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吉林市跨江依山、遺存棋布,歷史厚重、文脈綿長,是國務院第三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省委書記黃強在吉林市調研期間指出:“吉林市作為全省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城市,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好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我們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加快培育壯大文化品牌供給,積極推動文旅高水平融合,以小切口挖掘、大縱深推進,不斷深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努力打造新時代吉林文化保護傳承高地。
一、堅持價值導向,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發掘
牢固樹立“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理念,明確“護其貌、復其顏,展其韻、煥其新,鑄其魂、揚其神”思路,秉持決不“拆真古跡、建假古董”、決不假借發展之名搞大拆大建、決不讓文化遺產“蒙塵生灰”的三個決不原則,抬高標尺、系統動作,守正創新、穿鑿做實,在文保工作中努力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價值的有機統一。順暢統籌、落實、保障三大體制機制。堅持提格統籌,建立市委、市政府主導的全市文化文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提級壓責、提效管理、提格解事,完善重大事項決策、重點項目調度等7項機制,有效打破行政等級壁壘、部門條塊分割。突出責任落實,建立文化保護和文旅項目建設兩張清單,拆分任務、拆實責任、拆細動作,全面壓實主體責任、直接責任、監管責任,將文保工作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啟動全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保護、大利用等文物保護專項工作,共梳理各類文物2181處,已公布文物“四有”檔案全部建立,縣級以上文保單位設立保護標志碑實現100%。筑牢法治保障,開展文物保護“一法一例”貫徹落實情況專題督導,立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老工業基地實際,制定出臺《吉林市歷史建筑管理辦法》、《吉林市工業遺產保護條例》等文件,夯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政策法律支撐。破解場所、資金、人才三大制約因素。下定決心破解辦公占用文物建筑問題,政府率先示范,全面騰退曾為文保單位的辦公用房,修繕盤活吉林機器局舊址、官參局博物館、吉海鐵路總站舊址等展館,做到還利于民、以文惠民。著力破解文化項目融資難題,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成功以市場化手段運營朱雀山公園、北山公園等文化項目;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企業捐建的德勝門、朝陽門、河南街牌樓等文化建筑成為打卡熱點,企業聲譽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多措并舉填補文化領域人才匱乏短板,出臺人才新政3.0版以及京劇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十條措施、校友人才返校回鄉若干舉措等細分領域人才政策,舉辦文旅人才招聘專場,開辟出文化領域人才發展新賽道。構建互融、互促、互進三大發展格局。推動文化保護傳承與經濟發展互融,探索文旅項目“建投運”一體模式,2024年實施文旅項目63項,改造盤活位于景區、休閑區的閑置資產8處,為近2萬人提供了就業創業新機遇,帶動全市經濟就業“雙提升”。推動文化保護傳承與民生改善互促,依托城市更新,在路燈、隔離帶、公交站亭等基礎設施中注入紅色、冰雪等特色元素符號,全面修繕整頓文保單位周邊環境,提升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賦予“同舟共濟、激流勇進”城市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文化保護傳承與生態文明互進,依托江城獨具魅力的山水文化,以“一江三湖”為主軸研謀松花江旅游經濟帶,推進松花湖綜合改革,重塑“四脈神山”,釋放吉林市歷史化山水的生態文化活力,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二、突出品牌效應,推動文化遺產煥發新彩
秉持愛國與愛家鄉一體、知識與文化并重、公益與市場兼顧的工作理念,持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串珠成鏈,以歷史瑰寶為本,著力謀研城市“新亮點”。以遺存遺跡為點、文化風景為線,有機串聯各類文物資源,讓一個個老式建筑、一處處歷史點位相互賦能、相得益彰。充分發揮城區松花江沿岸近現代文物建筑資源富集優勢,相繼推動張連山府邸、原省城自來水廠遺址等文博場館面向社會開放,與原有文物建筑及沿江優美景色串聯后,形成別具特色的松江中路歷史文化生態觀賞連廊。充分發揮深厚紅色血脈優勢,將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市抗聯紀念廣場、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等跨越空間融合串聯,整合打造8條紅色旅游線路,讓抗聯革命文物成為弘揚革命傳統、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聚鏈成群,以特色文化為基,奮力展現城市“真魅力”。高站位規劃設計,高標準統籌整合,打造不同特色文化相互交織的文化陣地集群,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質增效。在北山公園,將王百川居宅舊址改建為市滿族博物館,與魏拯民烈士紀念館、古廟群、四季越野滑雪場等相呼應,共同構成紅色文化、滿族文化、廟會節慶文化、冰雪文化聚集地。在玄天嶺公園,開放市美術館,打造望云拾玖坊古風酒肆文化街區,修繕連接北武當玄帝觀、炮臺山遺址、回民美食街道路及配套設施,讓非遺文化、邊疆文化、道教文化、美食文化得以情景式演繹體現,構建出主題豐富、形態多元的歷史文化展示區。集群成勢,以文博之城為魂,全力擦亮城市“金名片”。堅持推進博物館空間與城市地理、文化、歷史空間有機融合,以博物館之城建設將全市重要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深度連接聯通。明晰“一條江一座城一方文化一部城市發展史”主題定位,新建開放吉林建制博物館、東西團山展館、陶瓷博物館等11個,提檔升級隕石博物館、水師營博物館等67個,進一步科學規劃觀展路線,豐富展陳內容,改進便民細節,探索“博物館+”發展模式,努力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完備、活力十足的博物館創新發展體系,助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三、做好融合文章,推動文旅產業跨越發展
以江城文化底氣、藝術底蘊、生態底色為依托,持續深化“大東山水迎天下”城市文旅主題,著力構建全域全季全時全要素全鏈條的浪漫之城、冰雪之城、文博之城、歡樂之城、紅色之城,為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利用注入不竭動力。堅持以文塑旅。用文化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品位,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松花江文化、京劇文化等文脈符號,加強對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等文脈地標的保護利用,挖掘深層次滿族、朝鮮族等民族旅游文化項目,讓游客在看實景實物中感受濃厚文化氛圍。堅持以旅彰文。用旅游帶動文化傳播、推動文化繁榮,擴展文脈復興、山水寄情、工業追憶、尚食美味、轉角有景、鄉村娛游、賡續紅色七大文旅板塊,豐富景區景點周邊業態,充分講解滿族薩滿、冬捕、狩獵等風俗民俗,生動講好吉林建城、康熙乾隆東巡、吉林水師奮戰雅克薩等史實,大力宣傳楊靖宇舍身殉國、吳大澂勘界守土、巴海抗擊外敵等英雄人物故事,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吉林、感受吉林、愛上吉林。堅持文旅相生。用創意重塑文旅內容、激發文旅活力,以百年吉海鐵路遷建為契機,保留原有部分、建設吉海鐵路遺址公園,成為近現代工業文明的表征體現,并有效連接玄天嶺公園、北山公園、桃源山公園等多個景點,打造為多元文化與多種業態并存的文旅熱點;兼顧貢品文化,復建吉林官參局博物館,籌辦人參宴發布品鑒會,全面展現特有的參政文化、參商文化、參醫文化、參工文化、參俗文化,實現文旅融合與文化遺產保護相互依存、貫通發展。
(作者:中共吉林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滕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