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廉 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教研室主任,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小說《魂器》《你的目光》《野未來》《內臉》《非法入住》《聽鹽生長的聲音》《倒立生活》等,文論隨筆集《小說家的聲音》《無法游牧的悲傷》等。另有意大利文版小說《行星與記憶》《第二人》以及韓文版小說集《書魚》在海外出版。獲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花城文學獎、茅盾文學新人獎、華語科幻文學大賽金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賈姆皮特里國際文學獎等數十個文學獎項。
1
陶淵明剛剛過世的時候,他的好友、也是當時人們推崇的文學大家顏延之懷著對故友的深切懷念,提筆寫下了《陶征士誄并序》。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書寫和感懷陶淵明的第一篇文字。它不僅是對陶淵明生平的追憶,更是對其精神的頌揚。
顏延之主要推崇陶淵明的人生簡樸而深沉,博學卻不雜亂,順應世俗卻保持自己的不同。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還知道了很多關于陶淵明的第一手資料。比如說,陶淵明生病后,不嘗試藥物,也不祈求神靈,只是靜靜地告別了這個世界,心中是和諧的。
“一個孤獨的正直者是危險的,性格上過于有棱角一定會在社會上受到壓力。”顏延之悲嘆道:“你是如此真摯,當你感到憂愁,你一定會說出你的心里話。盡管你知道違背眾人會招致責備,逆風行走會跌倒,但你更清楚,那種虛榮的聲望終將消失。如今,再也聽不到你那些睿智的言辭了,還有誰來提醒我的不足呢?可悲可嘆!”
在那個夜晚,顏延之筆下流淌著對陶淵明的深深懷念與無盡的感佩之情。他希望通過這篇誄文,讓更多的人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和精神。
這篇文章驚起千層浪,引發了許多文化人的共鳴與反響,讓陶淵明沒有隨著生命的終結而從歷史上消失,讓世人知曉了他的存在。
幾十年過去了,晉朝滅亡了,混亂的南北朝開始了。南朝又先后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著名文學家沈約在《宋書》中為陶淵明立傳。沈約的傳記不僅記錄了陶淵明的生平,更突出了他的隱逸精神,使陶淵明進一步在文人雅士中流傳。
但是,顏延之和沈約對陶淵明的文學評價都簡短,對他的贊頌重點都在于高潔的人格,而非作品。可以說,在陶淵明在世時,以及去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文名并不顯赫,作品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
有兩部重要的書,率先奠定了陶淵明的文學地位。
第一本是《詩品》。這是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鐘嶸的著作,大約成書于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這部作品是現存最早的詩論專著,它對從漢代至南朝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詩人進行了品評,將他們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并對各家逐一進行了品評,論其創作得失及承傳關系。《詩品》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代的詩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視為歷代詩話之祖。鐘嶸贊賞陶淵明的詩歌風格“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認為陶淵明的詩歌語言簡潔而不失深意,風格古樸而情感真摯。盡管鐘嶸對陶淵明的文學作品評價很高,但還是把他置于中品而非上品。這是因為在當時陶淵明的文學地位尚未被廣泛認可,鐘嶸的評價已經算是具有前瞻性和獨到見解的。鐘嶸為陶淵明其實已經在打抱不平了:“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因此,鐘嶸對陶淵明的評價和定位,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第二本是《昭明文選》。這是由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一部詩文總集,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它收錄了周代至南朝梁代共八百多年間,一百三十多位作者的七百五十多篇詩文作品,基本涵蓋了唐代以前的文章精華,對后世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文獻價值,因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譽為“文史哲分家”之先河。
在這本文選中,蕭統對陶淵明的文學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在《昭明文選》中選錄了陶淵明的多篇詩文,包括《歸去來兮辭》以及《飲酒》《雜詩》等。《昭明文選》對陶淵明作品的收錄,是第一次鞏固了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通過這部文選,陶淵明的文學作品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影響了包括唐代詩人在內的許多后世文人。
值得一提的是,《昭明文選》把顏延之為陶淵明所作的《陶征士誄》也收錄進去了,進一步傳播和塑造了陶淵明的文學形象。
