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個騙子,你敢騙我們騙子!”這是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小品《天網恢恢》中的一句臺詞。原本只出現在文藝作品里的故事,卻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近期,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三角詐騙”,揭開了電信網絡詐騙的“局中局”。
2024年5月30日16時許,張某某來到某銀行柜臺正想轉賬,被趕來的民警及時制止:“同志,請先不要轉賬,你被騙了!”蒙在鼓里的張某某一頭霧水,隨后便被民警帶到了派出所。
張某某告訴民警,2024年5月30日中午,他在工地宿舍休息時瀏覽了一個交友網站,接觸到了一個名為“小艾”的客服。他向其咨詢交友的相關信息,“小艾”說:“需要充值50元開通賬號才能激活服務,可以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來交納?!睆埬衬硾]多想,就通過微信向“小艾”交納了50元開通費。之后,“小艾”給張某某發來了幾組照片讓其選擇想要交往的對象,并表示,完成選擇后,可以掃碼添加微信好友。張某某看了照片,選擇了其中一張。就在他要添加好友時,“小艾”又對他說:“現在還需要你配合激活導師,點擊三次公益數據,完成后還能返還你一部分金額,全部完成后就能加上微信進行驗證?!睆埬衬炒饝藢Ψ健S谑?,“小艾”給張某某發了“藍茵”的名片讓其添加好友。張某某添加后,在“藍茵”的指引下點擊公益數據,并按照其要求通過轉賬來激活導師。一開始,張某某轉了20元,這筆錢以積分的形式轉到平臺商家的賬戶里。隨后,張某某根據“藍茵”的指示選擇積分套餐,沒兩分鐘,就獲得了返還的35元收益。第二次,張某某又轉賬了200元,按照同樣的要求操作后,十分鐘左右,就收到了235元。嘗到甜頭后,張某某開始心動,當“藍茵”又給張某某第三次的數據任務1500元時,張某某很是激動,按照要求完成操作后順利收到了1800元的返款。
三次轉賬全部完成后,“藍茵”開始讓張某某做大額返利任務,并讓其聯系一個名為“邵倩”的人,并解釋說大額的任務由“邵倩”帶領操作。“邵倩”帶著張某某從1500元開始,同時介紹說,這個任務需要四個人一起操作,便將張某某拉進了團購激活群。經過一番操作后,“邵倩”對他說,因操作失誤,還需再做兩次數據任務才能完成激活。于是,“邵倩”又給了張某某一個6900元和一個20000元的數據單,并向其發送了銀行賬戶,讓他分別轉入6900元和20000元。此時的張某某十分信任對方,很快完成了6900元的轉賬。可要完成20000元的轉賬時,因為銀行卡限額,他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于是,財迷心竅的張某某來到銀行準備解除限額,便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令詐騙分子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們以為順利“捕獲”了張某某時,他們卻掉入了陳某的陷阱。
陳某是一個喜歡“撈偏門”的人,總想著通過鉆法律的空子來賺取一些不義之財。2024年3月—5月,他通過互聯網瀏覽了《刷“流水”辦貸款,這是餡餅還是陷阱》等相關文章,并檢索了“流水貸是不是騙局?”“包裝貸款是什么?”“幫信罪會坐牢嗎?”“幫信罪2024年處罰標準是什么?”“幫信罪和掩飾隱瞞罪哪個嚴重?”等問題。2024年5月,北京反詐專線多次撥打陳某電話,警示其不要上當受騙,陳某卻不以為意。
2024年5月29日,陳某訪問了一個名為“卡農社區”的貸款網站,想申請貸款來補貼家用。在注冊和登錄賬號后不久,陳某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卡農社區”工作人員,并在告知陳某貸款申請審核未通過后,就掛斷了電話。緊接著,又一個電話打了過來,對方也稱自己是“卡農社區”工作人員,同時宣稱陳某申請貸款的審核已經通過,但是其銀行流水未達到標準,需要進一步刷流水才能申請貸款。對方還表示他們可以幫助包裝流水。為了能夠順利申請貸款,陳某毫不猶豫地加了對方的微信。在微信上,對方向陳某詳細介紹了刷銀行流水的方法:“卡農社區”將流水資金轉到陳某銀行賬戶,陳某在收到流水資金后,立即將該筆資金轉入“卡農社區”指定賬戶。如此操作幾次,就可滿足銀行流水標準,也就可申請貸款。

其實,陳某在2024年3月份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流水貸”是電信詐騙分子騙人的手段,而且北京反詐中心多次給陳某致電,告訴他不要給陌生人轉賬,謹防受騙。因此,面對上述情形,陳某十分肯定對方就是電信詐騙分子。但是他覺得家里日常開銷比較大,用錢的地方多,不如將計就計,把電詐分子的流水資金占為己有。同時,他認為,自己把騙子騙來的錢據為己有,也算是“為民除害”。于是,他假意答應“卡農社區”工作人員,配合其刷銀行流水。
2024年5月30日,一方面,電詐分子指揮張某某將款項轉入陳某銀行賬戶,另一方面,“卡農社區”工作人員聯系陳某讓其準備查收一筆流水,并要求其收到后立即將錢轉入指定賬戶。隨后,陳某的銀行賬戶中就收到了一筆6900元的轉賬。陳某見錢已到賬,目的達成,遂以未收到錢款和銀行卡已被凍結等虛假理由,拒絕將6900元轉入對方指定賬戶,同時將這筆錢用于償還債務及個人消費。
案發后,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時間著手處理。但該案為北京市首例騙取電信詐騙分子詐騙所得的案件,不同于傳統的詐騙犯罪,其犯罪行為復雜、犯罪手段新穎,涉及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侵占罪等多項罪名的定罪爭議,給檢察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承辦檢察官在翻閱大量理論文章、參考一批相似案件、組織檢察官研討會就本案爭議問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認定被告人陳某在對相關電信網絡詐騙形態和相關法律法規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明知他人轉賬給自己的錢款系電信詐騙所得,仍然在利益的驅使下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實施欺騙行為,假意配合電詐分子刷銀行流水,使得受騙人(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產生錯誤認識,并基于該錯誤認識指使被害人張某某向被告人陳某轉入6900元人民幣。檢察官認為,上述情況屬于“三角詐騙”,即被害人與受騙人不具有同一性。我國刑法理論與審判實踐中均肯定“三角詐騙”。同時,上述事實屬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對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實施詐騙的行為。因此,檢察官指控被告人陳某犯詐騙罪,向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經審理后查明,被告人陳某明知電信詐騙犯罪分子以辦理貸款需要刷流水的方式實施犯罪,仍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假意提供銀行賬戶用于刷流水。2024年5月30日,被告人陳某在收到被害人張某某轉入的人民幣6900元后,非法據為己有。法院認為,被告人陳某非法占有目的產生于供卡之前,其明知他人利用銀行卡轉移贓款而假意出借銀行卡,待電信詐騙所得款轉入其提供的銀行卡后,非法占為己有,其行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已構成詐騙。2024年11月5日,法院以詐騙罪判處陳某拘役3個月,緩刑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接到判決后,陳某認罪認罰,未提起上訴。目前,判決已產生法律效力。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