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美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揭陽市“豎燈桿、升彩鳳”民俗面臨著傳承困境與習俗意義日漸淡化等問題,通過分析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美育資源,以美育為目的、非遺為內容、空間為載體,將非遺的藝術特征融入到空間的設計實踐中。旨在傳承“豎燈桿、升彩鳳”民俗文化, 探究美育功能在圖書館空間中的結合方式和應用價值,創新空間中的美育發展新模式,在體現美育價值的同時提升大眾的審美素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探索了新的路徑。
關鍵詞:非遺美育;圖書館空間;“豎燈桿、升彩鳳”;主題性構建
1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扎根時代生活”,也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作為美育工作的主體,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美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美育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落實立德樹人、實現培根鑄魂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美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途徑之一,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弘揚,有助于培養公眾的文化理解、藝術審美創意實踐等能力。其中,“豎燈桿、升彩鳳”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經過時間的沉淀孕育出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美育價值。通過深挖其蘊含的美育資源運用在空間的設計實踐中,促進非遺節慶的傳承與發展。
2“豎燈桿,升彩鳳”概況
2.1非遺故事
“豎燈竿、升彩鳳”是廣東省揭陽市龍砂鄉的傳統民俗節日,這個習俗相傳是紀念其江氏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而創立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傳說“帝為龍,相為鳳,將為虎”,而萬里公生平喜歡畫鳳,后又有族人在江邊發現真鳳棲于竹林中,因此,江氏后裔確定以豎燈桿升彩鳳的形式,來表達對先祖的紀念、對家國的篤敬,并沿襲至今,成為當地江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印記[2]。后代以“豎燈桿,升彩鳳”習俗來紀念祖先,彩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支撐,每戶門前都升著彩鳳一家連著一家極為壯觀。“彩鳳”上安裝的節日燈會在黑夜一齊亮起來,在夜晚能觀賞到一座色彩斑斕的燈城。“豎燈竿、升彩鳳”習俗世代相沿,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得它具備了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2.2手工技藝
彩鳳不僅是祭奠先祖的祭祀用品,更是一種具有工藝美學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彩鳳制作工藝嚴謹細致,從材料的選擇、圖樣的設計、雕刻剪裁再到上色,按照規格分解為鳳頭、鳳身、鳳翼、鳳翎、鳳尾等不同的部位依次進行。鳳頭講究“小而精美”,鳳嘴掛著中國結或是紅燈籠。原料選用硬木、鐵皮和繡花綢緞,為使翅膀顏色富有層次感,一層一層漸進地上色使其最后呈現漸變的效果,使色彩生動富有層次感,讓彩鳳這一形象更為豐富飽滿。燈桿彩鳳因其獨具匠心的技藝,充分展現出材料美、結構美、形式美、圖案美等美學特征。(見圖1)
2.3藝術特征
“豎燈桿、升彩鳳”民俗活動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沉淀,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與美學價值。造型上,以鳳凰的形態呈現,鳳頭小而精美,鳳啄朝上,嘴中含珠,神態精巧靈動,鳳爪朝上翅膀作翱翔姿勢整體造型好似一只彩鳳在空中展翅翱翔。元素上,彩鳳象征祥瑞、鳳嘴掛著中國結與紅燈籠、鳳尾披著用金色絲線繡著\"吉祥如意\"的字樣的紅綢緞,豎立在一根十米長的毛竹上寓意著步步高升,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特征。色彩上,彩鳳中艷麗的五色指紅、黃、藍、綠、白,紅色最為突出,展示出中華傳統的東方美學之勢。傳承文化上,從“豎燈竿、升彩鳳”節日意義、彩鳳寓意、中國結與紅燈籠、“吉祥如意”字樣、色彩美學等元素的運用中體現出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與美育資源。
2.4發展現狀
以“豎燈桿,升彩鳳”的民俗形式來紀念先祖在國內較為罕見。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歷史悠久,在長期的傳承發展過程中衍生出內容深刻的民俗內涵。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國內一些民族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在時代的視野里,燈桿彩鳳民俗文化在傳承發展上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節日活動周期間隔時間長,技藝傳承人儲備不足。“豎燈桿、升彩鳳”民俗每隔十二年舉辦一次,祭祖活動持續一個月,是國內間隔時間最長的民間活動。在長達近十一年的空窗期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群體老齡化、年輕人對傳統手工制作興趣不高,導致了節日習俗的意義逐漸淡化及技藝的傳承斷層嚴重。其次,彩鳳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繁瑣、耗時長、制作成本高,這使得彩鳳技藝的傳承難度加大。最后,民俗的保護與傳播渠道單一。“豎燈竿,升彩鳳”是地方的民俗祭祀節日,僅在廣東揭陽地區進行,在文化輸出與受眾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多樣化傳播形式。
