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食物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食物觀,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意蘊。踐行大食物觀進程中面臨自然生態資源日益緊缺、生態農業建設不足、公眾生態文明素養亟待提升等現實困境。為此,應從完善并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確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政績考核的標準、發展鄉村生態農業3個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豐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建設美麗中國歷史進程和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農業;大食物觀;生態文明;城鄉發展;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志碼:A
一、大食物觀的生態文明意蘊
(一)大食物觀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大食物觀是“兩山理論”等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和延續,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邏輯是一致的。大食物觀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可持續地發展農業、保護生態環境,均衡發展現代化農業,要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保持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平衡人類的需求與自然的承載能力[1]。在最初的漁獵時代,老百姓就有樸素的生態觀念,什么時候該狩獵,什么時候該保護,不能捕獵幼獸,不能竭澤而漁。其實,這就是一種與生態觀緊密相連的食物觀。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忽略了這一點,向自然過度索取,這是一種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獲取食物的方式。大食物觀將我國各項自然生態資源視為綜合發展、共生共榮的生命體,向這些自然生態資源科學合理地挖掘和開發食物資源,但不能沒有限度地索取,顯然大食物觀對生態更友好。
(二)大食物觀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保持理性且合理的方式向自然索取各項資源,大自然往往以慷慨溫柔的方式予以回饋,一旦人類殘暴無序地掠奪自然資源,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將會更加嚴重。這句話講出了人與自然相處之道的真諦,在飲食中也要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我國千百年飲食文化蘊藏的智慧,恰好契合了如今大食物觀的理念。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聯組會時,發表了關于樹立大食物觀的重要講話。大食物觀體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內在要求,食物綠色生產是生態可持續的迫切需要[2]。大食物觀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生態優先。山水林田湖草是共生共榮、相互連接的共同生命體,人類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均來自于此,都是自然生態資源的饋贈,它們是空氣、山水、土壤資源質量的重要體現。人類對自然生態資源的開發,并非無序粗暴的索取,是在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生態資源。
二、大食物觀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所在
(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思自然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理論,其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和完善,最終實現了中國化的轉變[7]。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中國人民不斷深化了解和認識生態建設的底層邏輯和發展規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不俗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成果,提出大食物觀,它是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化和延續,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進程創新的體現,極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深度與廣度。一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語境不謀而合;另一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傳承和創新。
(二)推進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宣傳綠色文明,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大食物觀進一步闡明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實現了利用資源和保護自然生態的有機統一,在大食物觀理念的指導下,現代農業科技被廣泛地應用于食物資源開發,大大緩解了耕地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壓力,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有力步伐。大食物觀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生福祉和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在自然資源日漸枯竭、環境污染愈加嚴重、生態系統加速退化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大食物觀理念和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實踐經驗和成果推動了美麗中國目標的加速實現[8]。
(三)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
食物安全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大食物觀是中國向世界呈遞應對糧食危機的中國方案,以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壓力挑戰,充分表達了同世界各族人民生息與共的善意[9]。中國作為全球范圍內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高舉生態文明建設的旗幟。面對食品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世界謀大同”的宏偉理想,彰顯了中國人民的獨特智慧,在大食物觀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和渠道積極參與全球自然生態和資源保護治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行動對全球環境治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也將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
三、大食物觀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境況
(一)自然生態資源日益緊缺
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追求對自然生態資源質量和規模提出更高要求[3]。人類的食物主要來自農業生產,農業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態基礎上的,只有生態健康,產出的食物才足量且安全。然而,多數情況下農業被定義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產業,使其承受人口不斷增加對食物數量需求的壓力,而忽略了它本身來自自然的事實,久而久之,自然生態就會受到破壞,這是當今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農業及食物生產體系面臨的共同問題。一直以來,自然生態資源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持續遞減,人類的生產活動對地球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未停止,而地球的負荷能力并非無限,由此引發資源需求擴大和自然生態資源總量有限的沖突和矛盾。過去,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較為粗放,一度更重視經濟發展速度,對自然生態資源造成一些影響,表現在對水、土地等資源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逼近閾值。當前,我國農業不管是走向大農業,還是踐行大食物觀,都面臨著一些來自生態系統尺度上的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耕地占有和污染使耕地數量和質量面臨威脅,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端牢飯碗的安全線,大食物觀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生態農業建設任重道遠
