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黃平針對雙雪濤、班宇、鄭執等東北青年作家的崛起,提出“新東北作家群”概念。這是學界首次對東北青年寫作的精神特質和審美特征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理論建構。在此之前,黃平已對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班宇《冬泳》、鄭執《生吞》等小說進行過個案研究。雖未從文學思潮和作家流派的視角進行勘察,但無疑為新概念及其周邊話語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批評基礎。在此之后,黃平不斷介入新東北文藝相關話題,從東北文學延伸到東北影視劇、東北綜藝和東北地方戲劇。或者說,黃平試圖以自己的理論話語重返東北,并對其進行重釋和再造,但這仍不足以改變人們對東北的固有認知和刻板印象。從學界對新東北文學概念的分歧中,可窺見這種認知模式的牢固程度。事實上,學界的論爭主要錨定在概念的有效性上,卻忽略了概念提出者的文化身份,以及由此生成的獨特情感經驗。黃平是從東北地方走出,定居世界都市上海,成為知名學者的東北人。這種生活空間位移、社會身份轉變和階層地位躍升,混雜著地方與中心、計劃與市場、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基于此滋生出來的獨特情感經驗和精神訴求。在此意義上,黃平的新東北文學理論建構的價值就不僅在學術話語生產層面,而且是一代東北青年人背負著沉重的東北歷史,走異鄉行異路,試圖憑一己之力為東北“掮起黑暗的閘門”,放光明進來,讓東北人能“安心度日”“合理做人”。這絕非有意推崇黃平的新東北文學理論,而是這種情感經驗與精神訴求很難被東北之外的人發現、理解和認同。但文學批評的理性特征必然會對此節制、壓抑和隱藏,因此黃平以小說的形式對此進行表述也就不足為奇。這也是我們解讀《馬大帥往事》的一個有效入口。
《馬大帥往事》不是講述電視劇《馬大帥》中的人物馬大帥的前史和往生,也非重述和篡改馬大帥的人生經歷,而是聚焦在一群喜歡模仿《馬大帥》經典橋段的人物身上。表層上看,小說是對當下《馬大帥》在社交媒體中的“二創”和“再生”現象的反映,但實際上是將其歷史化,與東北國企改革歷史對接,而且尋找的不是通約性和共識性,而是極具個性的理解。小說放棄了通過大肆渲染東北下崗工人的苦難史,將悲慘故事等同于歷史真相的敘事模式,把東北國企改革涉及的復雜問題從賺取同情的淚水中重新打撈出來,不斷追問一個核心問題:誰為東北國企改革導致的人生創傷負責?這似乎是不再需要回答的問題,因為主流話語已為此設定了明確的回答邏輯,國企改革是融入世界現代經濟秩序不可回避的前置條件,而改革必然會傷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蛘哒f,改革創傷本身就是改革的一部分,因此改革創傷的責任主體不是某個國體、政體和群體,而是改革本身。不可否認,這種邏輯有其合理性,但也意味著下崗工人的傷痛不但被宏大話語所掩蓋,還會帶來二次傷害。因此《馬大帥往事》的核心敘事意愿是躍出這種改革邏輯,確認改革創傷的責任主體。
這恰恰是新東北文學的廢墟敘事所模糊和遺留的問題。新東北文學有著非常明顯的“以子之名,為父正名”的情結。正名的方式是重拾工人階級的道義和尊嚴,但抗爭和指認的責任主體仍是改革本身。也就是說,新東北文學在重建工人形象,及其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詩意想象中,落入某種道德陷阱。改革創傷的責任主體也因此被消解。這也許不是東北青年作家的主觀意愿,但無疑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作家在理解和表述東北國企改革的偏差。而黃平在闡釋新東北文學的過程中,憑借自身的理性分析能力,敏銳地意識和捕捉到這一問題,并將其移植到《馬大帥往事》中。但在小說中展開這一復雜問題,就不能僅僅依靠歷史認知能力,還需要借助小說審美要素的創新,尤其是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來接納和解釋這一復雜問題。《馬大帥往事》中的老楊就屬于此序列。他的典型性和復雜性在于,他是儀表廠廠長和承包人,是改革的執行者和受益者。這為重新認識國企改革設定了一個新視角,也由此生成一個新的改革故事。
