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當天發布的上百項行政命令當中,包括暫停所有海上風電租賃、終止電動汽車強制令、廢除綠色新政以及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這些行政令所涉及的議題,曾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急先鋒”歐盟最在意的,但特朗普這種“倒行逆施”卻在如今的美國廣受歡迎,足見歐盟的焦慮。
最近的一份民調報告,不僅印證了歐盟的焦慮,而且為這種焦慮添加了孤單色彩——對于特朗普二度上臺,歐盟的焦慮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多少“共情”者。
這份于1月14日公布的民調報告,由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操刀,收集了來自包括11個歐盟成員國(注:作為一個實體)在內的世界范圍內24個國家和實體、28549名受訪者的問卷后撰寫而成。報告的標題帶著些許“凄涼”——《特朗普世界里的孤獨者:美國大選后的歐盟和全球輿論》。
問卷中不少問題的民調結果,都能看出歐盟焦慮且孤獨的情緒。比如,對于“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對你的國家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個問題,在13個上榜的國家和實體中,認為是“好事”的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印度、沙特和俄羅斯(占比84%、61%和49%),歐盟排第十一位(占比22%),排名僅高于英國和韓國。
再比如,對于“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對世界和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問題,認為是“好事”的占比排名,歐盟排第九位。而且,認為是“壞事”的占比高于“好事”的,除了歐盟,只有瑞士、英國和韓國。
該報告的撰寫者之一馬克·倫納德,在題為《歐洲對特朗普的焦慮并未在全球廣泛蔓延》的文章中寫道:“特朗普重返白宮讓許多歐洲人感到害怕,而他對世界其他國家卻具有吸引力。”
是否具有吸引力暫且不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再次當選對歐洲造成的心理沖擊,無疑是最大的。這是歐盟“孤獨”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現實是,歐盟對“跨大西洋關系”的理解和期待,遠遠跟不上美國外交變化的步伐。
早有文章指出,“歐盟對‘美國沖擊’出現了誤判。本以為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宮是個意外,所以才有了接下來四年里歐盟對跨大西洋主義的擁抱,以期能重現昔日美好時光”。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的第二天,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發表的相關講話第一句是這么說的:“這不是什么秘密,昨天下午我準備的是另一篇關于美國大選的演講,如今情況顯然不同了。”她提到了美國和德國都處于轉型中,這個時代“充滿風雨和挑戰”,講話的落腳點是再次強調“跨大西洋關系”的重要性。
如果貝爾伯克代表了目前歐盟政治人物的主流觀點,那只能說明歐盟還停留在“原地”。在思維上,歐盟顯然還無法降低“跨大西洋關系”的優先級別,因為這被視為歐盟的“根基”。似乎脫離了這一點,歐盟很難再思考外交。
但在特朗普2.0時代,對于美國外交的思考和布局中,“跨大西洋關系”不會再享有優先地位。事實上,拜登執政時期,這種“優先”已經在打折扣,特朗普的內閣里,不會再有“跨大西洋關系”的擁抱者。
換個角度看,回歸后的特朗普,對盟友的態度不會再有“擁抱”或“拋棄”一說。一切皆可交易,一切都要為“美國優先”讓路。
客觀地說,面對不可預測、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沒有哪個國家有十足的把握能閑庭信步。在這一點上,歐盟本來并不“孤獨”。但如果歐盟依然以基于盟友的視角來看待變化中的美國、處理歐美關系,那么注定歐盟將繼續“孤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