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國際交流日益頻繁,高校學生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基于對600余名高校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深入分析了新時代高校學生運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現(xiàn)狀,探討了其內(nèi)在需求及面臨的制約因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策略,旨在為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和文化國際傳播提供實踐引領和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英語;中國故事;中華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5) 01-0110-05
基金項目:山西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新時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調(diào)查分析與策略研究”(20231778)。
一、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講話中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爸袊适隆钡膫鞑ビ欣跇淞⒘己脟H形象,當代大學生在“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長期以來,由于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國際社會對我國缺乏客觀和全面的認識[2]。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人民必須自信地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分享中國經(jīng)驗[3]。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庇⒄Z作為世界使用率較高的一門語言,高校學生應積極學習,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關于“高校學子如何以英語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這一主題深受研究者的重視,并取得豐碩成果。如廖健蓉等學者提出,在敘事范式的指導下,英語專業(yè)學生可以通過系統(tǒng)性地學習和實踐,提升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4]。尹麗等學者分析了大學生使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現(xiàn)狀,探討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出發(fā),研究了大學生如何用英語傳播“中國故事”。
與此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英語學習者在文化交流中側重于單向地了解和獲取英美文化知識,并未積極、有效地向外“傳播”或“展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肖龍福等學者稱這種現(xiàn)象為“中國文化失語癥”[5]。因此,探討大學生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限制因素、內(nèi)在需求及可行的解決方式顯得尤為迫切。
因此,本研究收集了來自不同院校大學生的605份問卷,結合訪談與文獻資料,分析新時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現(xiàn)狀及內(nèi)在需求,并提出解決措施。
二、對象與方法
(一)調(diào)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選取在校且愿意參與的高校學生作為調(diào)查對象,并針對不同年級、專業(yè)以及性別的高校學生進行網(wǎng)絡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期間因網(wǎng)絡問題無法提交在線問卷或因其他個人情況終止在線問卷的參與者,不符合本次調(diào)查的選取標準。
(二)調(diào)查方法
采用半結構式問卷,通過“問卷星”建立初步的電子問卷,隨機抽取了150份樣本進行問卷填寫,并運用SPSS 25. 0統(tǒng)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據(jù)分析結果對問卷進行二次修訂,以確保調(diào)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修訂后,再次發(fā)放問卷,以在線問卷的形式調(diào)查分析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內(nèi)在需求及促進能力提升的措施。本次問卷調(diào)查共收集到610份問卷,經(jīng)過嚴格篩選,剔除了5份無效問卷,確定了605份有效問卷用于后續(xù)分析。然后,圍繞高校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面臨的制約因素設置訪談提綱,并聯(lián)系問卷中留下聯(lián)系方式且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學生進行面對面訪談。訪談結束后,依據(jù)問卷內(nèi)容的各項指標對訪談結果進行拆分與歸類,以輔助問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解決調(diào)查問卷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全面等問題。
(三)調(diào)查內(nèi)容
第一部分為問卷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受訪者的基本信息,涵蓋了性別、年級、所學專業(yè)、英語水平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受訪者對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態(tài)度;第三部分是受訪者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第四部分是受訪者認為制約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為面對面訪談。通過訪談了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所面臨的困難,引導他們從自身視角思考應對措施,探究制約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因素及解決措施。
(四)統(tǒng)計學處理
首先,對問卷信度和效度進行檢測。為確保問卷結果的可靠性,采用SPSS25. 0軟件對調(diào)查問卷進行了信效度檢測。經(jīng)過信度分析,發(fā)現(xiàn)問卷涉及的四部分隆巴赫系數(shù)值均超過0. 7,這表明問卷具有顯著的內(nèi)在一致性,各因素間相互影響顯著。隨后,通過SPSS25. 0對KMO和巴特利特進行檢驗,結果顯示KMO值均高于閾值0. 5,這證實了個案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同時,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Sig.值均為0. 000,顯著小于0. 05,表明問卷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此外,各維度中變量的公因子方差提取值均超過0. 5,數(shù)據(jù)表明因子分析效果較好。而變量解釋的總方差即貢獻率均超過70%,進一步證明了該問卷具備良好的結構效度。在收集完問卷后,利用問卷星平臺將數(shù)據(jù)導出,并借助SPSS25. 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受訪者情況
本次調(diào)查問卷的受訪者人員結構分析如下:
在性別分布上,男性受訪者占40. 8% (共計247人),女性受訪者占59. 2% (共計358人),男女比例約為0. 69: 1。從年級結構來看,大一至大五年級(大五特指醫(yī)學生)受訪者分別占比52. 40% (317人)、33. 22% (201人)、7. 27% (44人)、6. 45%(39人)、0. 66% (4人)。在專業(yè)分布上,涵蓋了工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教育學、法學、軍事學、文學、農(nóng)學、哲學、理學、醫(yī)學、藝術學學科。
受訪者在選擇英語講述水平時,選擇“可以簡單說出一句英語”的占36. 69%,“可以任意主題說出一段英文,但有較多語病”的占35. 54%,“可以任意主題說出一段英文,但有較少語病”的占15. 7%,“不能完整說出一句英文”的占6. 45%,“可以任指定主題說出一段英文,有較少語病”的占5. 62%。