大隋帝國統一了混亂的南北朝,但隋很快又被唐取代。隨著大唐帝國帶來的繁華盛世,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古典詩歌,來到了一個眾星璀璨的大時代。這些大詩人們讀到陶淵明之后,都欣喜異常,因此,陶淵明的名字多次在唐詩中出現。在大詩人們的欣賞中,陶淵明一躍成為重要的詩人。
在這里,簡單說說幾位大詩人跟陶淵明的故事。
孟浩然對陶淵明的崇拜毫無保留的,他的詩歌中有數十首都提及陶淵明會使用了陶淵明相關的意象。他在詩中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敬仰之情:“賞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這生動表達了孟浩然對陶淵明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贊美。
李白對陶淵明的評價和接受態度是復雜而多變的。在早期,李白積極入世,追求功名,他對陶淵明隱逸的生活方式并不茍同。李白曾寫道:“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這表明他并不認同陶淵明的隱逸生活。然而,隨著個人經歷的豐富和官場挫折的累積,李白對陶淵明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后期,李白把陶淵明當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并在詩中多次提及陶淵明,如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李白的詩歌創作受到了陶淵明的影響,尤其在追求精神自由方面。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一脈相承。李白在《九日登山》中提到陶淵明,表達了對陶淵明不隨世俗、不為名利的精神的贊賞:“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杜甫對陶淵明的接受也經歷了跟李白有點相似的過程。杜甫的詩歌創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現實主義精神和對社會責任的表達,因此,杜甫的早期詩歌創作更多地體現了儒家的入世精神,關注社會現實和政治問題,對于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持有保留態度。在《遣興五首》中,杜甫寫道:“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這反映了杜甫認為陶淵明雖然追求高潔,但可能并未完全實現儒家的社會責任和理想。隨著個人經歷的豐富和仕途的挫折,杜甫開始對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同。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后,杜甫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開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陶淵明那種超然物外、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晚年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間,他的詩風開始出現轉變,創作了一些描繪田園生活、表達閑適情懷的詩歌。在《飲中八仙歌》中,杜甫提到陶淵明,表現出對其隱逸精神和對酒的嗜好的欣賞。在《遣興》中,杜甫寫道:“陶潛詩喜說田園,阮籍嘯詠驚一世。”這不僅是對陶淵明田園詩的贊美,更是對陶淵明田園詩作的肯定。在《可惜》一詩中,杜甫感嘆道:“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杜甫開始對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有所向往。雖然杜甫的生活并沒有像陶淵明那樣完全隱逸,但他晚年在陶淵明的詩歌中終于尋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慰藉。
王維的詩風與陶淵明有著相似之處。王維在詩中多次表現出對陶淵明的贊賞,尤其是對其隱逸生活和自然描寫的欽佩。王維在詩歌《偶然作》中寫道:“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里邊以陶淵明為主人公,運用了很多陶淵明生平的故事。不過,我們在此前說過,王維對陶淵明去乞討一事感到羞恥。
如果這些大詩人在一起爭論,到底誰才更是陶淵明的“死忠粉”,那么,就唐代來說,白居易應該排第一。
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中深受陶淵明的影響,他力求詩歌語言的自然樸素,與陶淵明的詩歌風格相契合。這種對自然美的追求,使得白居易的詩歌在表達上更為清新脫俗,易于引起讀者的共鳴。白居易在詩中多次表達對陶淵明文思高玄的贊美。他認為陶淵明的詩歌不僅語言質樸自然,而且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和思考。
他對陶淵明詩歌中的田園生活、隱逸思想等有著深刻的共鳴。他常常在詩中表達對陶淵明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贊美,如他在《官舍小亭閑望》中提到的“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便是對這種情感的直接抒發。
為了向陶淵明學習,白居易還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實踐。他寫了《效陶潛體十六首》等詩作,這些作品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明顯受到了陶淵明的影響。此外,他還模仿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作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進一步展現了他對陶淵明為人和作品的崇拜。
