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歐洲共同體與日本貿易摩擦(1973—1995)的結構演變及啟示

2025-02-02 00:00:00王威

摘" "要: 雁行產業發展形態的多元化格局伴隨著“領航雁”之間的貿易摩擦。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后,歐洲共同體成員對日本貿易逆差急劇增大,歐共體與日本之間圍繞開放市場和貿易失衡問題發生矛盾與糾紛。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后在“歐洲共同體經濟悲觀論”“西歐衰落論”背景下,“日本問題”成為歐共體提出的一個術語。由此,歐共體針對涉及日本的關稅壁壘、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制度、產品標準、政府采購、流通業、服務業壁壘等事項展開博弈。日本則針對歐共體對進口日本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濫用反傾銷調查進行交涉。經過雙方博弈和協調,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尤其是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并陷入“失落的十年”以后,歐共體與日本貿易摩擦問題逐漸由動蕩、激烈狀態向平靜、穩定狀態轉變。

關鍵詞: 歐洲共同體;日本;貿易摩擦;雁行形態

中圖分類號:F740;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25)01-0133-(10)

DOI:10.13852/J.CNKI.JSHNU.2025.01.013

一、引言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后爭端越來越突出的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美國與日本貿易摩擦問題是頗具影響的國際貿易關系問題,也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1 然而,現有研究更多是梳理美國和日本貿易摩擦的問題,對美國如何施壓、日本如何應對及政策調整等問題進行研究,至于歐洲共同體與日本的貿易摩擦是如何交涉的及其演變等則較少涉及。事實上,面對與日本的貿易摩擦,歐洲共同體實現了推動日本從自愿出口限制到運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規則手段交涉雙方貿易摩擦, 再到以訴訟協調雙方利益的轉換過程。而且,這種轉換過程是雙方圍繞貿易摩擦交涉進行博弈的結果。雙方應對貿易摩擦的手段,以及形成轉換的歷史經驗,可以提供借鑒。

根據經濟思想史上的“后進工業國家產業發展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Flying Geese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2 一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都會經歷某種產品生命周期現象,即:一國某一產業的發展,先從進口開始,然后伴隨著國內需求上升,國內生產擴大,在此之后,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升,出口擴大,最終該產品競爭優勢喪失,重新出現該商品進口占主導的狀態,“據此,可以將這一產業進口、生產和出口的雁行發展定式化”。1 從階段劃分看,有五階段說和四階段說。五階段說分為:進口階段、進口替代階段、出口增長階段、成熟階段和逆進口階段。2 四階段說分為:消費品進口階段,消費品的進口替代階段,消費品的出口、資本品的進口替代階段,消費品出口減少、資本品出口階段。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除了劃分階段數量有差異外,主要是后者涉及資本品,3 而該類別商品的導入,反映了在雁行形態中產業結構升級且由后發優勢向競爭優勢演化的軌跡。4

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歐洲共同體與日本間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產品的階梯式發展,以及歐日貿易摩擦的出現順序,從紡織品開始,延伸到鋼鐵、汽車以及半導體行業,基本反映這一狀況。5 回顧這段歷史,揭示其結構與變遷,具有啟示意義。

本文從歐日貿易摩擦的主要產業分布與演變、談判中的沖突與協調以及歐洲共同體貿易政策變化三個維度展開探討,以期對歐日貿易摩擦談判中的結構與變遷進行經濟思想史的解讀。

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歐日貿易摩擦爆發

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1951年簽署《創建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7年簽訂《創建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創建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建立歐洲共同體。2009年12月,歐洲共同體的地位和職權由歐洲聯盟承接。

自1970年開始,歐共體各成員與日本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頻繁發生,這一狀況到1995年左右漸趨平靜、穩定。

從最初發生貿易摩擦的商品看,為了避免對棉、羊毛、人造纖維及其制品進口國市場的擾亂和對出口國紡織品貿易秩序造成混亂,歐日雙方展開了博弈。20世紀60年代,歐共體與日本就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貿易進行磋商。1969年經過雙方的妥協,最終達成協議。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向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和荷蘭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出口棉紡織品、人造絹制品等,導致日本與英國和荷蘭出現貿易爭端。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英國一直是世界紡織品出口大國。因此,二戰后日本紡織業的發展與英國之間形成了比較激烈的競爭。6 20世紀50年代,日本申請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英國極力反對。1955年日本正式加入該協定后,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并沒有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 Treatment, 縮寫MFN)。同時,上述這些國家還以GATT第35條“對實行傾銷政策的低工資國家實行限制進口”的相關規定為依據,對日本商品實施進口限制。1962年,歐共體與日本簽署通商協定,根據條約,歐共體于1963年5月撤銷引用GATT第35條。7

20世紀60年代初期,歐共體與日本貿易快速增長。1958年,歐共體從日本進口額2.41億美元,向日本出口額1.98億美元,歐方逆差0.43億美元;1976年,歐共體從日本進口和出口額分別上升至70.4億美元和30.42億美元,歐方逆差擴大到39.98億美元。1958至1968年,歐共體從日本進口年平均增長15.2%,出口增長16.3%。1968至1976年,歐共體對日本出口平均每年增長約16.4%,而從日本進口增長高達27.8%,歐方逆差急劇擴大。8