在了解受訪者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了解程度時, 46. 12%的人選擇“自己可以講述部分內(nèi)容,但并不流利”, 22. 64%的人選擇“自己可以流利講述部分內(nèi)容,并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16. 86%的人選擇“自己可以流利講述部分內(nèi)容,但沒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14. 38%的人選擇“自己難以講述”。
由此可推斷出大部分受訪者的英語水平存在不足,但對中國歷史與文化有一定了解。
(二)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態(tài)度
為了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態(tài)度,在問卷中設置了子問題“我對中國故事感興趣”,針對該問題,選擇“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訪者分別占41. 32%、47. 27%、8. 60%、0. 83%、1. 98%。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同學對中國故事感興趣。
那么,高校學生是否愿意參與到用英語傳播“中國故事”的隊伍里呢?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傳播中國故事”“我愿意用用英語傳播中國故事”“我愿意參加英語活動來傳播中國故事”三個問題中,選擇“非常同意以及同意”的受訪者分別為“91. 07%、70. 25%、67. 11%”。綜上所述,大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傳播中國故事。
此外,根據(jù)研究需要,將“態(tài)度”與“能力”問題的選項中“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賦分值為“5、4、3、2、1”,對受訪者選擇的分數(shù)進行分析,并計算受訪者態(tài)度與能力兩個方面的得分,以此來分析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制約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在態(tài)度層面,男生得分均值為15. 75709;女生得分均值為16. 80168;經(jīng)獨立樣本檢驗發(fā)現(xiàn)二者顯著性差異<0. 05,因此統(tǒng)計結果顯著,男女生得分存在差異,女生態(tài)度上得分相對較高。
(三)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為了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問卷中設置了子問題“我有關于‘中國故事’的知識儲備”,選擇“非常同意、同意”的受訪者共占67. 11%,在問題“我能用英語準確表達中國的成語與俗語”和“我能用英語介紹祖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科學技術”中,選擇“不一定”或“不同意”的受訪者分別為63. 31%、62. 81%。這反映了高校英語教育中存在著一種矛盾現(xiàn)象,即早已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也在外語教學中加大了文化教學的比重,但卻有其片面性,僅僅加強了對英語文化的內(nèi)容介紹,而忽略了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中華文化的教學[6]。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文化教學,但部分學生仍無法將英語作為媒介來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導致英語的教學與應用存在著割裂關系。
在問題“我了解英語的深層文化,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等”中,選擇“不一定”的受訪者占比為36. 86%,選擇“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訪者共占32. 56%。在問題“我能基本避免中式英語表達,運用英語思維方式組織語言表達”中,選擇“不一定”的受訪者占比為40. 33%,選擇“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訪者共占比26. 45%。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自己是否了解英語的深層文化并運用英語思維方式組織語言表達呈現(xiàn)出不自信的狀態(tài)。
同時,也對受訪者與外籍人士交流能力的一般情況做了調(diào)查。當問及“我與外籍人士交流時能基本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等”時,受訪者選擇“不一定”的比例為39. 34%,選擇“非常同意、同意”的受訪者共占39. 17%,選擇“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訪者為33. 72%。由此可以看出,當涉及到與外籍人士進行初步交流時,受訪者對于其能基本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的自信度呈均衡分布。在調(diào)查受訪者能夠“與外籍人士就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等主題進行討論”時,選擇了“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訪者共占74. 05%。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自身與外籍人士交流的能力感到懷疑或表示僅能與他們進行簡單的基本交流,當涉及到深層次話題時,難以應對。
此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能力層面,男生的得分均值為22. 7166;女生的得分均值為20. 7179;經(jīng)獨立樣本檢驗發(fā)現(xiàn)二者顯著性差異<0. 05,因此統(tǒng)計結果顯著,男女生得分存在差異,男生能力上得分相對較高。
(四)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制約因素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結合小范圍(150余份)問卷調(diào)查,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制約因素分為:詞匯量不足、口語能力不足、對中國故事了解較少、沒有機會展示、臨場表達能力較差、受現(xiàn)有教學模式影響、英語教師缺乏中華文化知識儲備、英語教材涉及中華文化的知識較少、教師傳授中華文化相關的表達匱乏、缺少積累與中國故事相關的詞匯及表達的意識、缺少與外國人溝通的機會。
在問題“口語能力不足影響你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中選擇“非常同意、同意”的受訪者占比73%,這說明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詞匯量或口語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他們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芭R場表達能力較差”也是影響受訪者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68%的受訪者對此表示“非常同意、同意”。此外,當談及“英語教學、英語教材、英語教師對傳播中華文化有影響”時,僅有30%-40%的受訪者選擇了“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由此可知,受訪者對英語課堂上中華文化的普及教育滿意度不高。
(五)現(xiàn)場訪談
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結果,圍繞新時代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態(tài)度、能力以及存在的制約因素設置訪談提綱,并從填寫問卷中“能力層面”得分為“7-14、15-27、28-35”的受訪者中隨機選取5位進行訪談,了解不同能力的受訪者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制約因素,以對問卷調(diào)查結果進行補充。從訪談中發(fā)現(xiàn),受訪者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態(tài)度與能力方面存在割裂現(xiàn)象。受訪者普遍表示,他們在求學過程中,更關注如何提高英語成績,而忽視了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實際應用。訪談還揭示了其他幾個關鍵因素:高校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動力不足、缺乏講述機會以及英語環(huán)境的缺失,這些因素共同阻礙了他們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能力的發(fā)展。同時,訪談還發(fā)現(xiàn)男女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態(tài)度與能力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女生學習態(tài)度較為認真,但不夠自信,實踐機會較少。因此,能力無法顯著提升;男生心理素質較好,也更愿意抓住展示自己的機會。長此以往,男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通過實踐得到了持續(xù)提升。