白居易對陶淵明的高尚人格深感敬仰。他欣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以及他在亂世中保持獨立自由人格的精神。他不僅在詩歌中表達對陶淵明的敬仰,還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陶淵明的隱逸思想。他曾在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并寫下了《訪陶公舊宅》一詩,其中有幾句是:“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表達了對陶淵明高尚人格的無限向往。
我們可以看到,唐代詩人對陶淵明的接受是一個由初步認同到深入理解的過程。不同詩人基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對陶淵明的隱逸生活和文學創作有著不同的解讀和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陶淵明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逐漸被更多的文人所認可和推崇。可以說,到了唐代,正是由于這些大詩人們的尊崇,陶淵明才終于享有大詩人的崇高地位。
到了宋代,陶淵明的文學作品得到了更為全面的高度認可。尤其是大文豪蘇東坡對陶淵明詩歌極度膜拜與推崇,將陶淵明推到了中國古典詩學的典范地位。
在這里講幾個蘇東坡傾心陶淵明的小故事。
蘇東坡被貶黃州后,心情郁悶。一日,他身體不適,想起了陶淵明的詩,便找來陶詩閱讀。但他每次只讀一篇,因為陶淵明的詩很少,他怕讀完后就沒有了可以排憂遣悶的了。他在《東坡題跋·書淵明羲農去我久詩》中寫道:“余聞江州東林寺,有陶淵明詩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遺余,字大紙厚,甚可喜也,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后,無以自遣耳。”
對蘇東坡來說,陶淵明的詩簡直跟治病的良藥一樣。
蘇東坡對陶淵明的詩非常珍視,將其視為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蘇東坡晚年被貶到海南島時,仍隨身攜帶一本《陶淵明詩集》。在艱苦的邊遠荒島,他常常閱讀陶詩,從中汲取力量和啟示。他對陶淵明那種平淡自然的詩風以及超脫塵世的境界深感認同,自己的詩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蘇東坡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他認為陶淵明的詩歌看似質樸,實則蘊含著綺麗之美;看似清瘦,實則飽含豐腴之韻。這種獨特的審美評價,體現了蘇東坡敏銳的藝術感知力,極大地拓寬了陶淵明詩歌研究的美學幅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的“和陶詩”。“和陶詩”是蘇東坡追和陶淵明詩韻而創作的詩歌,現存124首。作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揚州任上的《和陶飲酒二十首》,是蘇東坡和陶詩的開始,也是蘇詩的風格由汪洋宏闊轉而平淡簡古的過渡。
我們來欣賞一下開篇第一首:
我不如陶生,世事纏綿之。
云何得一適,亦有如生時。
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
縱心與事往,所遇無復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一身傲骨的蘇東坡,居然在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承認自己不如陶淵明,因為世事紛擾糾纏著他,而他卻無法跳脫出來。怎樣才能找到一個讓自己舒適的狀態呢?應該像陶淵明所做的那樣。即使很小的一塊土地,只要沒有荊棘的干擾,那也是美好的地方。隨心所欲地與世事同行,遇到的一切便不再有疑慮。他也像陶淵明那樣,不時在飲酒中尋找樂趣,那是一種忘我的樂趣,酒杯明明空了卻還沒意識到,依然拿在手中。
在這些作品中,蘇東坡與陶淵明進行了跨越時空的對話,表達了對其人生態度和文學成就的敬仰與追慕。蘇東坡對陶淵明的高度評價和心心相印,讓我們不僅又一次感受到陶淵明其人其文的魅力,而且還讓我們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在宋代,除了蘇東坡極力推崇陶淵明之外,還有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陸游、朱熹等頂級人物,也是毫無保留地高度評價陶淵明,并留下許多致敬的詩作。
正如錢鐘書在《談藝錄》所說:“淵明文名,至宋而極。”
自此,陶淵明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中華文明內生的一段DNA。
到了明清時期,陶淵明幾乎已經進入圣賢的行列。
明代文人對陶淵明及其詩文的闡釋走向深細化。如鐘惺、譚元春的《古詩歸》選陶詩52首,為漢魏六朝之冠,并采用大量評語揭示陶詩的藝術特點;黃文煥的《陶詩析義》也被認為是評陶之作的首創。在繪畫方面,僅《桃源圖》,明代就有36幅傳世,且多是明代中晚期創作的。文徵明流傳至今與陶相關的書畫就有《桃源別境圖》等10種。
陶淵明在清代的影響力更加夸張,無數文人對陶淵明的詩作進行唱和、模仿。據統計,《清代詩文集匯編》中收書四千多種,作家三千多人,其中明顯留下陶淵明印記的作家不下一千四百人,約占作家總量的二分之一,如果細致觀察到用詞用典,這個比例至少要超過三分之二。僅以桃源為題的詩作而言,唐五代桃源題材的詩作有31家,宋代有42家,金元有33家,明代至少有210家,而到清代,僅所檢就有618家。