在老楊的講述中,東北國企衰落的重要原因是“WTO,瑞典儀器儀表進來了”,這顯然是從世界經濟秩序角度,解釋東北國企改革的必然性,而新東北文學往往忽略這種世界因素。黃平在提出“新東北作家群”概念時,就反復強調新東北文學不是地方文學,而是以東北為視角和方法來審視世界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困境。老楊對東北國企改革的解釋正契合黃平從東北看世界,從世界反觀東北的理論邏輯。但需要警惕的是,小說如何避免再次落入依靠政治、經濟和道德話語來解釋改革歷史的怪圈。如果老楊講述的仍然是政治史、經濟史和悲情史,那么改革創傷的責任主體還是被懸置起來。
小說很巧妙地解決了這一敘事難題,通過老楊回憶自己做儀表廠廠長主導的工人下崗,以及自己承包工廠獲益的經歷來重返改革現場,牽扯出國有資產流失、權錢交易、工人境遇等問題,其中就暗指誰應為改革創傷負責。所以孫程質問老楊:“下崗之后,減員增效,儀表廠好了嗎?”“他們的家庭怎么辦,他們的妻兒老小怎么辦?老楊啞然,似乎想到了什么,神色一緊,沒有說話”。這表明老楊借助世界經濟發展邏輯,為自身脫責行為的失效。如果小說止步于此,也僅是敘事視角轉換帶來的改革再歷史化,但小說又賦予老楊另外一重身份,即“馬大帥”的扮演者,并讓老楊重新設計馬大帥、范德彪、玉芬等底層人物的翻身故事。這預示著老楊秉持的“世界意識”需要與這些底層小人物的悲苦命運、認知模式和精神訴求對話。更為關鍵的是,老楊講述了一群底層小人物翻身失敗的故事。這暗示出,即便讓下崗工人再次面對這場改革,結局也不會發生本質改變。這是對新東北文學將下崗工人道德化和浪漫化的一種反駁糾正,并確認了這一群體也是改革創傷的責任主體。所以孫程感嘆:“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罪。”這是黃平理解東北國企改革及其文學表述的獨特邏輯,重塑下崗工人形象的前提是對這一群體與改革關系的全面反思,而非沉迷于“共和國長子”的身份和工人階級文化中無法自拔。這說明我們既不能以宏大話語來證實改革創傷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不能以改革創傷來斥責宏大話語的無情,更不能以虛無的詩意想象來遺忘改革創傷,而是要真正找到改革創傷的責任主體。黃平告訴我們,這個責任主體是世界的、東北的、群體的和個人的。
更富有意味的是,小說將東北國企改革再歷史化的同時也將其當代化?,F實生活中,“沈陽馬學會”成員模仿馬大帥、范德彪、小翠、玉芬等人物的現象被嵌套進小說。一方面,電視劇《馬大帥》呈現的90年代社會現象在當下依然存在,只是換了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這些底層小人物經歷的人生百態和市井炎涼也從未消失,繼續在打工人群體身上延續。甚至可以說,圍繞著“沈陽馬學會”形成一個精神共同體。他們知道自己痛苦的來處,也知道這種痛苦的去處;知道自己如何死去的,也知道如何再活一回。無疑,黃平也深諳此道、深知其味。他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一定跟這些人物拉扯了無數回,因為他是地道的東北人。