20世紀60年代,在歐共體進出口貿易總額中日本占比在1%左右,而在日本進出口總額中歐共體占比在8%左右。因為日歐雙邊貿易規模不大,歐方逆差額比較低,雙方沖突并不突出。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歐貿易失衡迅速擴大。1979年,日歐貿易中歐共體逆差70.65億美元;1985年上升至124.19億美元,同年歐共體對日本的出口對進口補償率僅為38.2%。

從歐共體成員與日本的貿易差額看,基本呈現逆差狀態。1985年,英國對日本的出口對進口補償率為43.39%,聯邦德國為42.51%,法國為63.9%,意大利為94.97%,荷蘭為21.45%,比利時為33.24%,盧森堡為11.9%,愛爾蘭為81.7%。1

1971年,歐共體從日本進口鋼鐵大幅上升。1972年1月,日本鋼鐵行業決定根據《1952年進出口貿易法》對歐洲共同體成員和英國實施自愿出口限制。2 自此,雖然歷經幾次修訂,但日本對歐共體的鋼鐵自愿出口限制措施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同時,自1972年開始,日本對歐共體的自愿出口限制措施的覆蓋范圍也在不斷擴展,不僅涉及鋼鐵產品,還延伸至錄音機、電視機等電子產品領域。1971年6月,日本公布將施行“有序出口”(Orderly Marketing)的貿易政策;8月,美國尼克松政府終結了美元金本位制,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受此影響,日元匯率出現升值。同年10月,日本宣布將對歐共體施行自愿出口限制措施。3

在日本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日歐貿易摩擦出現短暫的緩和。但是,隨著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歐貿易摩擦再度引發廣泛關注。

歐共體認為日本的鋼鐵、軸承、船舶等產品出口構成了傾銷,并對歐共體成員的同行業企業造成了損害。為了削減對歐貿易順差,1976年10月,日本與歐共體舉行了談判。歐共體提出,一方面日本商品在歐共體的市場占有率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日本卻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例如汽車尾氣排放標準、藥品和化學產品的審查等,限制歐共體產品向日本市場輸出,因此,要求日本擴大市場準入。4

1976年11月,歐共體與日本舉行談判。日本提出采取相應措施平衡雙邊貿易,包括:對汽車、船舶的出口數量進行限制,日、歐雙方定期協商船舶訂單問題,擴大從歐共體的農產品進口規模。對此,歐共體在聲明中表示肯定。此外,日本還施行了其他有關措施,例如,簡化進口商品檢驗程序,在藥品進口中允許采用歐共體出口方的數據,避免雙重檢驗;在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方面,針對進口車的適用期限予以合理延長;在整車查驗中,縮短滯留港口時間。通過上述措施,提高歐共體商品出口日本的便利化水平。

1977年,日本向法國派出商務代表團,洽談促進化工產品、一般設備及消費品等的進口。經過雙方協商,公布了從法國進口商品的目錄。1977年2月,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議期間,日本提出妥協方案,提高造船船舶的定價。同年,日本和英國還就對英國汽車出口規模進行磋商,此外,在鋼鐵和電子產品領域,日本也提出限制出口數量,規避對英國市場造成破壞。5

盡管如此,歐共體對日本還是實施了貿易制裁措施。1977年2月,日本出口的滾軸軸承產品被歐共體裁定傾銷成立,征收10%—20%的反傾銷稅,期限為3個月。6

三、1979年石油危機后“歐共體經濟悲觀論”

背景下歐日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

1.歐共體經濟悲觀論及歐共體對日貿易逆差

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又稱“1979年石油危機”)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初歐共體開始出現產業衰退、投資不足、失業率上升及國際收支狀況惡化等問題。因此,這一時期“歐共體經濟悲觀論”(Euro-pessimism)、“西歐衰落論”開始蔓延。7

1980和1981年,歐共體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分別高達399億和208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和0.9%,遠高于上次危機時。即使是連續10年保持順差的聯邦德國,也出現了連續三年的巨額貿易逆差。再加上美元升值和美國高利息率,歐共體的資本外流,從而導致包括聯邦德國馬克在內的歐共體成員貨幣普遍貶值。同時,在歐共體內部,由于法國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等面臨的貶值壓力更嚴重,因此,歐洲貨幣體系內的匯率波動更加劇烈。1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的數據,1981年歐共體對日本貿易逆差達到100億美元,與20世紀70年代雙方協商的30億美元限額相比,已經超出控制范圍。1987年,與從歐共體的進口總額相比,日本對歐共體的貿易順差也大幅度增加。因此,雙方貿易摩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1980年,歐共體對日本貿易逆差總額同比增加70%左右,歐共體的常設執行機構,即歐共體委員會,要求日本實施汽車出口限制。此前,在歐共體內部,除了法國和意大利實施汽車進口數量限制以外,聯邦德國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經濟同盟允許日本生產的汽車自由進口。同時,在歐共體成員經濟不景氣以及對日本貿易收支持續逆差的背景下,歐共體各成員普遍認為日本的機械產品和電氣設備對歐共體的產業造成了損害。因此,為了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日本擴大市場準入,歐共體委員會于1980年7月發布《歐共體對日本貿易政策的再探討》的聲明,宣布施行統一的對日本貿易政策,要求日本實施自愿出口限制措施,消除對歐共體各成員產業的損害。為了解決雙方的貿易爭端,1980年10月日本和歐共體舉行談判,磋商促進雙方貿易平衡的途徑。3

