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這也是我們的文明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那古人上學累嗎?咱們就來考察一下。
漢朝時的中央官學是太學,其教學制度并不是很嚴格。沒有規定畢業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課和學習都比較隨意。但太學非常注重考試,用考試的方法督促學生自主學習。這一點跟今天西方的大學比較像,學校不重視日常考勤,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考試上見分曉。漢朝太學的考試是一年一次,也叫“歲試”。歲試的考試方式叫“設科射策”。考試前,考官將寫有考題的竹簡根據難易程度分為兩科,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一科,然后進行抽簽選題。抽簽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試題竹簡,射中哪個就答哪個,有點像今天公園里的套圈游戲。經過歲試,成績好的可以授官,成績不好的勒令退學,成績一般的就繼續留在太學讀書。這么看來,漢朝人讀書完全靠自覺,具體累不累要看個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學的模式大體上與漢朝類似,但考試的頻率大幅度提高。唐朝的考試有旬考、月考、季考、歲考等諸多名目。今天的中學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擬考等,真可謂“古風猶存”。另外,唐朝有嚴格的勸退制度,連續三年考試不合格、在校九年未畢業、曠課太多等情況都會被勒令退學。考試多,規矩多,所以唐朝學生真心比較累。也許是太累的緣故,唐朝設立了固定的假期。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類似今天的周末。“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十五天:田假在農歷五月,讓你回家幫助干農活;授衣假在農歷九月,讓你回家準備冬季衣物。田假和授衣假類似今天的寒暑假。
隋唐時建立了科舉制,極大加重了古代學生的學業負擔。為了考科舉,學生們都是日夜苦讀。所以,唐朝之后的學生上學只能更累。
官學如此,私學也不可能輕松。私學的師資和平臺都比不上官學,所以學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私學沒有統一的教學制度標準,各類私塾、書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時間,一般天亮即入學,下午放學。盡管放學比今天早,但放學后的作業很多。古代科舉考試需要熟背經典文獻,所以大家放學后得繼續背書。必背的儒家經典“十三經”,原文和注釋加起來有六十多萬字,這可不是今天背幾首古詩和幾篇文言文能比的。明代文人謝肇淛有“夜讀書不可過子時”的名言,子時是現在的晚上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說明那個時候讀書到凌晨是普遍現象,所以才會有這種勸告。
要說古代上學最累的,還得是清朝的皇子群體。清代史學家趙翼曾大發感嘆:“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清朝皇子六歲即入學,十五歲封爵后方可畢業。每天天不亮就要進宮,比上朝的大臣還要早,因為要比老師早到一個小時溫習前一天的內容。每天的課程也非常繁重。早上五點就要開始上第一節課,類似今天的外語課,學習滿語和蒙古語,有時還要選修一些藏語和維吾爾語。第二節課是漢文課,類似今天的語文和歷史,不但要學儒家經典著作,還要學《史記》《漢書》等官修史書、本朝先輩的創業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訓。這節課時間最長,要從早上七點多到下午三點左右。最后是體育課,要學騎馬和射箭,下午五點才能放學。每天上學期間除了吃飯時間只能休息兩次,每次十五分鐘。更為恐怖的是,他們沒有周末,沒有寒暑假,一年當中只有五天能夠休息——春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學而已。這種嚴苛的教學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養都很高,遠高于明朝皇帝。所以,別以為生在皇家就能一輩子吃喝玩樂,在清朝當皇子可沒那么容易!
(秋水長天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