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歷史悠久孕育了璀璨而博大的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方式
傳統文化植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是中華民族傳承的根基。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積極滲透傳統文化,既能提升語文課堂的底蘊,還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本文立足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對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提出有效建議,旨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文本多是出自名家之手,類型豐富,文質兼美,是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媒介。教師應對教材文本的特質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提煉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這既能提升語文課堂的深度,還能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如,有的教材文本屬于愛國題材,教師可為學生拓展歷史長河中涌現的英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在不知不覺間實現文化滲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回憶我的母親》時,教師可通過如下方式發掘并整合傳統文化元素。首先,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一講舊時土地所有制制度,讓學生知道什么是佃戶以及其與地主間的關系。通過滲透這些傳統文化知識,學生能夠深化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極具閱讀價值的文學作品,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人物描寫、語言對話、敘事技巧等藝術特色,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創作。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仿寫、改寫、續寫的方式進行寫作訓練,指導學生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增強文章的底蘊。
教師普遍認識到傳統文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但這種滲透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多是單方面的,往往淺嘗輒止,很少會深入發掘,更不會圍繞傳統文化組織開展課堂討論,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極為片面。為了提高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的滲透效率,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傳統文化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教學《三峽》時,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可結合傳統文化設計互動性教學活動,以此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手法。在深入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總結古代文人騷客抓住特征描繪景物的寫作技巧。其次,教師可向學生推薦與文章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或類似描寫景物的文言文,如《小石潭記》《觀潮》《石鐘山游記》等,讓學生進行群文對比,幫助學生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最后,教師可設計創意實踐活動。如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設計水墨畫、墨筆畫、彩墨畫、工筆重彩畫、白描畫等具有中國畫傳統特色的插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民族特色鮮明、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的特點。學生只有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之中。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傳統文化相對簡略,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課外讀物等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有了豐富的知識積累,而且大大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教學《孫權勸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補充課外文化資源,實現文化滲透的目的。在學習“卿今當涂掌事”“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等句子時,學生對“當涂”和“博士”這兩個詞語產生困惑,盡管教材給出了注釋,但相對簡略,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古漢語詞典》中查一下這兩個詞語對應的意思。在查閱以后,學生發現“當涂”的含義是“掌權管事”,而“博士”則特指“學富五車的人”。通過閱讀,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更加全面了。再比如,學生通過課文注釋知道課文選自《資治通鑒》,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課文的核心內容以及創作背景。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資治通鑒》以外,還有哪些值得一讀的史書?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治國理念、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推動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學生更多是通過書本等媒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但這種了解比較淺顯,很難真正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活理念、審美取向、精神追求等。因此,教師不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里體會古今文化的差異。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直觀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風格,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更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詠雪》一文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將這篇文言文中賦詩詠雪的生活情景進行模擬,讓學生直觀感受“謝太傅寒雪日內集”的畫面,真正了解東晉書香之家的文化生活狀態。在情境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書香家庭圍爐講論文義的溫馨和家庭成員互相尊重、恪守禮儀的道德風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同是描寫雪景,‘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究竟有什么樣的區別?為什么人們更加推崇謝道韞的觀點呢?”教師同樣可以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將這兩種雪景進行動態化展示。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前者看似寫出雪的外部形象特征,卻缺少雪的韻味。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內涵,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優化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鄭蘇酉.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3(31):159-161.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城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