2.日本與歐共體圍繞貿易不平衡的爭議

1980年11月,日本發表聲明指出,日本致力于加強與歐共體的經濟合作,遵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貿易宣言的原則對雙方的貿易關系進行建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防止貿易保護主義。與此同時,日本已經發現歐共體經濟面臨的挑戰、日本和歐共體貿易的不平衡以及日本出口的快速上升,都成為歐共體施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的影響因素。但是,日本認為歐共體將經濟問題的根源歸結于日本的出口,這種表述缺乏理論和事實上的依據。就日歐貿易不平衡問題,日本認為促進歐共體對日本出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歐共體企業應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了雙方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日本也會采取措施優化對外經濟環境。對于出口企業而言,日本將通過政府干預,防止某些商品傾銷行為的發生。4

對此,歐共體于同年11月發表與日本貿易關系的聲明,表示將針對日本對歐共體出口急劇擴大的商品實施限制措施;同時,還提出日本應采取切實措施擴大從歐共體的進口規模。

1981年2月,歐共體公布重點商品清單,包括乘用車、數控機床、彩色電視機及顯像管,隨即就開始針對這些日本產品施行進口監管,并在之后演變成定期報告機制。

1981年6月,日本表示將對上述商品施行自愿出口限制措施。10月,在日歐談判中,歐共體方面強調日本應進一步改善市場準入,擴大從歐共體的進口規模。12月,歐共體提出日本開放市場的舉措應涵蓋降低關稅壁壘、消除非關稅壁壘,尤其是應簡化進口程序、實施進口便利化措施,開放金融、投資、服務貿易領域,加強對重點商品出口數量的管控;同時,還表示將對一些列入重點商品清單的日本產品進行進口限制。5

1981年,日本和英國圍繞產業合作的談判達成協議。在英國撒切爾政府全面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背景下,英國提出將推動日本的汽車制造企業到英國本土直接投資建立工廠。但是,從其他歐共體成員的政策看,英國并沒有獲得完全支持。例如,意大利就仍然將日本公司在英國生產的汽車產品作為日本進口產品對待,而沒有給予歐共體成員優惠待遇。20世紀80年代前期,歐共體各成員對列入重點清單的日本產品長期施行進口限制措施。尤其是法國和意大利兩國對日本產品的限制范圍,更是多于其他歐共體成員。

1982年2月,歐共體發表與日本的貿易關系報告,表示將向GATT申訴日本的市場準入問題。《1947年GATT》第23條(喪失或減損)規定,若爭端當事方不能通過協商解決,“得將問題提交締約方全體”。6 據此,歐共體表示將與日本展開高級別談判,磋商日本出口政策、歐共體產業結構變革以及日本的宏觀經濟政策等問題。《1947年GATT》的解決爭端程序分為兩個步驟:首先,要求當事方必須協商;其次,只有在雙方協商無效或問題不能解決的條件下,才能夠援引第23條第2款規定的司法程序。1982年12月,歐共體以《1947年GATT》第23條第2款為依據進行申訴,但是GATT并沒有裁定,爭議被擱置。1983年歐共體提出更換申訴依據,將第23條第1款作為磋商基礎,但是雙方也沒有形成妥協。

1982至1985年期間,歐共體將進口日本商品監控預警體系的實施期限進行了延長,同時,擴大了“重點商品清單”的范圍,補充加入了錄像設備、音響設備、輕型商用車、石英表、叉車、摩托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歐共體的共同措施外,法國于1981年還實施了附加措施,主要針對日本汽車車型認證。1

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在80年代歐共體和日本的貿易摩擦中,歐共體對日本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迅速上升。根據日本通商產業省《通商白皮書》的數據,1983至1990年,歐共體共發起反傾銷調查235起,其中針對日本共27起,占約11.5%。2 反傾銷訴訟給日本出口帶來一定的危害。首先,直接損失是日本企業對歐共體市場的出口面臨高額的反傾銷稅,失去價格優勢;其次,面對反傾銷指控,日本企業的勝訴率不高,抑制了日本企業的出口動力。

1983年1月,歐共體提出日本實施自愿出口限制措施的10種重點商品清單。2月,日本在進口方壓力下,按照商品類型、目的地市場以及數量,通過行政手段,對出口歐共體的商品施加限制。但是,根據GATT關于政府影響貿易行為的規則,禁止在正常條件下施行出口數量限制。因此,為了避免違反這一規則,1983至1985年期間,日本采取了單方面通知出口數量的形式。3

3.海關程序壁壘

海關程序壁壘是指對外國商品進入本土市場進行限制。實踐中,表現為進口國海關在進口企業辦理通關程序時,使用各種方法增加出口企業的成本負擔,提出各種各樣的不合理規定,要求提供繁雜或很難獲取的材料,甚至商業秘密資料,延長貨物通關時間,從而增加進口產品的成本,對外國貨物進入本國市場造成阻礙,影響其順利進入進口國市場,實現貿易壁壘的作用。

