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筆者結合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審美教育的策略,以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能夠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自古以來,我們國家非常重視美育,從孔夫子到蔡元培,他們的教育理論中都可以看到美育的影子[1]。美育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非常豐富。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中,描寫自然美的課文就有11課,占課文總數的30%;直接體現社會美的課文有10篇左右,占總數的28%;至于藝術美,幾乎每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對于大自然的喜愛,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審美能力。
美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激發情感共鳴。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景物,有作者借物表達自己內心的遠大的志向……教師一定要深入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準確理解作品的內涵[2]。要想讓學生在語文課文閱讀中感受到美,就要進行美讀。美讀能夠將文字轉化成語言,使文中所描寫的人、物、景都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引導學生全方位、立體化感知教材,從而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教材的美。美讀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才能加深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次,在美讀的過程中,學生一定要使聲音的抑揚頓挫隨著文章情感變化,并調整好閱讀的速度和節奏,自然能夠領會到文章的美。比如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賞析課文中優美的句子,比如“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感悟作者對于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然后教師再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美景,學生就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這樣的語句賞析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格美教育資源。教師的教學應該遵循美育規律,結合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格美教育。
比如,《獵人海力布》中的海力布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他救村民,自己卻變成了石頭。在課文結束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雖然‘獵人海利布’只是一個民間故事,但是海利布舍己為人的精神卻被代代傳頌。學完這篇課文,你想說點兒什么呢?”“海力布的故事非常感人,對于我們也有非常大的啟發,我們可以將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將海力布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發揚光大,我相信同學們肯定也能做到這一點。你會怎么做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和總結,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海力布的人格美,并自覺向他學習,努力成為像他一樣的人。
美育又被稱為情感教育,情感在美育中顯得尤為重要[3]。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以多媒體教學設備為輔助,為學生營造特定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充滿詩情畫意,尤其是古詩詞、優美散文等所描繪的意境,令人陶醉其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水平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享受美,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比如,教學《觀潮》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錢塘江漲潮的視頻,學生看潮水上漲時的波瀾壯闊,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看到這樣的畫面,有什么感受呢?而作者眼里的錢塘江大潮又是什么樣子的呢?”通過這樣的提問,教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語文美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去創造美。
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自主閱讀的技巧,僅僅會將課文讀一遍,這對于美育沒有任何價值。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傳授給學生閱讀的技巧,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學會思考,體會和感悟文章中的美。其次,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不強迫學生機械接收自己的理解,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活動,要求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的方式展開辯論,這能夠為學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讓他們從新的角度去理解課文,迸發出新的靈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再次,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不僅幫助學生養成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還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更多真實的素材。最后,鼓勵學生大膽地創造美。小學生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應該盡可能嘗試著用各種方法去激活它。比如,在教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后,有些學生對于小女孩最后凍死街頭的結局感到非常難過,覺得小女孩應該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教師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組織開展小小童話家寫作活動,要求學生化身為童話故事的作者,改寫《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故事的結局。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創造美的愿望,而且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審美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引導學生走進作者描述的藝術情境,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感受美,并自覺去追求美、創造美,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嬌.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J小學為例[D].安慶師范大學,2021.
[2]郭云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貫穿美育[J].甘肅教育,2020(16):169.
[3]蔡一凡,劉徑言.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漢字文化,2020(S1):94-95.
作者簡介: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礦建路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