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戲劇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情感共鳴,整本書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兩者融合施教,可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活力,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新視野。
關鍵詞:教育戲劇;整本書閱讀;初中語文活動;跨學科融合教學
教育戲劇把戲劇諸多元素和方法作為教學手段,通過師生共同創造課堂戲劇活動和戲劇實踐,達到學習目標和教育目的[1]。整本書閱讀則是新課標要求的,通過閱讀整部書籍,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內容和思想的閱讀活動。其強調對書籍內容的系統性理解,與傳統的碎片化閱讀形成明顯對比,更有助于學生獲取深層次的知識[2]。
當下新課改已進入深水區,將教育戲劇與整本書閱讀兩者結合施教,不僅能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也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嶄新的藍圖和彩虹。
(一)教育戲劇的核心:角色扮演與情感體驗
教育戲劇的核心在于通過課堂戲劇表演活動,促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文學作品的情感波動與思想內涵。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生活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駱駝祥子》中,祥子從一個充滿理想與希望的青年,逐漸轉變為深受社會壓迫與人性摧殘的悲劇人物。通過此類角色扮演活動,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祥子在時代背景下的困境與內心沖突,進而激發其對社會不公與人性復雜性的思考。
(二)整本書閱讀的核心:深度解析與開展批判性思考
整本書閱讀強調對文本的全面把握與深層次研讀。這種系統化的閱讀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深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例如,圍繞《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歷程,可以開展專題化學習,探討四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與各自的成長變化,并思考其蘊含的人生哲理與文化內涵:四位主要人物的成長與磨礪,揭示了佛法、忠誠、勇氣與智慧的不同面向。唐僧的仁愛與堅定,孫悟空的機智與反叛,豬八戒的懶散與貪婪,以及沙僧的忠誠與堅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些人物關系的分析,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與哲學思想,更能通過批判性思考挖掘作品背后隱含的文化價值與人生智慧。
(三)教育戲劇與整本書閱讀的相輔相成關系
開展教育戲劇與整本書閱讀的融合教學,能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在表演中理解、在活動中深化,從而實現知識與情感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中成長。
例如,學生通過扮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不僅能夠理解賈寶玉在家庭與社會壓力下的個性沖突,還能通過情境再現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之間復雜的感情糾葛,從而體會到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態與內心世界。這種體驗式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刻理解人物內心的途徑,使其能夠在情感和思維層面形成更全面的認識。
(一)教學內容的跨領域融合
1.內容挑選與主題確定
跨學科融合教學依賴于教學內容的精心挑選和主題的明確設定。例如,新課標關于“課程內容”章節對“閱讀革命文學作品”的主題指引,推薦了《紅巖》《紅星照耀中國》等作品,這些作品能激發學生的歷史意識,還能讓學生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與人格魅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選擇適合的材料因材施教,以確保跨學科教學的效果。
2.知識鏈接與內容融合
跨學科融合教學,需將文學作品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巧妙結合。例如,教學《紅星照耀中國》,可鏈接多學科教學:由歷史教師講解20世紀30年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重點學習作品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也可鏈接地理學科,由地理教師分析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幫助學生理解艱難困苦的地理環境對革命戰略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內容整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文學作品,還能增強他們對文本的全面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融合運用
1.互動教學與協作學習
互動教學與協作式學習是實現跨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手段。即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在協作中共同探索問題。如教學《紅星照耀中國》,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扮演不同角色,探討革命者在不同歷史情境下的行為動機和心理變化,激發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2.教育戲劇與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意義