1982年10月,法國政府宣布實施“有關改善貿易收支的經濟措施”,其中規定必須用法語填寫通關文件等;同時,規定凡錄像機進口都必須經過一個叫普瓦提埃的內陸口岸。4 普瓦提埃在法國歷史上享有盛名,732年法蘭克軍隊與阿拉伯軍隊曾在此交戰。法蘭克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獲勝,阿拉伯軍隊撤退,當時阿拉伯帝國地理擴張的最北即普瓦提埃。

針對法國采取的通關程序措施,日本認為其違反了GATT規則。1982年12月,日本根據GATT第23條第1款“禁止對其他GATT成員施行進口數量限制措施”,向歐共體委員會提出申訴。GATT第23條是GATT成員爭端解決的“憲法性”條款,從1947年GATT成立開始,所有GATT爭端解決的“準司法”程序都以此為最終根據。

針對法國的海關程序壁壘,1983年2月,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對策,包括:對法出口數量預警,日方根據貿易法制定最低出口價格,公布1983年在歐共體進行投資生產和銷售的最低數量標準,公布1983年日本對歐共體的出口數量上限。這些措施無疑都屬于日方施行的自愿出口限制措施。3月,日本機械出口企業協會提出施行最低價格機制(Check Price)。4月,法國撤銷普瓦提埃通關程序規定,但是同時規定,進口貨物在運輸工具啟運后,運抵海關監管場所前,實施進口數量“提前申報”制度。因此,直到1986年法國對日本的錄像機進口壁壘才在實際上終結。

1984年4月,歐共體向日本提出改善市場準入狀況、擴大從歐共體進口等利益訴求。9月,歐共體要求實施新的貿易保護工具應對遭遇的貿易不公平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制定了向歐共體出口錄像機的預警機制,旨在通過及時監測和預測出口趨勢和風險,采取對策,進行出口數量調整。5

4.“日本問題”成為歐共體的議題

(1)“日本問題”引發歐共體爭論

1975年,歐共體的決策機構開始正式稱為歐洲理事會。1980年11月,歐洲理事會以“日本問題”(Japan Problem)為主要議題召開會談。自此,“日本問題”開始成為歐共體批評日本貿易收支順差及日本貿易壁壘的重要術語。1 1989年12月,法國《新經濟學家》發表《東洋殺手:日本人是如何抑制法國及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聯邦德國《明鏡》周刊發表題為《長期的戰爭:日本的成功》《戰略、目標及失利》和《出口機器》的文章;法國貿易部長還宣稱“日本人正摧毀我們的工業”。2

1985年,歐共體與日本舉行談判,圍繞流通經濟結構、質量標準和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制度、政府采購制度、進口程序便利化、知識產權等議題進行了磋商。這些議題涵蓋技術性貿易壁壘、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等。

1985年6月,歐共體發表宣言,要求重新定位同日本之間的貿易合作與競爭關系,并以此為基礎與日本舉行進一步的磋商。同時,歐方還指出,雙方已經進行多輪協商。在談判中,歐方表示,日本從多邊貿易體制中獲得貿易利益,但是,日本在獲得歐共體成員市場開放的同時,并沒有相應地開放本國市場;在日本政府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導向下,日本對歐共體的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順差將繼續擴大,這將損害雙方的貿易關系。此外,對日本1985年4月公布的行動計劃,歐方表示日方應予以實施,并且體現出成效。同時,日元國際化和日本金融市場自由化的問題也是雙方需要協商的議題。3

1985年7月,日本公布《改善市場準入行動計劃綱要》。11月,日本和歐共體舉行會談,雙方就日本擴大進口規模,行動計劃實施的進展,以及日本在同年9月簽署《廣場協議》后日元匯率變化及金融市場開放等議題進行談判。1986年,日本提出將對出口歐共體的乘用車、錄像機等重點商品進行市場監測。針對日本產錄像機,歐共體提高了進口優惠關稅稅率,對此,日本向GATT提出申訴,要求與歐共體進行談判。在這一申訴的影響下,歐共體提出,針對日本產半導體等商品,將予以降低關稅的補償,雙方達成妥協。4

為了削減對日本的貿易逆差,1986年2月,歐共體公布新的貿易政策,強調將對進口的工業制成品數量及目標進行公示,進一步推動日本向歐共體產品開放市場,要求日本放松金融資本市場管制,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歐共體還表示,在日本和美國達成解決日美貿易失衡協議的背景下,日本企業表現出將出口市場轉向歐共體的趨勢,由此應防范對歐共體進行的傾銷。

1986年10月,歐共體向GATT提出申訴,訴由為日本對歐共體的蒸餾酒征收高于燒酒的關稅,違反國民待遇原則。最終,GATT裁定日本敗訴,要求日本調整關稅,保證適用相同稅率。5

(2)半導體協議引發的GATT框架下的貿易爭端

1986年9月,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第一次半導體協議。主要內容是為防止傾銷,設置日本產半導體的價格,涉及日本對美國及第三國的半導體出口價格。對此,歐共體表示,日本提高對包括歐共體在內的第三國的半導體價格,同時,在進入日本市場方面,歐共體等第三國沒有享有與美國平等的待遇,因此認為日本違反GATT第23條第2款。1988年5月,GATT裁定日本實施的針對第三國的監控行為違反GATT第11條第1款(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作為對GATT裁決的回應,日本表示1989年開始實施相關措施,針對向第三國出口半導體施行價格信息收集的問題,將收集時間由出口前調整為出口后;撤銷有關半導體市場需求評估的獨立機構。6 1986和1987年,歐共體先后對日本可清除編程只讀存儲器以及動態隨機存儲器發起反傾銷調查。1990和1991年,雙方就反傾銷涉案商品達成和解。

