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有的學生喜歡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有的學生喜歡保持沉默,很少主動與老師互動。在我們班的課堂上,沉默的孩子占據了絕大多數,愿意“打頭陣”的學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學生都只愿意“隨大流”,師生互動頻率低,課堂參與體驗不佳。如何讓學生打破沉默呢?我嘗試了多樣化的小組合作,在寓教于樂中收獲了小組合作的4個“錦囊”。
選組長,做事有了帶頭人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建設好的班風,我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了“傳·幫·帶”班級管理工作機制,找準找好“排頭兵”,發揮優秀學生的帶頭作用。于是,我把全班學生分為8個組,每組5~6個學生,選出各學科的正副組長、清潔衛生組長,每個學生至少“冠一個名頭”。我欣慰地發現,當上了“一組之長”的同學明顯對小組有了深厚的感情,由內而外生發出一種強烈的歸屬感,他們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也更加愿意帶動和服務小組的其他成員。
勤展示,人人有表現機會
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我采取了“個人獨學—組內討論—班級展示”的三步走策略。在個人獨學環節,我鼓勵學生做好讀書批注,激勵學生動腦動筆,確保知識點入腦入心。在組內討論環節,我讓組長負責做好本組成員的引導工作,適時幫扶有需要的組員。在班級展示環節,我優先選擇全員舉手的小組,邀請他們上臺展示研討成果。同學們在同組成員的鼓勵下積極舉手,那些原本沉默、缺乏信心的同學也越發愿意參與小組合作。
多鼓勵,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在每周一次的“冠軍小組”評選活動中,我采用實物“積分牌”方式。相較于電子加分,這種讓學生手動翻一翻就能切實看到摸到的辦法,更能激發學生踴躍奪分的積極性。獲評“冠軍小組”的組長,有機會到其他組交流,促使不夠活躍的小組打破沉默。每月開展一次“紅領巾爭章”,開辟虛擬獎勵和實物獎勵兩個賽道,讓學生自由選擇。
敢容錯,人人都要有進步
用小組合作打破沉默并非一蹴而就。比如,常常有組長向我反映個別組員實在是“帶不動”。面對這種情況,我選擇在組間評比的基礎上讓組內成員公開商議,開展“每周一評”反思總結,表彰上周的優秀組員,點撥提醒需要繼續努力的組員。如果遇到連續幾周都持續退步的“刺頭”,就讓“刺頭”出來“單干”,單獨參與評比。
為防止同學們隨意拋棄小組成員,我還制訂了“平衡機制”:原組若想“減員”,需要付出扣分的代價。待這些同學真正認識到錯誤,有進步之后可重新進組,加回扣掉的分。
選組長、勤展示、多鼓勵、敢容錯,通過不斷優化小組合作機制,學生越來越愿意參與到課堂中,積極舉手、課堂互動的學生越來越多,課堂變得熱鬧起來。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洪山小學)
責任編輯"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