如果說黃平《馬大帥往事》翻開的是東北國企改革的陳年舊賬,那么班宇《狐及其友》翻開的就是東北的故人往事。班宇從小說集《緩步》開始,逐漸有意識地保持與東北國企改革故事的距離。因為他不想一直被貼上新東北文學的標簽?;蛘哒f,他有意嘗試講述一些看似東北,但又不是東北的故事。這與黃平提出的以東北為方法和視角的觀點有著內在一致性。這就需要把小說從對工人、工廠、車間和下崗敘述中解放出來,呈現東北社會的另一副面孔。《狐及其友》就是一次成功試驗。小說故事并不復雜。韓家勇、小可和“我”是少年朋友,經常在沈陽勞動公園滑旱冰。韓家勇因替母親給父親送毒被抓,后被人捅死。小可輟學后,在市場賣服裝?!拔摇迸c網友結婚生子,過著平淡的生活。小說無意講述一個關于少年暴力和青春傷痛的故事,而是執著于追問是否友人們還記得這些故人往事。所以“我”不斷追問小可關于韓家勇的死、金龍歌舞廳的失火、小可與小龍的關系。實際上,“我”并非想解開這些事件的謎團,而是想從小可和“我”的記憶相互拼貼與印證中,復活被遺忘的故人往事。
因為死亡并不意味著人及其事的消逝,而遺忘卻能使其徹底走向終結。那么如何抵制這種遺忘?也許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提起被掩埋起來的歷史線索,不斷喚醒歷史記憶,不斷撩撥扎進內心的那根刺,才能留住那些故人往事。
那么喚醒這些記憶的意義是什么?我想小說重要的敘述意圖是想借此消解現實生活的孤獨和虛無。小說中“我”和小可都已結婚生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背后隱藏著一種難以察覺卻四處蔓延的幽暗、陰冷和堅硬。一切看似平淡如水,實則深處有著無法融化的堅冰始終在盤旋、打轉,慢慢把生活往漩渦里拽,沉入水底,打碎后,漂浮上來一些生活的橫截面?!拔摇睂n家勇被捅死和金龍歌舞廳起火,及其牽扯到的人和事的反復回憶與不斷修正,主要目的是想把這些散落的橫截面和破碎的人生重新拼貼起來,再現曾經的狂野、喧囂、痛楚和溫情。這與現實生活的死寂、孤獨和生冷,互相映照又各自拆解,但“我”的回憶總是遭到小可的抵制。我想從小可的回憶中確認捅死韓家勇的兇手,誰給金龍歌舞廳放的火,大龍為何消失,小龍何以衰敗,楚楚的父親是誰,但小可卻抗拒回憶,即便提供一些零散信息,也使我的回憶和諸多事件變得飄忽不定。這意味著“我”的回憶雖能讓昨日再現,卻不能讓往事復活。我急切地想在現實生活和故人往事之間建立一種有機聯系,借此沖淡內心的孤寂和荒涼,因為勞動公園的旱冰場、游泳池、湖水、游樂場見證了少年們的紛亂及其痛感。而正是這種痛感讓“我”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鮮活,但現實生活總是消弭這種痛感,讓“我”尋找不到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笆裁炊歼€在,公園在,冰場在,墻和歌聲在,動物和湖水也在,沒有誰是不在的”,但其中的人“走著走著,連同影子一齊消失了”。這些人曾與勞動公園的這些物發生過諸多熱鬧和喧囂的故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別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并想要得到認同。但事實上,這些喧囂和熱鬧中隱藏著巨大的孤獨與虛無。這些看似堅固的故人往事如此脆弱、不堪一擊。韓家勇、小可和“我”仿佛被關在籠子中的狐貍,或蓄勢待發或小心警惕或悠然自得,但烏云早已密布,大雨即將來臨。這是誰也無法逃脫的孤獨的宿命?!拔摇毕霋昝摴陋?,卻在回憶中深陷孤獨;想在故人往事中求得慰藉,卻被徹骨的冰冷包圍;想浮出水面透口氣,卻被一雙無形的手拼命往下拽。
陳年舊賬和故人往事終將“萬徑人蹤滅”,但這正是小說的敘事起點。當黃平和班宇把所經歷過、感受過及理解過的人和事,嵌入不斷流動和變化的現實生活,小說就有可能把詩意變成現實,在灰暗的生活中照進一絲光亮。我想這是他們寫小說的樸素意愿和根本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