(3)反傾銷新規則

1987年6月,歐共體發布反傾銷新規則。沒有修訂前的反傾銷法僅對工業制成品征收反傾銷稅,因此,一些外國企業為了規避加征反傾銷稅,會采取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歐共體成員國投資設廠,在當地進行加工裝配,完成最終產品生產后,在歐共體各成員中流通。反傾銷新規則針對這一現象明確規定:一旦符合幾項基本條件,例如,最終產品中進口零配件的比例達到60%,就將征收反傾銷稅,包括中間品、零部件都被納入征稅范圍。因此,對于日本在歐共體投資的企業而言,如果從日本進口的中間投入品在最終產品中占比超過60%,就將被適用反傾銷稅。

1987年,歐共體依據反傾銷新規則,對日本產電子便攜打印機、電子秤以及挖掘機和復印件零部件發起反傾銷調查,并裁定對日本在歐共體投資設立的工廠生產的相關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針對歐共體的反傾銷新規則以及對日本在歐共體投資企業征收反傾銷稅等案件,日本提出異議。其中,就中間品、零部件以及在東道國加工組裝產品問題,日本主張根據GATT規則不應發起反傾銷調查。同時,根據GATT第6條對傾銷行為進行調查和征收反傾銷稅的基本法規,如果既沒有認定傾銷成立,也沒有確定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損害的威脅,那么歐共體調查機關裁定征收反傾銷稅就屬于違反GATT規則的行為。此外,歐共體反傾銷新規則的本質是推動企業直接采購本土生產的零配件,這已經違反GATT第3條關于國民待遇的規則,構成對外國企業的歧視,并且將會阻礙日本跨國企業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1

1988年9月,歐洲共同體和日本舉行談判,盡管雙方表示遵循GATT第23條第1款以及《反傾銷協定》第15條第2款的規則和紀律約束,防止違背反傾銷規則的原則,但是雙方并沒有達成妥協。同年10月,日本向GATT提出申訴。自從1955年加入GATT后,這是日本第一次在GATT框架下發起貿易爭端解決程序。日本主張歐共體反傾銷調查在實踐中存在不當使用。1990年3月,GATT裁定歐共體針對進口零部件征收反傾銷稅違反GATT的宗旨和原則。2

GATT的裁定表明,反傾銷應體現貿易救濟的本質,在抑制不公平競爭的具體技術規范方面應提高程序的合理性。

(4)貿易摩擦的協調

隨著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歐共體和日本在經濟層面通過一系列途徑進行協調和改善。

1982年11月,第一屆歐共體和日本論壇在日本舉行。論壇由歐共體委員會和日本通商產業省共同主辦,旨在磋商歐共體對日本貿易逆差擴大的根源及日本市場封閉的問題。歐共體方面提出,歐共體對日本貿易逆差在急劇擴大,為了扭轉貿易失衡的發展態勢,日本應對其封閉的國內市場進行開放。對此,日本方面表示,日本和歐共體貿易失衡的根源在于歐共體的市場開拓力度不夠,而且歐共體關于日本市場封閉的說明缺乏清晰描述。此后,論壇在日本和歐共體成員之間輪流舉行,每年一次,主題涉及產業戰略競爭與合作等。3

1983年1月,歐共體委員會和日本通商產業省舉行會談并發表聯合聲明,宣布設立貿易和產業合作領域的雙邊協商機制。雙方通過發表聯合聲明,建立定期協商機制,對加強產業合作的目標、意義和方法等進行細化,商定保持對話、共同化解貿易不平衡危機。為此,雙方將建立定期舉行的產業合作對話機制。此外,雙方還將新設對話機制協調市場準入政策,并建立基于供應鏈合作的產業合作協商機制。1987年5月,日歐產業合作中心(EU-Japan Center for Industrial Cooperation)成立,旨在促進雙方企業之間的經濟和技術交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合作。4

四、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歐共體與日本貿易

摩擦問題逐漸由緊張、動蕩向緩和、平息轉變

1991年12月,歐共體通過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Treaty on European Union),又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3年11月,條約正式生效。

1992年歐共體對日本的貿易收支逆差達到310億美元的空前規模。盡管雙方就貿易不平衡(即日本持續順差、歐共體成員方持續逆差)所引起的貿易爭端問題并沒有終止,但是,由于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共體雙方的博弈和協調,尤其是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后,日本經濟陷入被稱為“失落的十年”的長期停滯和低迷,使得由于日本商品出口快速增長及貿易順差損害歐共體成員國產業所引起的貿易摩擦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總體上趨于緩和。1

