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浙江省政府南遷麗水,省城杭州部分鐵工廠的技術工人也隨同機器一同南撤到麗水大港頭鎮以及云和縣小順村開辦兵工廠,即浙江省鐵工廠。這座誕生于戰時的兵工廠開辟了浙江省自主制造武器的歷史,并一度成為東南抗日前哨重要的軍工企業。
從1938年創設到1942年內撤至福建南平,這座兵工廠在炮火聲中經歷了五載春秋。
專事生產兵器的浙江省鐵工廠曾有徽章多種,主要用作工廠工人、來賓的身份證明,因為制作精美、題材獨特而深受藏家追捧。據筆者統計,主要品種如下:
(1)正面“浙江省鐵工廠”,藍色字體藍色外圈,金色波粼底紋,銅胎琺瑯彩別針式,現藏浙江省檔案館。
(2)正面“浙江省鐵工廠來賓證”和齒輪圖案,藍白色銅胎琺瑯彩掛鏈式。
(3)正面“浙江省鐵工廠第一廠”,上方有國民黨黨徽圖案;背面印“出外證”,圖案同正面,下有編號NO:030;直徑2.85厘米,銅質。
(4)正面“浙江省鐵工廠第一廠”,上方有國民黨黨徽圖案;背面印“領物證”,下有編號NO:□□□。
(5)正面“浙鐵二廠”,機關槍和工廠廠房煙囪圖案;背面編號4008;直徑3.2厘米,銅質。此徽章有兩種款式,一種是頂部穿孔掛鏈,一種是背面錫焊別針,背陰刻“機械士”三字。
(6)正面的中間印“浙江省鐵工廠”,上方為工廠廠房煙囪圖案,下面為“三”字,也可以理解為“工”字,綠色底板,圖案為紅黃相間,銅胎琺瑯彩掛鏈式,現藏浙江省檔案館。
(7)正面“浙江省鐵工廠勤勞員工獎·主席黃紹竑”,背面編號18,鍍鉻;直徑4.35厘米,銅胎琺瑯彩別針式,圖案由藍、白、紅、金四色組合設計。
(8)“紹”字銀質徽章,徽章主體呈圓齒形,邊框為多重三角形幾何疊角,立體感強,尺寸不詳,現藏浙江省檔案館。
(9)正面“浙江省鐵工廠合作社”,齒輪圖案,左右各有一個五星;背面編號2049;直徑3.3厘米,銅質掛鏈式(據筆者所查,1939年7月20日,浙江省鐵工廠第一廠合作社呈報改組為浙江省鐵工廠合作社)。
(10)正面“浙鐵借工具證”,中間圖案為扁鑿工具和4個五星;背素面;直徑2.85厘米,銅質。
(11)正面“鐵”字,外珠圈;背面編號4;直徑2.35厘米,銅質。
(12)正面“鐵”字,外線圈;背素面;直徑2.6厘米,銅質。

浙江省鐵工廠誕生并崛起于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侵略者的鐵蹄隨即踏上了浙江大地。12月6日,黃紹竑從山西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急調就任浙江省主席。為保存實力有利抗日,他出于戰略考慮,第一道命令即是撤走在杭各機關的人員和物資,特別指出要搶運出在杭州各工廠的機器設備。
由于是搶拆搶運,不少機器無法及時拆除,導致運到錢江南岸的機器只有十分之三四。同年12月24日,杭州宣告淪陷,堆集在三廊廟碼頭上的機器全部棄置,加上軍運緊張,機器沿途散置又損失了一批,運達金華時已不足十分之一,由于金華不斷遭到日機空襲,于是又決定將機器轉運到麗水。
1938年1月,浙江省建設廳先在麗水城北五宅底籌建“浙江省建設廳鐵工廠”,并決定將機器運送到大港頭鎮,不少技術工人也抵達此地。經工人們日夜安裝調試,有近20臺機器可以生產作業。1938年春,省政府為了沿海工業安全,決定將溫州、寧波的一些工廠也遷入麗水,充實技術力量。