3美育與非遺的空間設計路徑探索
3.1美育與非遺
非遺的美育傳承是指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下,以藝術審美為基礎,以培養和提高人的審美素養為目的,通過教育、藝術、文化等手段進行的傳承和發展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活動[3]。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人的精神傳承、技藝傳承、文化傳承、藝術傳承等具有豐富的美學資源。美育旨在立德樹人,培養人的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們從自身的審美認識出發,通過欣賞、分析、理解“豎燈桿,升彩鳳”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從其造型、色彩、紋樣、材質等藝術特征去感受美的過程,獲得審美感受,從而提高自身的美學素養與審美活動水平。美育為非遺提供了新的展現方式,非遺是美育的主要內容,“豎燈桿、升彩鳳”為美育提供養料,美育賦能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塑造特色文化標簽,凝聚民族力量體現文化自信,為非遺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血液(見圖2)。
3.2美育與公共空間
美育的進行是多元的,最重要特點是實踐性和體驗性,可通過課堂、藝術、電影、空間等多種途徑達到美育的目的。圖書館作為公共空間具有很強的美育功能,公共空間作為人類聚集的主要活動場所,承載著社會美育的職能,現代的公共空間更注重設計的獨特性,具有空間的場景多元化、內容多樣化、群體大眾化等特點。在設計上增添個性的藝術裝置、講究空間藝術氛圍的營造、打造吸引人群的網紅打卡點等無不體現出藝術的元素。公共空間是社會美育的延伸與載體,是適應時代發展與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人類進行審美活動的重要場所,發揮著美育的作用。公眾通過在空間的審美活動,用自身的情感體驗與審美經驗,與非遺產生審美關系,獲得審美感受,從而讓美育潛移默化地進入人的意識,溫潤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感知能力,進而激發人們的創新潛能。
3.3非遺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價值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4]。非遺文化賦能公共空間藝術是一場積極的雙向賦能,公共空間藝術挖掘非遺文化內涵,以供養藝術的再生和藝術呈現[5]。將“豎燈桿,升彩鳳”的節慶文化與美學元素運用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使空間帶去不同的文化體驗,提升空間的視覺審美與文化底蘊,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美育空間。公共空間以人的流動延續非遺文化對外的交流,使人與人、人與地方之間產生情感聯系,實現非遺的活態化傳承,為公共空間附加美育功能。將非遺融入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通過搭建展示平臺、打造傳承基地、文化展館、圖書館等非遺節慶主題的空間,為公共空間提供更具深度和發展潛力的方向。非遺節慶的多樣性與藝術特征給空間設計帶來很強的可塑性,增強了展示、傳播、美學功能,通過體驗非遺空間提升公眾的審美鑒賞能力與文化自信。
4美育視角下非遺的圖書館空間設計策略
4.1在地性設計,情感喚醒與空間營造
圖書館是實施美育不可或缺的場所,非遺語境下的美育空間設計,增強了地域場景的營造。將揭陽市“豎燈桿、升彩鳳”美學元素運用到空間的設計中,非遺與公共空間相輔相成,承載著民俗特色、民俗記憶,使空間成為有層次的在地文化綜合體,續寫圖書館設計的新篇章,探索著非遺的過去與未來。特色的文化定位與環境打造,為空間注入靈魂和溫度,體現美育價值的同時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打造揭陽人獨特的情感寄托場所。
4.2審美化設計,色彩感知與材料運用
基于現代審美需求進行空間的再設計,營造美的視覺,提升大眾的審美趣味。彩鳳制作材料通常為木質,并且具有鮮明的色彩特征,其中赤紅色最為突出。在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中材料使用以木質為主,木質結構的環形書架層疊旋轉向上,溫暖的木色沉淀光陰質感,通過對材料不同場景的運用與融合,從而突出非遺的環境氛圍。空間整體色彩基調為木色,傳統木色搭配大理石地板,運用非遺符號延續文化記憶,書香與木香、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展示非遺的文化特性與空間的獨特性。圖書館空間營造美的視覺和創造美的效果,凸顯美育功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的觀念,建立美育觀念在生活中的自我意識。
4.3體驗式設計,空間布局與場景互動
空間以圓環式進行布局,形成自然婉轉的環形式動線,巧妙地把各區域劃隔開來,書墻與閱讀書臺設計為圓環形造型圍繞著環形動線,沿著環形動線走,感受彩鳳伴隨書香在空間中翱翔。以中庭圓形閱讀休閑空間為中心,空間設計了非遺展示區、萬卷閱讀區、觀賞竹亭區、百城品閱區、品閱書田區等公共區域。突破場景式的簡單描繪,營造場景的故事性、文化性、體驗性、藝術性等特點,烘托空間美的氛圍,美育功能貫穿整個空間設計,增強人的審美體驗,推動空間的多樣性發展。
4.4主題性設計,創新空間與意義重塑
