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博物館在兒童社會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根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觀念,發揮博物館活動優勢,強化非遺文化宣傳教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孩子的心靈。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活動為例,闡述非遺教育活動的核心價值,分析非遺教育活動策劃思路,并對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兒童非遺教育活動實踐進行闡述。
關鍵詞:非遺文化;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4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非遺文化是代代相傳的寶貴遺產,包括傳統技藝、傳統表演、傳統節日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將非遺文化融入兒童教育,有利于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兒童的文化自信心和認同感。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福建省第一座依托于史前遺址建立的博物館,更是海峽文明之根,致力于傳播曇石山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應通過不同主體類型的教育活動對海峽文明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兒童了解曇石山遺址并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本文以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為例,闡述如何借助非遺文化組織實施兒童教育活動,真正讓非遺文化走進孩子心靈。
1 非遺教育活動的核心價值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組織實施兒童非遺教育活動,可使其了解、傳承曇石山文化,激發其對海峽文明的興趣,提升兒童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非遺教育活動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有利于激發兒童對非遺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保護、傳承、弘揚非遺文化。通過參觀博物館展覽、參與非遺技藝傳承活動等,兒童可直觀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主動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②有利于促進兒童全面發展。通過組織非遺教育活動,兒童可以親身參與傳統技藝的學習和體驗,了解更多文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時,通過實踐探索還可以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有利于促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兒童參與博物館非遺教育活動,有機會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交流與互動,尤其是與老一輩傳承人或專家學習,可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實現跨代溝通的文化傳承,有利于打破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鴻溝,強化教育效能。
④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兒童參與非遺教育活動,可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愛國情懷。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應積極組織實施非遺文化教育活動,將曇石山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廣大兒童,培養其文化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2 博物館非遺教育活動策劃思路
2.1 傳統工藝跨界融合,實施非遺工藝教育
為了提升非遺教育活動的參與性、實踐性,博物館可以與當地非遺傳承人合作,設計不同類型、主題的非遺教育活動,使非遺活動更有趣、互動性更強,激發兒童學習非遺的積極性。
首先,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興趣,將非遺工藝與當代流行元素相結合,比如融入動畫片元素等,使兒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非遺工藝,并提高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其次,利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設計互動環節,可結合非遺工藝設置互動游戲、手工制作、實地體驗等活動,讓兒童親身參與其中,深入感受非遺工藝的魅力。邀請非遺傳承人或工藝大師現場示范操作,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加深其對非遺工藝、文化的理解。最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等將非遺工藝與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相融合,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以上幾點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最為關鍵的就是引導兒童從非遺工藝中汲取靈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既要設計實踐環節,更要設立創意作品展示環節,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作品,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2 整合課外教育活動,推動非遺活動穩步進行
博物館可以與學校緊密合作,在課外教育活動方面進行深度整合,促進非遺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推動非遺教育活動的穩步進行。
首先,博物館與學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積極聯系學校領導或相關教育部門,介紹兒童非遺教育活動的意義和目的,并提出合作意向,合作組織非遺工藝展示、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讓兒童在校園內就能接觸、學習非遺。其次,設計與學校課程緊密聯系的非遺教育活動,可以與學校教師合作,將非遺教育內容與相關學科課程融合在一起,比如美術、手工、文化課等,讓兒童在學習中了解和體驗非遺文化。再次,發揮博物館教育資源和場地優勢,舉辦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比賽、展覽等活動,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從次,博物館可以與學校合作成立非遺社團等,定期到校組織實施非遺教育活動,使兒童在校園學習與體驗非遺文化。也可邀請非遺傳承人或專業人士作為指導老師,定期開展非遺工藝培訓課程,幫助兒童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最后,利用學校資源和影響力,擴大非遺活動的影響范圍,吸引更多兒童及家長參與。博物館可以通過學校宣傳欄、校園廣播、家長會等形式宣傳和推廣非遺活動,提高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通過與學校合作,整合課外教育活動,增強博物館非遺教育的影響力。
3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非遺教育活動實踐
3.1“做一個小小非遺傳承人”拓片制作活動
為更好地發揮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第二課堂的作用,進一步宣傳與保護曇石山文化,2023年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午,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前往閩侯縣實驗小學曇石分校,組織兒童參與“做一個小小非遺傳承人”拓片體驗活動(圖1)。
