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鄂州市鄂城區人民檢察院緊緊圍繞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提出的“高質效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充分運用法治力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堅持從政治上著眼、從法治上著力、從為民上著手,緊盯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充分運用“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三步工作法,著力破解民事檢察工作“案源線索不多、力量配置不強、監督力度不夠”的難題,加快促進辦案質效同步提升,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


一是注重關口前移,落實“現場監督”。2022年初,鄂城區人民檢察院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檢察專業優勢,積極協調鄂城區綜治中心大廳設立“厚群民行工作室”。由深耕民行領域20多年的資深檢察官帶領專業團隊,應對當前社會面臨的各種利益糾紛,特別是基層一線法律糾紛引發的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及時發現、調查、分析和處置,進一步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讓涉訴當事人更直觀地感受和體會檢察機關的監督理念、監督力度、監督效度,使之心悅誠服。2024年1月至11月,該院共接訪群眾120余人次,獲取案件線索80余條,辦理各類案件73件。在辦案中,既重視辦好支持起訴案件,對符合支持起訴條件的農民工、婦女等特殊群體,依法全力保障維權,做到“快收、快辦、快結、快執”,累計幫助人民群眾挽回經濟損失兩百余萬元;又兼顧其他類案件的調解,對不符合支持起訴條件的案件,認真做好矛盾化解,減輕群眾訴累,使調解成功率達44.7%,將該工作室打造成矛盾糾紛“集散地”和定分止爭“終點站”,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厚植群眾基礎,厚待百姓群眾”的寓意和情懷。
二是拓寬溝通渠道,堅持“同步監督”。鄂城區人民檢察院建立民事檢察工作聯系制度,要求該院檢察官與區法院法官保持聯絡溝通,做好工作銜接,重點對民事標的數額較大、社會關系復雜、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民事案件,適時召開工作聯席會進行難題“會診”,對審判組織、審判程序、執行終結等重點環節依次篩查、分析和研判,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以提升民事監督精準性和成案率。2024年初以來,該院通過開展同步監督的形式,成功辦理了人民陪審員違規參與民事辦案、實習律師違規代理案件、法院拍賣房公示信息不全等多個典型案件,取得了良好法律效果。
三是擴展辦案思維,拓展“新型監督”。近年來,鄂城區人民檢察院針對網絡直播、快遞外賣等新興行業中產生的訴訟糾紛等問題研究探索創新,應對社會變化,開展法律支持,回應社會關切。如在辦理一起孕婦騎共享電動車傷人被判賠償6萬余元的民事裁判監督申請案件中,辦案人員著眼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正當利益,主動向其釋明可向保險公司提出追償,使其成功向保險公司索賠5.8萬元,實現案結事了,政通人和。此外,該院聚焦新就業形態領域的勞動者工資報酬、高溫補貼、提供勞務者損害賠償責任等新問題,通過收集信息資源,開展走訪調查,及時發現轄區部分外賣員、快遞員特殊車輛保險無法落實,積極與有關部門協商溝通,有望推動這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一是優化內部銜接,推進“融合監督”。對上級堅持多請示匯報,面對疑難復雜民生案件,及時向鄂州市院相關部門作匯報,爭取上級機關支持,強化上下聯動,推動一體履職,確保問題穩妥處理。對內堅持橫向協作,針對辦理民事案件過程中調查取證難、當事人不配合等問題,發現刑事、公益、行政檢察線索及時分類移送,推行“四大檢察”一體化辦案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2024年初至今,該院各業務部門共移送民事案件線索318條,特別是在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逐漸完善監督機制,形成辦案合力。
二是深化外部協作,開展“共同監督”。鄂城區人民檢察院依托與公安、人社、工會等部門建立的線索移送和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探索在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社區建立常態化法律工作者+檢察員聯絡機制,把群眾認可認同信服的解紛力量融入檢察調解資源庫。同時,聘請了一批社會各行業的專業人員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為專業性較強的案件辦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及技術支撐,極大地提升了線索發現、案件移送、證據收集等辦案及結案效率。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創新“數據監督”。為應對信息化時代對檢察監督的新期待、新要求,鄂城區人民檢察院根據轄區城市特點、發展狀況及案件業務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民事檢察案件進行深度挖掘、分析、比對,因地制宜運用違規注銷工商登記監督模型、信用懲戒措施違法監督模型等11個模型,現已發現有效線索157條、成案16件,監督類型囊括民事審判活動的違法監督、裁判結果監督、執行活動監督、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監督等方面,通過信息平臺的數據分析和預警功能的綜合應用,實現對民事檢察工作的精準對接、能動監督和規范管理。
一是把握關鍵要素,推進“類案監督”。鄂城區人民檢察院對于在辦理同類多起個案中,發現的一些監管漏洞和共性問題,認真匯總核實數據,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及時向法院、行政機關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提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法治天氣預報”。2024年以來,該院向鄂城區法院、區商務局分別制發完善強制執行措施、完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監管措施等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采納率100%,實現檢察權、審判權、行政權的相互制約與良性互動,扎實推進共建共享,“雙贏共贏”,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會效應。
二是活用監督方式,堅持“韌性監督”。鄂城區人民檢察院民行部門主動融入“打造一件精品指導性案件可以促進解決一個領域、一段時期的導向標準”的新理念,靈活運用再審建議、抗訴等各種手段把民事監督不斷向廣度深度延伸。2024年,該院對同級法院已作出判決的2起民事案件的證據、事實和法律適用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細致審查后,提請上級院抗訴,很快得到市院主管部門采納肯定,并確定進入抗訴程序。對于在辦案過程中,發現有違紀違法行為,敢于堅持原則,較真碰硬。如在辦理一起民事案件中,發現轄區某醫院可能存在過度醫療的問題,迅速向區政府有關部門移交案件線索,經衛健部門組織核查后,認為該問題情況屬實,依法依規對該醫院作出嚴肅處理,凈化了醫療服務環境,維護了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三是注重監督效果,落實“實質監督”。首先,由承辦案件的檢察官根據辦案情況,列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全面分析并附帶整改證據,及時以書面形式建議發案單位落實整改。其次,對辦理的相關案件組織個人自查、領導評查、交叉檢查,然后得出結論性意見。再次,對前期辦理的案件進行個案分析、定期回訪、跟進監督,及時發現問題,查找原因教訓,研究提出改進意見,確保整改不圖形式,不走過場,取得實實在在效果。
(曹永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檢察研究院研究員;沈俊,鄂州市鄂城區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干警)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