1990年3月,歐共體與日本舉行談判。在談判中歐共體表示,根據1986年2月歐共體各國簽訂的《單一歐洲法》,歐洲經濟共同體內部沒有經濟邊界,貨物、服務、資本、人員完全自由流通的市場,即歐洲統一大市場將于1992年12月31日建成。為了避免日本汽車出口擾亂歐共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日本和歐共體雙方應在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完全自由化過渡期內達成相應的維護市場秩序的協議。2

1991年7月,歐共體與日本達成談判協議。根據協議,1992年年底前,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取消對日本汽車的進口數量限制;日本在歐共體投資設廠、生產汽車,可以在歐共體成員之間自由流通;1992年年底前,歐共體將對汽車車型的認證標準進行統一,且將不再實施《羅馬條約》第115條中關于轉口貿易的限制性規定。3

根據日本發布的公告,自1993年1月1日開始,日本對出口到歐共體的乘用車、輕型商用車、輕型卡車及越野車實施出口追蹤與監控;針對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等特定市場,將根據市場需求總量的評估確定日本的出口占比,并且按國別進行動態監控;雙方每年定期舉行兩次會談,協商歐共體汽車市場走勢及日本所占的市場份額;向GATT報告相關情況。4

1993年歐盟成立。1994年,歐盟取消針對日本的進口限額制,并實施《相互承認協議》(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1994年11月,歐盟發布《日本與歐盟關于促進貿易措施的共同報告》指出,雙方針對產業合作提出一系列促進措施,包括:加強產業政策及產業合作對話,推動家用電器、汽車電器電子配件等領域產業鏈合作,放松市場規制,以技術人員交流促進產業合作,成立對日本投資發展公司(Foreign Investment in Jap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5

從1990至1995年歐共體和日本雙方通過擴大貿易和投資加強協調的實踐看,產業鏈合作是應對貿易爭端的客觀要求。貿易不平衡是雙方擴大貿易規模、推動貿易結構升級的重要障礙。產業鏈合作不僅可以實現對貿易壁壘的規避,且可以使企業與東道國的利益相結合,甚至實現更廣泛的經濟、技術、人員的交流,更容易成為貿易失衡背景下化解貿易摩擦限制的突破口。

五、結論與對中國的啟示

1.結論

歐共體與日本貿易摩擦的發展不僅與日本貿易結構的變化同步,而且與全球價值鏈的進展同步。日本貿易結構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歐共體與日本貿易摩擦也逐漸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全球價值鏈演變由貿易自由化到生產國際化,歐共體與日本的貿易摩擦也相應地由商品貿易摩擦轉向與貿易行為、貿易政策、經濟制度有關的制度摩擦。

歐共體與日本貿易摩擦的內容由以紡織品、汽車為代表的商品貿易,轉向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科技競爭領域;解決貿易摩擦的手段由自愿出口限制等國際貿易途徑,轉向經濟制度協調;解決貿易摩擦的方式由歐共體與日本的交涉,轉向通過GATT規則進行的多邊談判;貿易摩擦的影響由直接影響日本和歐共體各個成員,最后擴展到歐共體整體。

貿易摩擦呈現由單個產品部門摩擦→高新技術領域摩擦→經濟制度摩擦的遞進關系,但這并不反映貿易摩擦變遷的一般規律。由于全球價值鏈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由于發達國家的發展主導著全球價值鏈的重構,發展中國家成為變革和重塑全球價值鏈新業態的關鍵力量,所以發展中國家會跨越式發展,直接進入經濟制度調整的階段,或同時出現產品貿易摩擦、科技競爭與摩擦、經濟制度摩擦共存的現象。

歐共體從日本進口增長最快的商品通常都屬于雙方貿易摩擦案件數量較多的行業。在進口方的限制措施面前,如果不能在短期內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最終將會被迫退出進口國市場。日本勞動密集型行業在遭遇歐共體限制之初,擁有較高的價格和生產技術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日本勞動力成本上升,其生產成本也提高,而后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又缺乏生產率的提高, 因此其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目前也進入勞動力用工成本提高的階段,如果不能不斷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其國際競爭力將會在不斷增加的貿易摩擦面前面臨更加嚴重的挑戰。

作為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大國,擴大進口有利于利用國際資源,鞏固制造業的地位,支撐工業化的發展。同時,擴大進口也是改善貿易、促進貿易平衡的途徑,貿易摩擦和貿易救濟措施也可以得到相應緩解。

2.對中國的啟示

第一,雁行產業發展形態的多元化伴隨著“領航雁”間的貿易爭端。在全球貿易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隨著“雁行形態”的演變,全球貿易正在形成雁行產業發展形態“多元化”和“多樣性”等呈現分列并置狀態的貿易格局。1 即伴隨著原來“雁群”中的“跟隨者”發展成為“領航雁”,將演變出各類商品生產部門相互交叉融合、由更多經濟體作為“領航雁”的“多元化雁行形態”格局。從目前全球貿易格局看,歐盟是機械和車輛(包括汽車及其零部件、核機械及電動機械)的“領航雁”;日本是機械和設備(包括汽車、半導體、精密儀器等)的“領航雁”;中國是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產品的“領航雁”;美國是高科技電子產品的“領航雁”。隨著數字化驅動下的國際貿易發展,全球貿易格局進入大變革階段,多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多元化雁行形態”格局的形成所具有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它將導致不同“領航雁”之間的貿易爭端。在“全球南方”重塑全球價值鏈及新型國際體系的過程中,不僅新供應鏈格局得以確定,而且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也會變化,并由此增加貿易爭端和利益博弈的風險。例如,2024年2月,歐盟根據《外國補貼條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設置貿易投資壁壘,涉及光伏、鐵路機車等產品,對中國企業生產和出口的阻礙作用比較大,勢必對“多元化雁行形態”以及全球貿易格局產生廣泛影響。