受考據之風和儒學復古之風的影響,清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接受和闡釋更為理性和學術化,對其家世、生平、思想、品節和風雅等有了更為全面、客觀和深入的闡發,出現了多部陶淵明年譜及其考異,還有集大成性質的陶澍《靖節先生集注》。此外,在繪畫領域,也產生了如陳洪綬、戴本孝和石濤等人關于陶淵明題材的重要作品。
陶淵明的經典化過程不僅體現了他的詩作魅力,也反映了不同時代文化價值觀的變遷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通過歷代文人的推崇和詮釋,陶淵明最終來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這其實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因為人的作品、人的名氣都會伴隨著時過境遷的過程,多少在世時影響力巨大的詩人作家,結果在文學史上只留下一個名字。但陶淵明卻逆著時間的河流,超越了健忘的歷史。他在世時人微言輕,千百年之后卻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與尊崇,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找不到第二人。
2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不僅在中國文學發展歷程中熠熠生輝,而且通過文化交流與傳播,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陶淵明熱”。
陶淵明對日本和朝鮮的文學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為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堪稱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的璀璨明珠。
《懷風藻》與《萬葉集》分別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漢詩與和歌總集。在《懷風藻》這部作品中,誕生于奈良時代的諸多詩作對陶淵明的詩風有所借鑒,展現出中國文學對日本早期詩歌創作的深刻影響。
菊花最初通過中國文化傳入日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文學對“菊花”文化內涵的解讀與運用不斷演變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陶淵明的文化象征意義逐漸融入其中,使得“菊花”成為了日本文學中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和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充分體現了陶淵明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
陶淵明對朝鮮的影響也非常大。古代朝鮮文人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給予了極高的贊譽。李民宬將其贊為“千古絕唱”,徐居正則稱其“萬古風流”,這些評價足見陶淵明作品在朝鮮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與重要價值。
在朝鮮,《歸去來兮辭》與蘇東坡的《赤壁賦》被并稱為“辭賦雙璧”。許多文人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都會有意識地模仿這兩部作品的形式和創作方法,足見這兩部作品對朝鮮文學創作的重要指導意義與深遠影響。
朝鮮文人基于對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深刻理解與欣賞,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賡和創作,逐步構建起了規模龐大的“歸去來”文學群。這一文學群體的出現與發展,充分反映了陶淵明作品對朝鮮文學創作理念、題材選擇、表現形式等多個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朝鮮文學的發展與繁榮。
陶淵明在西方的傳播史中,法國是較早關注他的國家。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文雜志《中國叢刊》就刊登了陶淵明詩歌的翻譯作品,并附有相關的介紹。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年輕詩人梁宗岱在歐洲留學期間,將陶淵明的19首詩和若干散文翻譯成法文,并寄給了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在回復梁宗岱的信中,對于中法兩國文化在精神上的共鳴感到興奮,并寫道:
“你翻譯的陶潛詩使我神往。不獨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識,并且由于這些詩歌的單純動人的美。它們的聲調對于一個法國人是這么熟悉!從我們古代的地上升上來的氣味是同樣的。”
同時,法國象征派詩人保爾·瓦雷里也對陶淵明的詩歌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并為梁宗岱的《法譯陶詩選》撰寫了序言。瓦雷里對陶淵明的評價同樣聚焦于“自然”這一主題,他說:“試看陶潛如何觀察‘自然’,他將自己融進去,參與進去……有時像情人,有時像多少帶點微笑的智者。”
瓦雷里甚至將陶淵明比作“中國的拉封丹和維吉爾”,顯示了他對陶淵明詩歌的高度贊賞和深刻理解。
在英文世界,陶淵明的影響更是已經扎下了深根。
我們先來列舉一下陶淵明詩歌的英語翻譯情況。
