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然自由撰稿人
人工智能時代里,最讓大家緊張的,莫過于突然間發現自己的工作能被機器替代。為了不淪為失業大軍的一員,人們開始尋找各種各樣的法門來應對這些焦慮。
其中一種思路認為,“終身學習”是我們應對人工智能的好辦法。所謂終身學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即人一生不斷學習新的技能、知識,拓展新的興趣和工作領域。
《福布斯》雜志就在2024年刊登過一篇文章,提出“終身學習在人工智能時代變得更加重要”。
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的呢?這篇文章首先認為,雖然在人工智能時代里人們有了更多的搜索資源,比如AI助手可以不知疲倦地幫忙搜尋、整理信息,但這樣的信息爆炸,反而要求人們要不斷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鑒別信息真偽,如何篩選網上越來越魚龍混雜真假不一的內容,如何善用AI助手,等等。這就要求人們更加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能夠獲取新環境下的許多必要技能。
接下來,這篇文章又論述到,終身學習也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被時代拋下,幫助我們避免變得落后和不適應。比如對個人而言,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加速改變的環境和社會需求,許多以前的技能都會變得“過時”或者可以被替代。如果不能不斷學習新知識,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先前擅長的事情變得不符合需求,從而面臨如裁員一類的窘境。又比如對公司和單位而言,在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生產力躍遷下,如果不能創造終身學習的氛圍和文化,就有可能缺乏足夠競爭力,最終被時代淘汰。
這篇文章給出的論證合理嗎?從單獨的個人或單獨的公司/組織來說可能是的。但這些說法讓人也產生了不少疑問。
比如,提倡終身學習,只是為了避免我們被人工智能淘汰嗎?人工智能時代里不可避免的趨勢是,許多工作都會變得“可以替代”,為了避免被替代,我們提倡終身學習。但這里面似乎蘊含著一個假設,那就是人不做一份有薪水的工作會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們都必然面對的問題是:是不是真的還有那么多有薪工作可以供我們選擇?如果新的技術正在顛覆“工作”對社會的意義,那么單純強調為了保住工作而去學習,是不會就有點像是推動大家努力去卷,去擠獨木橋?實際上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真的實現終身學習的個體,很少是被失業或淘汰的壓力驅動的,更多是源于個人興趣或自我驅動力。
如果是這樣,那么在不考慮諸如全民收入制度改革、福利制度創新的前提下,想依靠終身學習來應對AI時代,反而可能變成一場零和博弈吧?
誰有資格、有條件終身學習?這也將變成一個問題。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2年有關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馬拉喀什行動框架》就提到,成人學習的最重要領域是他們的工作場所。但在工作場所中能夠終身學習,需要有哪些支持呢?首先當然是要有學習的時間——如果我們工作本身完全沒有閑暇,或者要不斷在各種零工之間跳躍疲于奔命,又何談可以不斷學習和成長呢?
我們還可以懷疑:相比以前的人類,人工智能時代的我們,今天就更擅長“終身學習”嗎?以前的人或許沒有那么豐富的技術,卻要在有限的條件下應對生活工作中各種棘手的問題。今天,在思考我們的社會機制是否需要為鼓勵人們不斷學習新知識而改變之外,我們或許也可以考慮如何重新激發那種自己動手、應對挑戰的意識。這些意識未嘗不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