拓片是記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廣義上的拓片是將宣紙蒙在器物表面,以墨拓印器物上的花紋和文字。這一看似簡單的圖案復制行為,實則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方式。拓片體驗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對非遺的學習興趣,拓展兒童的知識面,在歡樂活動中讓孩子們度過一段快樂而有意義的時光,也為孩子們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埋下一顆種子。
拓片體驗活動中,工作人員先為孩子們準備好制作工具—白及水、軟毛排刷、清潔刷、墨汁、宣紙,然后帶領孩子們進行拓片操作。拓片制作前,工作人員首先引導孩子們用毛刷清潔待拓陶片周圍附著的灰塵、土垢,以免玷污拓本。隨后,指導孩子用軟毛刷先在陶片上刷一層白及水,要注意均勻涂刷,以免黏性不勻導致拓紙與拓體的附著力不強而脫落。然后,工作人員將生宣紙袋取出并分發給孩子們,由孩子們用純棉毛巾吸去多余的水分,用塑料薄膜覆于拓紙上,用棕刷將宣紙平刷在待拓的陶片上。為防止拓紙破裂,讓孩子們在第一張拓紙上加墊一張氈子或干凈白紙,并指導其用毛刷適度敲打。待拓體紋飾全部均勻凹入且拓紙較干時,引導孩子們先在拓板上倒少量墨,右手執拓包將墨汁在拓板上暈開,然后往拓包上多次捶打,讓墨色均勻。先將陶片整體拓上一層淡墨,第二遍至第三遍拓墨時再逐漸加深墨色,直至拓紙上所有拓體紋飾清楚顯現即可。最后,拍照展示每一位孩子的作品,并由孩子們選出最佳拓片作品。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通過與學校進行緊密合作,組織實施拓片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對非遺的興趣,使孩子們學習到非遺文化知識,充分發揮了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第二課堂的作用。
3.2 福建窗花藝術活動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感受曇石山文化,同時激發孩子們對非遺的興趣,2023年12月16日上午,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去到閩侯縣實驗小學曇石分校組織實施了福建窗花藝術活動(圖2)。該活動既是游戲式的活動,也是文化、藝術的再次學習,致力于借助福建窗花藝術活動,宣傳與弘揚福建窗花藝術文化。
活動前,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幫助孩子們準備好窗花制作工具,分別為紅色卡紙、剪刀、手工刀。首先,由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福建窗花的歷史和意義。向兒童介紹福建窗花的歷史淵源、傳統意義,借助豐富多彩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非遺文化的背景歷史。其次,展示制作過程和技巧。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邀請了福建窗花非遺傳承人向孩子們現場展示福建窗花的制作過程和技巧,演示選取紙張、剪裁紙張、折疊、剪割和黏貼等步驟,通過生動的示范,讓孩子們對制作福建窗花的步驟和技巧有更直觀的了解。最后,指導孩子們實踐操作。由孩子們親手制作窗花,博物館工作人員在一旁輔助指導,并及時給予幫助,使孩子們能夠順利完成窗花制作。孩子們完成了福建窗花的制作后,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請他們分享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通過展示和分享,讓孩子們感受到制作福建窗花的成就感和樂趣,了解福建窗花藝術文化,掌握窗花制作技巧。
福建窗花藝術活動讓孩子們對福建窗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促進了他們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傳承,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3.3 端午艾葉香囊制作活動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佩香囊、戴五彩線等節日習俗。為了讓兒童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以及蘊含的文化價值,2024年6月8日上午,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于展廳內舉辦“佩香囊,戴彩繩,慶重午”活動,帶領兒童制作艾葉香囊,并免費向兒童發放五彩繩,讓兒童體會到了濃濃的端午節日氛圍,增進了其對端午文化和非遺手工藝的了解(圖3)。
活動開始前,工作人員準備好了材料,分別是竹編香囊材料包、五彩手繩、剪刀、草編筐、端午艾葉香囊、端午盒子。首先,引導孩子們將香料填入小袋,扎好口,放入竹編小籠里;再引導孩子們選取自己喜歡的小配件及祝福布條進行裝飾;最后,綴上流蘇以及提繩,香囊制作完成。。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通過設計實施端午艾葉香囊制作活動,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其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蘊含的文化價值,增進了與博物館的文化互動。同時,將制作好的香囊送給游客,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更加愿意做非遺文化的傳承人,為文化傳承、發揚出一份力。
4 結束語
博物館組織實施兒童非遺教育活動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又能促進兒童綜合素養的發展,堅定兒童文化自信和增強兒童民族認同感。博物館非遺教育活動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及本地非遺文化資源,合理策劃,積極與學校進行合作,切實展現出博物館第二課堂的作用,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江雪,劉麗,李曉丹.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設計初探:以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獸傳奇”特展教育活動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9,5(4):291-296.
[2]馮婉琳.革命歷史類博物館開展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的價值及路徑選擇:以“紅色傳人我來當”系列活動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2(5):198-201.
[3]何珊云,胡凱悅.讓兒童“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線上教學資源的分析[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2,7(6):26-34.
[4]杜林霖.淺談軍事博物館面向青少年組織開展社教活動: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四個一”活動為例[J].軍事史林,2020,52(7):73-78.
[5][佚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搭建博物館立德樹人橋梁 推動青少年社教活動發展”小小講解員志愿者服務項目案例[J].中國博物館,2023(S1):135.
[6]馬炯,陳賽月,陳曦.博物館自助式項目化學習活動的策劃與實踐:以溫州博物館“繪吉祥紋,過歡喜年—文物上的吉祥紋樣”項目為例[J].文物天地,2023(S1):118-126.
[7]李南.博物館文創活動在“參與式展覽”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南京博物院“我是藝術大師”展填色活動為例[J].東南文化,2023(S1):144-149.
[8]張潔.流動的博物館:旅游民俗表演與文化景觀的再生產—以貴州丹寨萬達小鎮“非遺”展演活動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2):81-87.
[9]王琳.科普場館開展青少年科創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以上海自然博物館“青少年科學詮釋者”為例[J].科技風,2023(13):147-149.
[10]柳敏鈺.上海博物館特展活動中的教育功能:以“浮槎于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為例[J].漢字文化,2020(2):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