英國漢學家翟理斯在1897年的《中國文學史》一書中,就簡要介紹了陶淵明的創作,并翻譯了他的《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以及《飲酒》其五。1918年,英國漢學家亞瑟·韋利的《一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收錄了12首陶詩。1953年,張葆瑚與瑪喬麗·辛克萊爾合作,完成了可能是最早的陶詩全譯本《陶潛的詩》。他們的翻譯工作,讓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和隱逸思想在英語世界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理解。
威廉·阿克,這位現代詩人兼翻譯家,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現代詩的形式,翻譯了《陶征士:陶潛的60首詩》(1952)。他的創造性翻譯讓陶淵明的詩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也讓西方讀者對陶淵明詩歌中的情感和文化更有共鳴。
哈佛大學教授海陶瑋的譯本《陶潛的詩》(1970)以其學術背景和深厚的漢學素養,為西方讀者理解陶詩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戴維斯的《陶淵明:他的詩歌及其意義》(1983)是西方規模最大、最有學術性的譯本。他的工作,讓陶淵明的思想和藝術成就在西方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
在這些學者和翻譯家的努力下,陶淵明的詩歌和思想逐漸在西方世界中傳播開來。此外,在英文世界關于陶淵明的研究專著更是非常之多。
但如果說,作品只是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沒有找到真正的靈魂知音,那它的內在活力并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因此,在這里要著重講一個文學奇跡:陶淵明被二十世紀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引為知音,他的作品在異域復活了,展示出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意象派詩人強調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來展現事物,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這與陶淵明詩歌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含蓄無言的表達極為契合。
埃茲拉·龐德(1885—1972)作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他提出“詩歌的基本要素是意象”,并倡導去除浪漫主義詩歌冗長的抒情,以不加解說的意象并列和撞擊產生超乎言語的心理和美學效果。這顯然受到了中國古詩的影響。
龐德對中國漢字和古詩是極為崇拜的,他在長詩《詩章》中多處夾著漢字以示某種神秘意蘊的做法,充分體現了他對中國古詩的創造性借鑒。龐德在1915年4月翻譯出版了《?華夏集》?,?這本書包含了19首中國古典詩歌,?其中就有陶淵明的《?停云》?。?龐德的翻譯并非采用傳統的直譯法,?而是采取了改寫式的翻譯方法。?
我們不妨來直接欣賞一下。
先來看陶淵明的《停云》原詩第一章:
靄靄停云,時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
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龐德把這首詩翻譯成了一首英文現代詩,我們再直譯成現代中文來看:
云聚在一起,又聚
雨落了又落
八方天際合攏成一色的昏暗,
寬闊平坦的道路延伸開去。
我在東向的房間里駐足,寂靜,寂靜,
輕撫著我的新酒桶。
我的朋友們或已疏遠,或遠在天邊,
我低頭沉思,靜立不動。
很顯然,原詩的疊字讓詩人使用了英文詩中罕見的重復。此外,原詩沒有人稱,現在也加入了人稱,還是第一人稱。還有一些細節也有出入,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原詩的核心詩意是被準確捕捉到了,這對我們今天的現代中文詩也會帶來很多的啟發。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說:“文學要離開自己的故鄉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來。”我們也需要去探索一個離開又回來的陶淵明。
繼龐德之后,美國詩人羅伯特·勃萊和加里·斯奈德繼續跟陶淵明隔著時空唱和。
勃萊(1926—2021)的詩歌以及他對中國古詩的推崇,對當代漢語詩人產生了相當影響。勃萊的詩歌作品深受自然、佛教禪宗以及美國原住民文化的影響,以其對自然的深刻洞察和對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注而聞名。他的主要詩集包括《身體周圍的光》和《從兩個世界愛一個女人》等。
他跟陶淵明一樣,有意放棄了大學教書的機會,長期住在明尼蘇達西部的鄉村,認為鄉村生活能給他帶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在對自然和內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中別開生面、富有靈性。他在創作過程中,深受陶淵明等中國詩人的影響,并在翻譯他們的作品時,逐漸形成了自己作為深度意象派代表詩人的風格。他曾明確表示以陶淵明為師,他在詩中也直接表現出對陶淵明的崇敬和學習,下面就是他獻給陶淵明的一首詩:
菊
——為愛菊的陶淵明而作
1
今夜我奔馳在月光下!
深夜才跨上鞍。
馬自己找路穿過荒蕪的耕地
漆黑的影子引導著它。
2
離院子一里路馬就直立起來,
它太高興。漫無目的地
穿越田野,無所事事,真叫人舒服,
肉體活著,就像一株花草。
3
從淡色的道路上歸來,
晾著的衣服多么安靜!
當我走進書房,門邊
白色的菊花在月光下!
