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風波中,小紅書在海外的走紅,是新年第一大驚喜事件。
我平時很少用小紅書,這次特意進去,也刷出一些外國友人,似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紀,有個女孩喜歡Cosplay,裝扮成《英雄聯(lián)盟雙城之戰(zhàn)》里爆爆的模樣,從穿著到表情體態(tài),竟都十分相像,她的小伙伴扮作蔚,酷酷的。
這樣可愛的內(nèi)容讓我在小紅書里停留了一個下午,出來后,竟沒有平常過渡沖浪后的悵然空虛,卻是很欣喜。
一位朋友也同我分享,她看到的小紅書這幾天很歡樂,她很開心。她沒有提起中美關系,卻講了一個媽媽給自閉癥孩子做了網(wǎng)友推薦的西紅柿炒雞蛋,孩子非常喜歡。因為自閉癥患者有非常嚴重的食物選擇刻板,給他們做有營養(yǎng)又愛吃的東西很難。
后面這個媽媽帶著孩子去超市,買了可樂和雞翅,給孩子做可樂雞翅。她的評論區(qū)里,有很多人留言各種食譜。
這位朋友的愛人在美國,長久分隔兩地。她感慨,在全世界各種各樣的陰影下,終于有一點點讓人寬慰的東西了。
何處是家園呢?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是有家的嗎?人們把某個平臺當作家園,可是一紙禁令,人們當作家園的地方可能就不存在了。所遷移去的地方,也并非家園啊。在網(wǎng)上,人們只是無法停歇的遷徙者。
不過這似乎也不是問題。自古以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積蓄的追求,走到哪,就把牛羊家眷安置在哪,海洋民族也習慣了乘風破浪,把家拓展到全世界去。
家園,或“根”這樣的需求,是不是只有農(nóng)耕民族有特別強的執(zhí)念?
如今倒有個不同。算法開始幫我們清理家園,將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打掃干凈,給我們推薦的都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東西,而那些我們不愿看到的臟東西,只要扔過幾次,它們就不會再出現(xiàn)在面前礙眼了。
批判算法,是一種思維慣性,似乎人只能被包裹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被喂養(yǎng)成充滿偏見的自大者。但現(xiàn)在,我開始有點不同的想法了。
誰不想住在令自己舒適的地方呢?又或者說,住不到一起去的人,為什么一定要住到一起呢?
相看兩厭都還好,若是冷暴力、謾罵、攻擊,在現(xiàn)實中,這樣住在一起的人早就該分居了,不是嗎?
正在發(fā)生的,被大加批判的分裂現(xiàn)狀,其實給人類指出某種更好的可能性,不是去建一個地球村,讓全世界千差萬別的人都住到一起去,而是建立一個一個不同的社區(qū),每個人都能去建一棟一棟獨立的房子。人們在自己感到愉悅舒適的地方居住、生活,隨時也可以出發(fā),游歷到別人的社區(qū)玩耍。
特朗普當選后,一大批無法忍受者離開了馬斯克的X,轉(zhuǎn)而去到Bluesky,但有不少人仍然保留了他們在X的地址,搬走后,還時不時回來看一眼,瞅瞅鄰居又發(fā)什么瘋啦,又在說什么蠢話啦?
這樣是不是也蠻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