大農業和大食物觀也是一種大生態觀,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實現。在我國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業從單一種植業向大農業轉變、食物從單一的糧食安全向多元的食物安全轉型是大勢所趨。在理解大食物觀就是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也是大生態觀的基礎上,發展大農業、踐行大食物觀順理成章。在大食物觀的視域下以及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之下,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將包含生態農業的興旺。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有利于擺脫生態系統尺度上的資源與環境對發展大農業、踐行大食物觀的雙重約束。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充分說明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基于此,在保證生態農業發展建設基礎上,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現階段我國需要重點關注和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公眾生態意識亟待提升
一直以來,我國社會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參與程度不足,部分群體將目光放在經濟發展上,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糧食生產以及自然生態資源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全面,更關注如何收獲更多的糧食,而不是收獲更多高質量的糧食。沒有高質量的生態意識,就沒有高質量的經濟發展,自然也就沒有高質量的糧食,大食物觀就無從談起,公眾參與生態文明推廣的程度有待提高。我國部分農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較為片面和淺顯,對個體行為和生態文明建設間的關聯性缺乏理性客觀認識。有些農民甚至認為生態環境建設會對農業收益和經濟利益造成影響,因此對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不夠支持。由此來看,公眾生態意識的提升和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四、大食物觀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進路
(一)完善并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我們要堅持系統謀劃,積極組織推進,加強資源要素有效配置,為加快踐行大食物觀提供有力保障。制度與法治是落實大食物觀的重要政策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大食物觀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做到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以及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依法劃定基本農田以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和質量,保障大食物觀更好落實,為全面建設生態文明提供制度層面和法律層面的保障。制度和法治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而言至關重要,但其中的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即便再合理完善的制度,一旦無法落實,將成為無源之水。正因如此,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嚴格執法,查處全國各地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案件。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出現的阻力,黨和國家用實際行動表明,無論是誰,絕不能凌駕于制度和法治之上[4]。
(二)確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政績考核的標準
某些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化肥過量使用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之所以愈發嚴重,主要是由于部分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出現了偏差,只追求金山銀山而忘記了綠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只追求糧食產量而忘記了糧食質量在大食物觀背景下的重要性,導致推進大食物觀和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思想認識不深刻、客觀實踐不主動和整改措施不得力。必須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不唯經濟增長論英雄。要明確指標……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嚴格責任追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力的,要及時誡勉談話;對不顧資源和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領導責任;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要依紀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監管責任。”[6]
(三)發展鄉村生態農業
踐行大食物觀,一方面要發展大農業,從以糧食作物為主的格局向多元化食物生產格局轉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對鄉村生態農業建設的探索,促進從常規的化學農業向生態友好型農業轉型。以稻田養魚為例,這就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利用水稻田里面沒有被占用的生態空間來養魚,魚可以吃掉田里和稻株上的害蟲,農藥使用相應減少,產生的糞便可以回田,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化肥的使用。有效地把原來常規的工業化、化學化,以單一作物為主的小農業變成農牧結合生態友好型的大農業,農田生態系統也從向市場提供單一的稻米到提供稻米和稻花魚等多種食物轉變。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社會公民的共同努力,唯有每個公民切實樹立生態理念,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場景,才能落實大食物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彬彬,母丹丹. 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歷史必然、現實必要、基本要義和實踐進路[J]. 農村經濟,2024(8):1-8.
[2]蘇玉波,王樊. 大食物觀的生成邏輯、內涵意蘊與實踐進路[J]. 學習與實踐,2023(7):44-53.
[3]樂先蓮.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現實之困與教育之為[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6-67.
[4]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4.
[5]李世峰.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與實踐路徑[J]. 行政管理改革,2021(3):86-9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99.
[7]闞欣. 馬克思自然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啟迪:評《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意蘊及當代價值》[J]. 領導科學,2023(2):161.
[8]陳雨薇.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與當代價值[J]. 環境教育,2023(增刊1):42-46.
[9]韓忠全,孫鑫. 大食物觀價值四重性探賾[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15(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