(趙毅衡"譯)
試想,陶淵明收到勃萊的這首贈詩,一定會感到欣慰,因為他的存在與詩意被另一種差異巨大的文化中的詩人如此深入細微地理解了。那么,我們感受到的“差異巨大”也許只是一種想象中的壁壘,而詩意可以輕松逾越它。
勃萊通過自然景物來表達內心的靜謐和深思,這種手法與陶淵明的《飲酒》《歸園田居》等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勃萊的《潛鳥的鳴叫》為例,來看看陶淵明對他詩歌寫作的內在影響。勃萊的詩句如下:
從遠處那無遮的湖泊中心
潛鳥的鳴叫升起來
那是擁有很少東西的人的呼喊
(董繼平"譯)
這幾句詩傳達了一種簡樸生活和內心呼喚的意境,這與陶淵明詩中歸鳥悠然自在、遠離塵囂的形象不謀而合。陶淵明的詩歌中,鳥的意象頻繁出現,象征著自由、歸隱和對自然的向往。
陶淵明的鳥在勃萊的詩歌中發出了鳴叫,那是詩人之間的心靈呼應,讓人久久難忘。
另一位生于1930年的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是“垮掉的一代”和“生態文學”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關切點跟勃萊非常相似。他的詩歌常常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了一種回歸自然、尋求精神家園的渴望。他的寫作風格簡練、意象豐富,能夠捕捉到自然界的細微之處,并將這些體驗與人類的精神追求相結合。
斯奈德在詩歌創作上受到中國五言詩和七言詩的影響,他嘗試用簡短易懂、不加雕飾的詞語來寫詩,努力把詩歌的深刻含義隱藏于表面看起來很簡單的結構之中。這種創作方法與中國古詩的簡潔而富有深意的特點相吻合。他的代表作包括《龜島》和《山水詩》等。他的文學成就獲得了廣泛認可,包括普利策詩歌獎在內的多項文學獎項。他的作品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國際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啟發了無數讀者對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除了詩歌創作,斯奈德還是一位積極的環保主義者,他的生態哲學和實踐影響了一代人對自然環境保護的看法。斯奈德曾長期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山區,跟陶淵明類似,過著接近自然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也反映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從斯奈德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自然的熱愛、對簡樸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內心平靜的追求,這些都是陶淵明詩歌中的重要主題。他也在詩中直接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敬意:
在陶淵明之后
“歲月匆匆,難以追憶:
這個春晨的寧靜莊重。”
我將穿上我的靴子和舊牛仔褲
徒步穿越塔瑪爾帕伊斯山。
沿海地區霧氣籠罩,
霧氣籠罩了一個小時,然后散去。
海上吹來一陣風,輕拂山上的春草。
斯奈德的心靈與陶淵明是相通的,他們都渴望著一種簡單、寧靜的生活。事實上,斯奈德曾經與他的日本妻子一起,選擇了一條遠離都市喧囂的道路,在日本的一個郊區,過上了他們心中的田園生活。那里,男耕女織,歲月靜好,沒有機器的轟鳴,沒有戰爭的陰影。
他的腳步,似乎與陶淵明的足跡在時空中交匯。這首詩的結尾讓我們聯想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學境界,那一刻,陶淵明的詩句在斯奈德的心中回響。
勃萊和斯奈德的詩,就像陶淵明的田園畫卷,在當下給世人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雖然他們的創作風格和主題與陶淵明有所不同,但他們通過借鑒陶淵明的詩歌,不僅豐富了自身的意象和主題,也促進了中西詩歌美學的交流與融合。這種跨文化的文學影響和對話,不僅讓他們的詩歌具有了更深的意象和內涵,也讓陶淵明的詩歌精神得以在現代美國乃至全世界得到傳承和展現。
可以說,陶淵明的思想和詩歌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分,繼續啟發和影響著世界各地的讀者和作家。
3
講了陶淵明對后世的這么多影響,但我依然意猶未盡。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陶淵明為什么可以跨越時空、跨越文明,被這么多的人喜愛呢?盡管在上文已經寫了很多,但我覺得還不夠。
陶淵明的經典化過程,展現了詩人、作家與時代之間的復雜關系。一個詩人、作家如果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沒有思考和回應,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一個詩人、作家的視野過于局限于自身時代的內部,其作品的活力一定會隨著時過境遷而失去活力。陶淵明與自身時代那種既回應又超越的態度使他的作品具備了巨大的活力。
