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新時代新征程,應進一步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全局,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與農業基地,更應促進國有企業融入并踐行現代化改革的統籌規劃,通過厘清國有企業改革與現代化建設的邏輯關系、提煉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著力點,明晰以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一、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力量,國有企業肩負著多重使命,始終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健康運行注入發展動力。就經濟建設而言,近年來,我國國有資產規模與效益不斷增長,并著力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有資本權益總額達23萬億元,年均增長3.7%。同時,國有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年均投資增速超20%,成為引領我國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就社會民生而言,國有企業不僅統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保障財政收入的重要力量,而且積極抵御社會風險,承擔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責任。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我國中央企業累計上繳稅費超過20萬億元,脫貧攻堅時期提供6萬余個崗位,幫扶25萬農村流動人口實現就業。可見,國有企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保障與關鍵支撐。基于此,新時代新征程,應進一步以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國有企業創新發展能力與價值創造能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作出新貢獻,這不僅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強化自身責任擔當的內在要求,也是圍繞自身核心資源能力、充分挖掘發展潛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著力點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國有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矯正;二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蓄力,發揮自身作為“排頭兵”和“壓艙石”的關鍵作用。
一方面,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勢必要對過往發展過程中產生以及遺留下來的各類問題進行精準矯正。例如,部分國有企業自身并不具備足夠的盈利能力卻獲得了低息補貼,這不僅促使企業面臨較高的杠桿風險,而且從宏觀層面來看,嚴重擾亂了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秩序,讓本應流向更具發展潛力的企業的資金出現了錯配情況。再如,股市建立之初,其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助力國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發展活力。然而部分國有企業僅利用政策便利獲取資金,使得上市這一原本旨在激勵企業提升經營水平、增強競爭力的舉措淪為“福利”手段。與此同時,部分股票也因此成為一些持有者投機交易的工具,進而導致股市換手率居高不下,股價頻繁出現大漲大跌的不穩定現象,嚴重破壞了股票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改革應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就產業引領而言,國有企業應立足于關鍵行業,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樣板,引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邁向現代化生產模式,增強我國產業整體競爭力;就科技創新而言,國有企業應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聚焦戰略性新興技術,積極組建科研團隊攻關核心難題,以自主創新成果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技驅動進程,并積極開展技術轉移轉化,帶動更多企業參與創新;就保障民生福祉而言,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領域,國有企業應著力提升其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總而言之,國有企業應在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和提升投資等方面發力,提升對經濟發展的牽引力,同時強化科技創新,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升級,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
三、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第一,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完善主責主業管理,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首先,國有企業要增強核心功能,堅持效率為導向,實現國資的“杠桿效應”和“乘數效應”;其次,要做優做強核心競爭力,發揮自身優勢和長處,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資產重組實現國資的有效退出;再次,要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實行考核評估,強化權責對等,構建一企一策的針對性激勵制度;最后,要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在自然壟斷環節提升企業獨立運營能力,在競爭性環節加快市場化改革。
第二,配合政府轉移資產,發揮民生保障作用。國有企業是社會利益的組織者和實現者,以實現社會使命為目標。為實現社保基金可持續發展,需要國有企業配合政府將企業紅利和股份適度轉移到國家養老基金、居民醫療保險和福利支出,階段化實現國有資本轉持。國有企業應嚴格落實關于劃轉國有股權現金收益充實社保基金的政策辦法,一方面發揮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托管作用,合理投資運營國有資產,形成長期投資導向;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報告制度及監督管理體系,使得國有股權運作公正公開,帶動社保基金的資本運營,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科技創新是國有企業的三大戰略使命之一。過去國有企業在大型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推進了大量科學工程,形成了諸多科研成果。但對于資金需求大、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的底層技術,國有企業的投資支持還存在問題。基于此,國有企業首先要在創新投入方向加以統籌規劃,聚焦創新領域中的根技術研發工作,攻關重點難點問題;其次,國有企業作為重要的資源整合者,需要推動數據、算力等資源開放流動,催生根技術上多元化技術簇延伸;最后,國有企業要建立中長周期考核和差異化支持制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第四,兩端發力傳統新興產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不僅關乎我國產業體系建設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而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高度融合。“新質生產力”提出以后,大量國有企業將重心投入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對傳統產業的發展力度相對不足。因此,國有企業要堅持“兩端”發力,一方面深度布局,集聚優勢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數字技術融合,推動產業鏈向高端邁進;另一方面,要發揮引領作用,匯聚更多研發資源,利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作者:趙放,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