隨著技術的發展,空間需求的變化遠不及科技發展要求我們做出的改變,圖書館空間的發展趨勢從過去內容同質化轉向探索空間的主題化和專業性。主題化和專業性指的圖書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承擔起某一類型特征化的功能,例如專門性的對于城市人文空間的挖掘、專門性的對于社交空間的挖掘[6]。一個好的空間是經過時間不斷沉淀的結果,就好似“豎燈桿,升彩鳳”是被時間賦予了歷史價值,通過講好非遺文化故事,以空間為活動載體、彩鳳為意象結合美育賦予空間新的時代意義。
5“豎燈桿、升彩鳳”的空間設計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并傳達給受眾的,其內在價值需要借助于行動才能展示出來[7]。圖書館是為人們提供閱讀、學習、休閑交流的場所,通過閱讀使人的精神產生共鳴,“豎燈桿,升彩鳳”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文化底蘊與審美價值,而美育在于增強人們的審美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者來自不同領域,有著提升人們更好生活與文化自信的共同使命,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都為人們提供了能量場所。
5.1空間功能與動線分析
滿足多元功能需求,創新場景靈活體驗,為空間附加美育功能。將“豎燈桿,升彩鳳”藝術特征運用于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實踐中,設計一處集非遺展示、書籍閱讀、數字交互、美育審美、休閑觀賞于一體的公共空間,各類不同場景功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空間劃分為游園動線與后勤動線,保證了空間使用的便捷性與私密性;游園動線打破了傳統圖書館動線的沉悶感與規矩式,為讀者提供更為靈活的動線與自由的體驗(見圖3)。
5.2空間節奏與情景體驗
游園式多樣的場景運用,打破了對傳統圖書館空間的刻板印象。空間整體氛圍為復古基調,大面積使用暖黃色系,提取彩鳳的紅點綴其中,通過增添綠植去中和暖色調帶來的沉悶,使空間透氣。巨大的書墻配合動線蜿蜒流動,空間配置了閱讀休閑桌椅與階梯式閱讀平臺,中庭空間最為特色,鏤空竹庭將大自然引入室內,通過弧形玻璃幕墻將空間劃分為動態區與靜態區。在空間展現非遺的文化與智慧,體現美育價值,使讀者精神和意境雙結合,進而提升大眾的精神修養與文化內涵(見圖4)。
5.3裝飾元素與光線營造
將揭陽市的嶺南建筑元素提取運用于圖書館的門頭設計上,空間增添了仿活字印刷與紅色漸變的亞克力造型墻等設計形式,傳統與現代結合豐富空間藝術形式。提取“豎燈桿、升彩鳳”的竹元素點綴于中庭中心區域,彩鳳在中庭里做騰飛姿態的造型,契合著“豎燈桿、升彩鳳”節節高升的寓意,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于現實場景。利用圖書館特點,空間設計了環形書墻與,書架內嵌暖黃色燈帶,使用紡紗與玻璃材質的隔斷,使空間若隱若現賦予空間通透感。中庭的自然光線與空間的人造燈帶巧妙結合,光影烘托美的氛圍,豐富空間的視覺體驗。
6結語
非遺與美育的結合為空間提供豐富的設計素材。通過提取非遺的故事題材、造型語言、藝術特征等進行簡化和再設計,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特征如彩鳳造型、色彩語言、材料選擇等元素融入到圖書館的空間設計與實踐中,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創新非遺的表現形式,充分發揮其藝術價值與美育功能形成空間的主題化和獨特性。以美育的方式發揮非遺的藝術特色,借助圖書館空間使其成為貼近大眾生活的公共場所,從而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與審美素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空間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李洋.習近平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生成、要義及特征[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6(01):79-85.DOI:10.13559/j.cnki.hbgd.2021.01.014:80
[2]陳瓊華,江丹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以國家級非遺燈桿彩鳳習俗為例[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01):45-47.
[3]陳芷欣.從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理念看非遺美育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23,(09):54-56.54
[4].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N]. 人民日報,2021-08-13(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1.008506.
[5]陳鶯嬌.柘榮剪紙活態傳承與公共空間藝術雙向賦能研究[J].雕塑,2022,(02):44-45.
[6]沈嶸.基于城市第三空間的圖書館空間再造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2,(04):54-58.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4.009.
[7]關山,郝阿娜,李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設計策略研究[J].華中建筑,2016,34(05):148-152.DOI:10.13942/j.cnki.hzjz.2016.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