如此一來,廠房、機器、技術工人都有了,但卻沒有需要生產的目標產品。黃紹竑認為此時應重視并著手進行制造武器。聽說要制造武器抗日,工人們熱情高漲,很快就試制出了木轂槍樣品并獲得成功,黃紹竑覺得可行,于是成立了工廠董事會,自己兼任董事長,黃祝民為總工程師兼廠長,于1938年3月16日正式開始批量制造兵器和修理庫存舊槍械。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原有廠房已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于是省建設廳決定重新布局,到云和縣小順村擇地新建廠房。1938年9月,浙江省鐵工廠在小順村創辦,并將浙江省建設廳鐵工廠并入“浙江省鐵工廠”,1939年5月正式投產。
隨后,浙江省鐵工廠相繼建成分廠,云和縣小順村為一廠(總廠)專造步槍;麗水市大港頭鎮石玄頭嘴村為二廠,專造機槍;三廠建在玉溪村,專事火藥和槍彈生產;四廠設在大港頭鎮,專造企業機床設備和其他通用機械,以及擔負新武器設計和試制任務。全廠職工最多時達4000多名,加上眷屬達上萬人,標志著戰時浙西南一支新的產業工人隊伍的崛起。
從1938年1月至1939年5月,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這座以18個技術工人、近20臺機器起家的鐵工廠,規模日益壯大,已形成四個分廠(含總廠)、1000多臺機器,產品也從普通的“中正式”到仿造比利時FN1930步槍、精度極佳的“七七式”步槍,制造重武器、手榴彈和機關槍,并設立化工廠制造炸藥,還成功制造出了當時的新武器——能夠遠距離發射的“七七式”槍榴彈。
根據1940年軍械產銷統計數據,浙江省鐵工廠全年共生產步槍9918支、輕機槍497挺、手榴彈204037顆、炸藥27023市斤、槍榴筒3118列、槍榴彈172476顆、刺刀3506把,以及水力發電機等。1941年還生產2門迫擊炮、六斤地雷75副,產品遠銷至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甘肅等地。
由于浙江省鐵工廠是抗戰時期東南地區最大兵工廠,為了防止信息泄露,鐵工廠制定了嚴格的廠區及整個小順村的管理制度,比如出入廠區人員需佩戴不同的胸標、徽章等身份證明(即前文列舉的十二種徽章),驗明身份后方準進出,以確保廠區的絕對安全。
1941年秋,蔣介石在湖南召開第三次南岳軍事會。國民政府要求各軍工廠“兵工統一”“制式統一”,削減地方在武器裝備生產方面的權限,將浙江省鐵工廠“收歸中央辦理”,交由軍政部兵工署接管。1942年3月,將制造兵器的第一、第二、第三分廠移交給兵工署,改為“軍政部兵工署東南區第二分廠”。
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日寇大舉進犯,國民政府由此從松陽遷至云和縣,并正式決定以云和縣為臨時省會,麗水地區一度成為浙江省抗戰的總后方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麗水機場和鐵工廠也成為日機新一輪轟炸的重點目標,致使鐵工廠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6月24日,日軍占領麗水。為保證鐵工廠的正常生產,7月,兵工署決定將鐵工廠第一、第二、第三分廠的大部向內南遷福建南平縣峽陽鎮和西芹鎮沙門,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下令將搬遷后的玉溪分廠引爆炸毀,以免資敵。
鐵工廠第一、第二、第三分廠遷走后,留守在大港頭的第四分廠留下的廠房和設備對外仍稱“浙江省鐵工廠”,以生產農用機械為主,兼生產配件及維修槍支。1949年5月,麗水解放,由江南區區署接管。8月,大港頭鐵工廠的機器設備大部移交給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職工返回杭州、寧波等地,留存的一小部分機器和工人為后來的麗水本地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