第二,深化雙方分工,降低中國與歐盟間的貿易限制措施。中歐雙方作為全球貿易的主要經濟體,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之間應在多邊貿易體制內增強溝通和磋商,通過定期的高級別磋商與交流機制,維護雙方市場的穩定,減少雙方之間的貿易障礙。此外,中國還應不斷優化商品結構,擴大生產性服務的進出口,提升中間品進口的份額,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途徑,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實現貿易伙伴多元共進,應對面臨的各種外部風險與挑戰。

第三,統籌推進國際貿易合規服務與風險防控,處理好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加強風險防范的關系。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統籌對于現代產業體系的高端化更為關鍵,而完善的國際貿易合規服務可以為這些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在當今全球化的貿易與投資環境中,企業面臨的不僅是國際競爭力的挑戰,還有跨國經營中的侵權、訴訟風險。尤其是運用國際貿易規則,合規開展國際貿易活動問題,已成為國際商業爭端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國際貿易摩擦具有雙重作用,盡管遭遇貿易摩擦總體上不利于企業的出口,但也能夠促使企業掌握運用國際貿易規則,合規開展國際貿易活動,優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時需要遵守各種貿易法規和合規要求,以確保其業務運作的合法性和穩定性。國際貿易合規服務平臺作為對外貿易領域公共服務的重要工具,開展貿易摩擦、糾紛案件跟蹤、涉案企業應對策略服務,不僅有利于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還能夠有效支持企業的國際貿易合規性。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EC-Japan Trade Conflicts (1973-1995)

and Its Enlightenment:A Perspective of the Flying Geese Model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NG Wei

Abstract: Trade frictions occur among the “leading geese” in the context of a diversified flying geese mod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fter the first oil crisis in 1973, the trade deficit of European Community (EC) members with Japa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leading to conflicts and disputes between the EC and Japan over issues of open markets and trade imbalances. After the second oil crisis in 1979, the term “Japan problem” was coined by the EC amidst the prevailing economic pessimism in the EC and the decline of Western Europe. As a result, the EC engaged in negotiations with Japan on issues such as tariff barriers, import quotas, import licensing systems, product standard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distribution industry, and service sector barriers. On the other hand, Japan negotiated with the EC regarding import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Japanese products and the misuse of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 After a period of negotiation and coordination, starting in the early 1990s, and especially following the burst of Japan’s bubble economy and the onset of the “Lost Decade”, trad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C and Japan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 state of turmoil and intensity to one of calm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EC; Japan; trade conflict; flying geese model

(責任編輯:申" "浩)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逆全球化風險下美國貿易救濟調查與我國對策研究”(18YJAGJW008)

作者簡介:王威,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300134)。

1 國內外相關研究參見:王厚雙、王柏:《日本處理日美貿易摩擦手段轉換的動因與效果》,《日本學刊》2022第3期;譚暢:《日本政府對日美半導體摩擦問題處理過程的歷史考察——以〈日美半導體協議〉為中心》,《歷史教學問題》2023年第4期;龐德良:《日美貿易摩擦的經驗借鑒——評〈日美貿易摩擦的歷史和今天〉》,《經濟視角》2021年第5期;日本通商產業省:《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 第17卷》,中國《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編譯委員會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行天行雄、黑田真:《日美經濟問題100個關鍵詞》,有斐閣,1992年;小宮隆太郎:《貿易黒字赤字の経済學:日米摩擦の愚かしさ》,日本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1994版; Walter LaFeber, The Clash: U.S.-Japanese Relations Throughout History, New York, U.S.A.: W. W. Norton amp; Company, January 1993;Dennis J. Encarnation, Rivals beyond Trade: America versus Japan in Global Competition (Cornel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Ithaca, New York, U.S.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1993;Mikio Sumiya, A History of Japanese Trade and Industry Policy, Oxford ,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2001.

1 車維漢:《“雁行形態理論”及實證研究綜述》,《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11期。

2 吳有必:《日本發展產業與出口的“雁行形態”道路及啟示》,《國際貿易問題》1992年第5期。

3 山澤逸平:《亞洲太平洋經濟論——21世紀行動計劃建議》,范建亭、施華強、姜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蔣殿春:《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述評》,《南開經濟研究》1995年第2期。

5 王樂平:《赤松要及其經濟理論》,《日本問題》1990年第3期。

6 陶濤、石可寓:《日美半導體摩擦再認識及其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東北亞論壇》2023年第1期。

7 柴彬、先煜晢:《多維視野下的英國〈白棉布法令〉研究》,《世界歷史評論》2024年第3期。

8 日本経済産業省(2020)『令和二年版通商白書』第 1 章第Ⅱ部第 5 節第Ⅱ -1-5-7 表に日米貿易摩擦のタイムラインの記載あり。https://www.meti.go.jp/report/whitepaper/index.html,2024年12月18日訪問。