此外,為了進一步完善調(diào)查結果,針對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制約因素也設計了訪談提綱,并在訪談中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無法運用準確或地道的英語來表達“中國故事”;第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存在不足,特別是在聽、說、讀、寫等技能上有所欠缺;第三,主動用英語輸出“中國故事”的意識與動力不足;第四,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時自信心不足;第五,學生不注重提高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第六,缺乏使用英語交流的環(huán)境;第七,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難以將“中國故事”中的深層文化傳遞出去;第八,難以熟練地用英語銜接中西文化,架起溝通的橋梁;第九,傳播“中國故事”的廣度與深度不足。
四、策略探討
為應對新時代高校學生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zhàn)與限制因素,需從學生個體的視角出發(fā),綜合多方力量,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策略與措施。這些舉措旨在為高校學生奠定堅實基礎并激發(fā)其內(nèi)在動力,從而培養(yǎng)其運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
(一)加深對“中國故事”的了解,將“中國故事”的內(nèi)涵內(nèi)化于心
在問卷調(diào)查與訪談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高校學生對“中國故事”感興趣,且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提及是否了解“中國故事”的內(nèi)涵時,部分受訪者卻表示不夠清楚。因此,高校學生應加強對“中國故事”精神內(nèi)核的了解,主動吸收、內(nèi)化“中國故事”,深挖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比如,多了解中國歷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通過觀看央視外語頻道關于中華文化的節(jié)目、閱讀史書等方式積累相關的表達方式與表達技巧。同時,也要了解西方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通過西方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中國故事”潛移默化地傳播出去。
(二)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助力傳播“中國故事”
如果說闡釋好中國故事是傳播“中國故事”的基礎,那么使用英語去表達則是傳播“中國故事”的形式。形式與內(nèi)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前,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高校學生講好“中國故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具體來說,詞匯量不足、缺乏地道的英語表達、專有詞匯的匱乏以及口語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約了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從長期來看,要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主動積累相關詞匯與表達,并勇于開口講述“中國故事”。同時,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多結合歷史和時事,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高校應將英語聽力及口語納入學期末考核評價體系,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三)增強傳播“中國故事”的意識,強化對外輸出動力
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高校學生對“中國故事”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也愿意用英語積極去傳播和弘揚“中國故事”。然而,在訪談中,當被問及是否會將這種意愿轉化為實際行動時,受訪者普遍表現(xiàn)出猶豫,甚至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本研究將這種現(xiàn)象歸因于高校學生用英語傳播“中國故事”的動力不足,包括文化自豪感不足、文化傳播氛圍不濃厚以及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因此,高校應采取措施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表現(xiàn)形式及其當代價值,從而使他們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7]。
(四)拓展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機會,推動文化多樣傳播
調(diào)查問卷結果顯示,“缺乏與外國人溝通的機會”和“臨場表達能力不足”是限制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主要因素。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一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高校學生能使用社交App或者網(wǎng)站,與國外友人結交,有意識地傳播“中國故事”與中華文化;通過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制作內(nèi)容來宣傳“中國故事”;借助AI輔助工具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增強交流自信;積極參與外語類文化傳播競賽,結交同道好友,以賽促學,共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應加強中外學生的交流合作,創(chuàng)設更多的實踐機會,助力文化傳播。國內(nèi)的外語教育機構也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舉辦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比賽,積極擴大社會影響力并提高競賽含金量,以吸引更多高校學生參加,推動文化多樣傳播。
五、結 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是文化傳播形式的一次創(chuàng)新嘗試,對于加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應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英語素養(yǎng),充分利用各種實踐平臺,將用英語傳播“中國故事”的行動落到實處,從而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播,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遠更響!
參考文獻:
[1] 高天鼎等.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EB/ OL]. http:/ / qstheory. cn/ zhuanqu/2021 -06/02/ c_1127522386. htm,2024-12-15
[2] 孫雪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重要論述的三重邏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6): 52-62.
[3] 張程喆.培養(yǎng)“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是高校新聞教育的重要使命[J].大學(研究版),2020(6):92-94.
[4] 廖健蓉,覃浩婷,李佳.文化自信下英語專業(yè)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范式的實踐與研究[J].海外英語,2023(16):196-199.
[5][6]肖龍福,肖笛,李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39-47.
[7] 付瑤,劉鴻.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yǎng)研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2,32(2):86-89.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