒體難以為繼。在醫療領域,AI技術能根據大量的醫學圖像,如CT、MRI等,識別出病人可能存在的病變,甚至比人類醫生更準確。AI還在社交、娛樂等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智能助手和聊天機器人的普及可能會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影響人際關系和社會互動。
(二)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人工智能已經從科幻小說的構想走進了現實,在帶給人類無可比擬的新機遇、新空間和新能量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技術領域,還包括安全、倫理、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
隨著人工智能系統的復雜性和自主性增加,人工智能系統可能超出人類的控制范圍,做出不可預測的決策或行為,導致不可預料的嚴重后果。人工智能在決策過程中可能產生倫理問題,包括在自動駕駛汽車、醫療、求職和招聘、犯罪預測和執法、軍事等領域的應用都可能引發倫理問題。人工智能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也會對傳統行業造成沖擊,導致部分勞動力失業。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大量的數據來訓練和改進,這些數據往往包含個人隱私信息。如果這些數據泄漏或被濫用,將對個人和機構的隱私和數據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人工智能系統的算法透明性較低,用戶難以理解其決策過程,可能導致人們對技術信任喪失。人工智能在科技、教育和生產領域的應用還可能產生知識產權和學術倫理問題,導致學術道德危機。
二、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的堅守與變革
大學是社會學術組織,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使命。大學具有堅守性和變革性,是二者的統一體。不論科技如何創新、產業如何調整、社會如何進步,大學始終履行著自身的職責,且越來越成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站。
大學的堅守性首先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大學與人才培養的關系是一種原生關系。組織高等教育活動,培養學科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是現代大學存在的基本邏輯。在近千年的大學歷史進程中,培養人才是其不變的使命,不論社會如何更替,也不論科技如何創新發展,大學始終將培養人才置于首要位置。即便在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得到發展和應用時期,很多人曾經對大學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提出質疑,但事實證明,培養人才是大學不變的根基所在。
大學的堅守性還表現在致力于科技創新發展上。大學與科技創新的關系被確立后不斷得到強化,越是科技發達、經濟產業轉型發展時期,大學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越得到重視。大學也不負眾望,在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是學科知識發展的溫床,而且成為產業技術研發的策源地。
人工智能已經深度介入高等教育,成為大學變革的新動力。人工智能正在改造招生、考試、教學、評價等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未來很有可能會顛覆傳統的辦學模式。人工智能能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智能生成教學內容、計劃和課程材料,從而加快課程設計過程。人工智能可以建構智能化教學生態,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實時的學習反饋,及時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優化他們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使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人工智能能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比如,智能備課系統和在線學習平臺,這些創新工具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備課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評估學生的成績,自動處理一些重復性任務,比如,學生成績的錄入、卷面成績分析、試卷分析等。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知識的生產方式,使知識的創造不再僅僅是人類的“專利”。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尤其是數據驅動的研究方式,能夠收集并分析來自全球各地、各種人群的需求和想法,能極大地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促進科學思維方式的轉變,對研究人類社會的問題以及科技發展方向發揮重要影響。
三、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育的超越
人工智能所改變的不只是生產和生活的方式方法,還有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本身。在人工智能發展以前,人類生活在自然和社會兩個世界;人工智能發展以后,除了自然和社會兩個世界,還有第三個世界,即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它擁有人所具有的智能,正是其智能使其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超越了工具價值。
人工智能為人類所帶來的不論是機遇還是挑戰都需要人來面對。面對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大學教育需要變革,要在人的培養上超越傳統教育,不僅應當培養在人工智能技術上能力和素質過硬的人,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應當重視與人工智能打交道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他們能夠駕馭人工智能,并利用它為個人幸福、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傳統的大學教育主要在社會和自然兩個世界組織實施人才培養活動,人工智能所建構的虛擬世界不僅能彌補社會和自然兩個現實世界的有限性,而且能為教育開拓無限的發展空間,使人的發展擁有無限的可能。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教育在社會、自然和虛擬三維空間中培養人,而且虛擬空間不是對單一教育因素發揮影響,而是對教育的幾乎全要素全過程發揮影響,成為撬動教育變革的新杠桿。
大學需要超越,應當建構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教育體系,運用人工智能更新和改造教育要素、教育機制、教育過程和教育環境,建立自然、社會和虛擬三維教育空間協同發力、共育人才的新體系、新生態。
大學應當建構適應人工智能發展與應用的人文教育計劃。人工智能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范圍越廣、程度越深,大學越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他們較高的數字素養,使他們能駕馭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造福個人、社會和人類。
大學應當培養大學生面對人工智能的自信心。人工智能擁有超越一般人的智力能力,包括問題反應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文本組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等,大學生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時候很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左右,產生過度依賴癥,從而對自己對人失去應有的信心。出現這種情況無助于大學生完成學業,也無助于他們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大學教育應當通過數字素養教育,使大學生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工作原理及其功能,樹立自信心,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服務自身發展。
大學應當培養大學生人機溝通交流能力。在人工智能問世之前,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人工智能時代,人機溝通交流能力將決定人工智能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的成效和滿意度。人機溝通交流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不同,培養學生與智能機器人深度溝通交流的能力,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在虛擬情境中學習,而且有益于他們畢業后在生產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從事職業工作,提高職業工作能力,同時提高社會生活質量。
大學應當培養大學生尊重真理、維護真理權威的品格。大學具有探索、追求、守護、傳播知識和真理的使命,堅守學術自由、學術自治精神的品格。人工智能不僅具有提供現有知識的能力,而且還具有知識生產能力。在知識生產和服務中,人工智能本身不具有自我評價和選擇的功能,如果大學生不具有尊重學術道德、維護真理權威的品格,他們可能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時候迷失自我,違反學術規范,違背學術倫理,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導致真理權威不彰,學術失范泛濫。大學教育應當在大學生心中播下尊重真理的種子,使他們成為大學精神的傳承人和弘揚者,養成以身示范的行為習慣,不論在大學還是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能維護真理權威,對真理孜孜以求。
(本欄責任編輯劉第紅)
收稿日期:2024-12-04
作者簡介:別敦榮,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