教育戲劇作為跨學科學習的重要形式,強調通過教學融合實踐,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如教學《紅星照耀中國》,學生可通過戲劇表演,再現書中的歷史場景,運用歷史、地理、音樂、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創作劇本、設計舞臺布景和選擇背景音樂,鍛煉團隊創造力和合作精神。
案例主題:戲劇與史詩交融——重溫革命征程,探尋紅軍足跡
主題內容:教師通過《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與教育戲劇,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讓學生穿越時空,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歷程。
第一階段:整本書閱讀導入與情境建構
1.背景引導
介紹《紅星照耀中國》的背景及作者埃德加·斯諾,掌握作品整體框架。歷史教師通過播放20世紀30年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視頻資料,講解紅軍長征及延安時期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了解重要事件,為整本書閱讀打好基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革命背景下的個人選擇與歷史轉折,激發他們對歷史和人物的興趣。
2.情境構建
學生分組負責不同章節的閱讀與討論,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書中人物的行為舉止,用跨學科知識,分析、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如通過歷史、文學與思想政治課程跨學科探討,學生不僅可了解事件本身,還能理解其蘊含的價值觀和思想動機。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撰寫情感日記或繪制情感思維導圖,深化對人物情感和歷史情境的理解,為后續的戲劇表演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角色研讀與情境體驗
1.角色研讀
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研讀《紅星照耀中國》中的人物背景,分析人物的行為動機和情感變化。學生研究角色的歷史原型,通過查閱歷史檔案、與歷史事件的對照分析,進一步理解書中人物的真實情感與心理狀態。學生通過撰寫角色獨白和心理片段等腳本,探討人物在革命過程中的決策和內心掙扎。這一階段幫助學生從內心層面理解人物的復雜性。
2.情境體驗
通過閱讀歷史文獻、觀看紀實影像或視頻等系列情境體驗活動,進一步感知當時的社會背景與人物的情緒波動。在討論角色時,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革命時期的艱苦與堅持,同時也加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第三階段:戲劇創作與舞臺呈現
在戲劇創作階段,教師可結合地理、歷史、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為學生提供創作素材和技術支持。如地理教師可講解紅軍長征的路線及中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的地理風貌,歷史教師可講述《紅星照耀中國》的重要歷史背景故事,信息技術教師可教學生使用視頻軟件編輯和制作背景視頻,美術教師可協助制作符合歷史背景的道具和服飾,音樂教師可幫助選擇適合的背景音樂或革命歌曲,增強戲劇演出的真實性。
通過這一系列整合性、戲劇性、跨學科的創作演出,學生不僅提升了綜合能力,還增強了對戲劇和歷史名著的深刻理解。
第四階段:角色互動,集體參與
作為現場觀眾的學生,可以集體化身為“記者斯諾”,根據《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理解,對飾演毛澤東、朱德等領袖人物的角色進行“采訪”,并以互動形式參與表演。這種形式考查了學生對《紅星照耀中國》的理解程度,提升了他們在歷史、文學和表演藝術等領域的知識掌握與綜合運用能力。這種互動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歷史感知力。
第五階段:教學活動反思
1.多種角色反思
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設立“角色心靈剖白”環節,邀請學生從角色的視角進行內心獨白,反思人物長征期間的心路歷程。這種反思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激發他們對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學生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從不同角色的角度,全面地審視歷史事件及其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2.角色情感反思
教師還可通過“心聲分享”或“集體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分享他們在角色扮演中的情感體驗,加深對革命先烈和歷史人物的情感共鳴。通過這種情感共鳴,學生不僅增強了對革命歷史的認知,也提升了人文素養。
3.寫作反思
教師還可以布置撰寫反思性作文,將《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體驗與戲劇表演經歷相結合,探討對革命歷史的認知及其現實意義。這種寫作活動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深化對革命歷史的理解,增強個人的情感體驗。
彩虹象征著絢麗,正如飛架教育戲劇與整本書閱讀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彩虹一樣,為語文教學帶來諸多生機:兩者融合跨學科教學為課堂注入了新活力,豐富了教學實踐新樣態。學生在這種多元化學習環境中,不僅獲得了知識,鍛煉了綜合實踐能力,還為未來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嬰寧.教育性戲劇在中國[J].藝術評論,2013(9):49-52.
[2]李丹.跨學科視域下的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4(9):14-19.
作者簡介: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光明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