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演進總是這樣,看著要被一個更大、更洶涌的潮流蓋過,卻不但未被淹沒,反而從中獲得了更加強勁的生命活力,甚至涌立在了潮頭,成為弄潮兒。最近三十年來,先是商業大潮的沖擊,電影、電視劇的崛起,導致文學影響式微的描述成為一時熱議。然而小說沒死,文學依然活躍。后是網絡發達、手機普及,新媒介的興起及傳播方式的巨變,又引發了文學即將消亡的擔憂。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網絡文學的興盛,全民閱讀與全民寫作的熱潮興起,文學作品轉化為其他文藝形式甚至文化形態的成功例證越來越多。網絡為文學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文學也在這一歷程中展現出內在的韌性。以寬闊的胸懷兼容并蓄,以敏銳的觸覺與新的媒介融合發展,文學人口增量明顯,文學生態更加活躍。
時至今日,又出現一個似乎要影響文學走向的詞:AI寫作。神乎其神的說法足以聳人聽聞,一夜之間出一部長篇小說,讓作家點燈熬油的寫作成為多余,難道“文學是人學”將要變成“文學是人工智能學”?
我們必須相信文學的力量,包括相信文學的適應能力和吸附能力,相信文學終會以守正體現底氣,以創新彰顯活力。
去年,在吳義勤先生的支持下,《特區文學》創設《觀潮》欄目,旨在發現和推出中短篇小說佳作。注重發表在思想上有新意、藝術上有突破的作品。觀潮,應該具有雙重含義:一是觀時代發展大潮,二是觀文學發展主潮。而這種“觀”,既是用心觀察生活,也是用故事表達觀點。
當下仿佛是長篇小說一家獨大的時代,強調中短篇小說就具有特別的意義。如魯迅所說:“在巍峨燦爛的巨大的紀念碑底的文學之旁,短篇小說也依然有著存在的充足的權利。不但巨細高低,相依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藍中,但見全體非常宏麗,炫人眼睛,令觀者心神飛越,而細看一雕闌一畫礎,雖然細小,所得卻更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體,感受遂愈加切實,因此那些終于為人所注重了。”我們期待更多的作家加入“觀潮”的隊伍中來,讓這個小小的欄目成為展現作家藝術才華,體現中短篇小說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