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當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時候,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銀行家和經理們開始重新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就連許多西方普通民眾也開始青睞起了《資本論》,試圖從中弄懂自己多年來所作所為的真實意義。
馬克思再度成了時髦人物,《資本論》在西方的銷量直線上升。英國媒體甚至開玩笑稱,如果馬克思還在世的話,《資本論》的巨額版稅收入會讓他輕松進入福布斯富豪榜。
其實,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通過國際互聯網對過去1000年間誕生的偉人進行票選排名,馬克思便毫無意外地排名第一:“千年偉人”馬克思由此誕生。
當時能接觸到互聯網的主要人群來自發達國家,也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這一結果意味著雖然馬克思的思想把資本主義“打得鬼哭狼嚎”,但人們還是不得不承認他的偉大是無與倫比的。
正如本書指出,哪怕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和普通民眾,他們今天相對人道主義的處境,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馬克思的推動。
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深刻地影響了后世直到今天的知識生產,因為它本質上是現代的、科學的。比如,馬克思自己都不知道,他會成為公認的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正是社會學、人類學研究過去、認知當下和分析未來的科學方法。
馬克思已經去世了140多年,但每當世界經濟、社會出現問題時,馬克思主義始終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為大眾展示了血淋淋的真相。
比如,2007年開始的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就是資本無底線逐利并且把風險轉嫁給社會的典型惡果。
當西方民眾一片哀嚎的時候,馬克思穿透百年的銳利目光又被全世界看見了。人們發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從來沒有被解決,而是被掩蓋了,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爆炸。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會過時,當有人說它過時的時候,其實是自己過時了。冷戰結束后,資本主義曾經那樣的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美國學者福山甚至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終結論”。
他認為,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人類政治歷史發展已經到達終點,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
然而,多年的政治實踐表明,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全世界多個地區和國家推銷民主遭遇水土不服,均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席卷西方社會的金融危機、民粹主義潮流和選舉亂象,使得包括福山本人在內的西方政界學界開始廣泛反思西式民主的種種弊端。
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獨立、自主、自強,邁向人民幸福、民族復興。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崛起,并且繼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為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進行國家治理、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參照,也為陷入重重困境的西方社會提供了啟示與參考。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的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充分證明,歷史并未“終結”。
其實,歷史的走向,路漫漫其修遠,變化萬千,任何人作這樣武斷的結論,都不可能是科學的。這恰恰正是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區別于過去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地方,馬克思強調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才能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中國是一個完整的、擁有高度傳承文化的國家,所以哪怕他們曾經經歷過一段黑暗的歲月,也并不能阻擋中國的崛起。
這正是我們在討論“馬克思主義如何影響世界”這一問題時,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獨立、自主、自強,邁向人民幸福、民族復興。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讓中國人真正看到勝利曙光、掌握斗爭法寶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寫道:“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中國人民,努力建立國家工業基礎,實現國防現代化,實踐人民民主,實行改革開放,向著中國式現代化一步一步堅實前行。這才有了今天昂首挺胸、闊步行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中國。
這個堅定不移追求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龐大文明體,現在正以自己的硬實力影響世界,以自己的軟實力感染世界,踐行和推動著人民至上、“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政治文化理念,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的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董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