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價格“難題”,本質上都是供需關系,這是經濟思維的一個原點。
一位好朋友告訴我,請阿姨做衛生,每小時要70元。他住在珠三角一座二線城市,這個價格有點貴。有意思的是,他打聽得知,同一時段在上海或者深圳,如果只是做衛生,每小時50元左右是可以找到阿姨的,而且阿姨還很負責任,把家里做得干干凈凈。
二線城市的阿姨,比一線城市還要貴,可能并非個別現象。在網絡論壇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家庭主婦的抱怨。她們認為,家政阿姨的價格,已經嚴重脫離當地收入水平。“她們怎么好開口(要那么高的價格),難道沒有人管嗎?”
其實,家政阿姨們并沒有漫天要價,賺辛苦錢的人,沒有那么滑頭。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市場供需和市場結構,就會理解其中的邏輯。
首先,我國的家政市場目前處在一種供不應求的局面。2024年1月,商務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就介紹,家政服務業是比較少見的供不應求的行業。按照行業協會的測算,全國從業人員3000萬左右,但實際需求卻超過5000萬。供不應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人口的快速老齡化。老齡化帶來了需求增加,大量家政服務人員從傳統的做衛生、照顧孩子等,進入老年人護理行業。有數據顯示,我國的養老護理員供給缺口已超過500萬。這樣一來,傳統的家政服務人員供給必然被養老行業快速分流。
同時,家政服務人員本身也快速老齡化,很多人由于身體原因開始退出市場。比如,很多人都發現,做衛生的阿姨,年齡越來越大,很多都是“奶奶級”。不久之后,她們同樣會退出勞動力市場。更年輕的一代女性,比如“70后”和“80后”,由于成長環境的不同,與“50后”和“60后”女性相比,即使未來面臨就業壓力,她們也不一定會選擇這個行業。
目前,由于一些客觀因素,家政服務人員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有著大學本科文憑的女性,開始加入家政業。但是,她們進入的是相對高端的家政市場,提供服務還包括了陪孩子學習,管理別墅等工作,月薪過萬沒問題。雇傭類似高端家政從業者的人群是金領或企業家階層,和普通白領人群所需要的家政服務并不重合。所以,高端家政從業者供給的增加,并不會大幅度增加普通家政市場的勞動力供給。
除了市場本身的供需因素之外,二線城市服務價格可能高于一線城市的原因,還在于當地市場的需求結構問題。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一些二線城市,制造業發達,生產性服務業(金融、商貿和文化等產業)落后,因此并不存在一個成規模的白領階層。相反,富人(企業家、“拆二代”或其他能量階層)才是當地家政需求的主流人群。
這帶來兩個后果。一方面,由于富人本身就不多,家政服務市場很小。市場小會導致需求不穩定,家政服務人員為獲得更穩定的收入,更傾向于去一線城市尋找機會。在一線城市,由于需求多,家政從業者即使做零碎的鐘點工,每月也能獲得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入。所以,當家政人員更傾向于去一線城市的時候,二三線城市的供給就會變少。
另一方面,由于二三線城市服務需求者(富人)的支付能力遠遠超過普通白領。所以,家政服務的價格又會被富人的購買力推高。可以這樣說,二三線城市的家政服務市場本身即是為了富人而存在的,并不適合普通白領去尋找服務。
如果要降低服務價格,那么就需要二三線城市的管理部門,為家政從業者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提供更有效率,更實惠的交通網絡,還有更符合收入實際而又人性化的社保安排等,從而降低家政從業者的通勤、生活等各種成本。
價格機制的奇妙之處,并不深奧,只在于它承認人的理性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