另一方面,詩人、作家對待生命的真誠態度也很重要。陶淵明就是樸質真誠地對待自己的生命,因而他的影響力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學史,而且跨越了漢語文化的邊界,尤其被二十世紀以來的歐美自然詩歌引為知己,從而在異域也煥發了新生。
這也說明了陶淵明作品中蘊含著強大的普遍性。所謂普遍性,就是作品超越民族、國家的疆域,能夠為不同文明的人們所理解和欣賞。比如莎士比亞、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作家,那么,陶淵明也屬于此列。
放眼世界,有好幾位影響巨大的文學大師跟陶淵明在許多方面特別相似,更為神奇的是,他們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影響關系。拿他們跟陶淵明來做個簡單的比較,也許更能看清陶淵明所代表的獨特價值。
世界詩人之林中,與陶淵明氣質最接近的應屬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華茲華斯的詩歌中充滿了對鄉村、鄉民以及自然美景的描繪,展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生活的贊美。他跟陶淵明一樣,都認為田園生活是最真實、最接近自然的狀態。
華茲華斯在《露西組詩》中也反復寫到死亡,將死亡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歸宿。更巧合的是,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有以“孤云”自況的詩句,表達了他們追求自由、獨立的個性。陶淵明的“孤云”顯得凄清、決絕,而華茲華斯的“孤云”強調自由不羈。這兩個人太相似了,以至于詩人勃萊說:“陶淵明就像是華茲華斯的精神先祖。”
法國思想家盧梭(1712—1778)雖然不寫詩,但他跟陶淵明在很多方面也很像。他們都傾向于遠離社會的束縛,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盧梭在晚年的《懺悔錄》中表達了對于自己成為“文明人”的遺憾,并詳細描述了他是如何逐漸回歸自然,從“文明人”變回“自然人”。這種追求自然、遠離社會喧囂的立場,與陶淵明如出一轍。
他們的生活選擇也有相似性。他們都曾在官場與隱居之間徘徊,并最終選擇了放棄仕途,隱居生活。盧梭所向往的“自然狀況”與陶淵明的“桃花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盧梭在晚年也離開了巴黎的社交圈,回到鄉野生活。他在莫特莫朗莊園的“退隱廬”中,體驗到了早春的自然美景,感受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喜悅。這種情感與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表達的回歸自然、順應天命的情感非常相似。
美國思想家、隨筆散文作家梭羅(1817—1862)在精神追求方面跟陶淵明也很像,他們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簡單生活的向往。兩人都批判了社會體制對自然的忽視和束縛。他們通過親身實踐農耕生活,尋求生命的真諦。梭羅利用隱居生活寫出了名作《瓦爾登湖》,他在里邊動情地寫道,即使建造的是“空中樓閣”,也不是徒勞,這與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都是超越歷史的審美空間。
但只可惜,梭羅的隱居生活只是一場兩年多的“實驗”,而陶淵明則堅持農耕生活直至去世,顯示了更決絕的態度。當然,我們不能苛責梭羅,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也不同,陶淵明原本就生活在一個農業文明的時代。
這三位西方不同國家的詩人、作家之所以都有著如此相似的自然情懷,其實并非偶然的。他們所處的時代比較接近,正好是西方現代化進程高速發展的時期,人們被迫從土地上剝離出來,陷入到一種無根的困境當中。于是,他們重新對自然世界產生了留戀與向往。
這個現代化進程席卷全球,從這三位西方詩人、作家的時代算起,也差不多過去一兩百年了。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距離自然世界越來越遙遠的時代,但我們不僅沒有遺忘自然世界,而且對自然世界的熱愛與渴念更加濃厚。因此,可以說,這種向往之情是刻在人類基因里的。
人類的文明越是發展,我們對自然維度的強調與回歸就越會強烈。那種破壞環境的粗放發展模式,都要被無污染的精細發展模式逐漸替代,這是科技發展的大勢,也是歷史發展的大勢。
因此,我覺得陶淵明的作品中依然具有十分豐富的“當代性”。
所謂當代性,就是作品不是擺放在博物館里的藝術品,僅僅為了瀏覽觀賞,而是要被人們放在床頭桌邊繼續閱讀,繼續參與和塑造當下的生活乃至生命。陶淵明的很多作品淺顯易懂,又一直被語文教材所青睞,因此他的當代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陶淵明作品的當代性還沒有被充分釋放,我們還應該反復閱讀他,多角度闡述他,讓他的思想與審美活力充分釋放進這個時代,并朝向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的未來。
責任編輯 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