1 日本経済企畫庁(1984-1986)『昭和 59-61 年 年次世界経済報告』;通商産業省(現経済産業省)(1983-1988)『昭和 58-63 年版 通商白書』;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堀內昭義(1991)『累積債務と財政金融』。

2 楊潔勉:《歐洲共同體與日本經濟關系淺論》,《亞太經濟》1987年第3期;丸谷吉男(1987)『ラテンアメリカの経済開発と産業政策—累積債務危機下の戦略産業』;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経済企畫庁(1984)『昭和 59 年 年次世界経済報告』。

3 雪菲:《五國前領導人談赤字、貿易與就業》,《西歐研究(參考資料)》1983年第4期。

4 日本通商產業省《通商產業政策史》編纂委員會編:《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 第16卷》,朱福來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95—109頁。

5 張健雄:《歐共體的貿易保護增強了嗎?》,《歐洲》1993年第1期。

6 薛彥平:《歐盟一體化與美歐貿易摩擦》,《歐洲》1995年第6期。

1 李曉:《七十年代以來日本產業結構政策的調整與變革》,《現代日本經濟》1994年第1期。

2 1984年4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發表《歐洲的衰落》一文,參見鄒藍:《“西歐衰落論”是否言之有據——“西歐經濟地位討論會”述要》,《西歐研究》1984年第6期,第61頁。縱東岳:《當今西方社會中悲觀主義思潮述評》,《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2期。

3 伍貽康:《歐洲共同體基本經濟情況統計摘編》,《西歐研究》1984年第5期。

4 翥男:《圍繞“前川報告”展開的一場經濟論戰》,《現代日本經濟》1987年第1期。

5 李玉平:《歐共體經濟:現實與前景》,《西歐研究》1991年第4期。

6 吳天波:《西歐經濟地位的變化——評“西歐衰落”之說》,《國際問題研究》1986年第1期。

1 余昺雕:《從貿易立國向國際協調型經濟國家的轉變——評日本“經構研”的“前川報告”》,《現代日本經濟》1987年第3期。

2 劉勇:《WTO體制內國內法的可訴性問題》,《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3 耀文:《西歐經濟在走向衰落》,《國際問題資料》1984年第9期。

4 參見日本通商產業省:《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 第17卷》。

5 宦鄉:《“西歐衰落”的原因》,《世界經濟》1985年第6期。

6 梁小民、李雪梅:《世貿“厚黑學”——各國貿易保護手段》,《英才》2001年第3期。

1 周榮耀:《談所謂歐洲的衰落與亞太的崛起》,《西歐研究》1984年第5期。

2 參見阿部武司、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編纂委員會編:《日本通商產業政策史(1980—2000):通商和貿易政策》,安釗譯,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版,第138頁。

3 胡曉偉:《摩擦不斷升級的日歐貿易》,《現代日本經濟》1990年第6期。

4 李敏燾:《出現轉機的一年——1986年西歐經濟述評》,《國際問題資料》1986年第23期。

5 小宮隆太郎、奧野正寬、鈴村興太郎:《日本的產業政策》,黃曉勇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6 鄔九懿:《西歐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現代國際關系》1988年第1期。

1 王建東:《日本與歐共體貿易關系的回顧與展望》,《現代日本經濟》1992年第4期。

2 李完稷:《日本走向二十一世紀的戰略目標——實現“國際國家日本”》,《現代日本經濟》1987年第2期。

3 孫魯軍:《論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日本與歐共體經濟關系的發展及其趨勢》,《日本研究》1993年第3期。

4 高井真、李明星:《現代國際經濟摩擦與日本的對策》,《現代日本經濟》1989年第4期。

1 日歐産業協力センター,EU-Japan Center for Industrial Cooperation,https://www.eu-japan.eu/,2024年12月18日訪問。

2 柯居韓:《90年代美歐日經濟爭奪的新趨勢及其影響》,《世界經濟》1992年第9期。

3 王建東:《日本與歐共體貿易關系的回顧與展望》,《現代日本經濟》1992年第4期;魏達志:《80—90年代美、日、歐的產業角逐》,《世界經濟研究》1999年第2期。

4 參見讓-皮埃爾·萊曼、孫魯軍:《日本與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工業競爭(以汽車工業為例)》,《國際經濟評論》1992年第10期;王玉:《日本對歐共體直接投資的特點分析》,《外國經濟與管理》1994年第8期。

5 如月:《略談1993—1994年的西方經濟》,《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4期;申義懷、孟祥軍:《發展中的西歐與日本關系》,《現代國際關系》1993年第3期。

6 潘德昌:《論歐洲一體化的復興與90年代日本新歐洲政策》,《日本學刊》2006年第3期。

1 歐陽堯:《多極雁行理論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從產業視角觀察當前世界經濟體系》,《光明日報》2020年7月28日第1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www亚洲天堂| 欧美a在线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99热免费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成人福利视频网|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久久a毛片|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一级片免费网站|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欧美成在线视频|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精品| 国产一线在线|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国产人人射| 日韩免费毛片|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日韩色图区| 在线欧美日韩|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狠狠v日韩v欧美v|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第一区| 不卡视频国产|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熟妇丰满人妻|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综合第一区|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