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楠
作品闡釋:作品是對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關于這一母題所做的延申與嘗試——“操作性圖像”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而是全面進入當代生活。今天的世界已經(jīng)不僅僅是海德格爾所說的“圖像”化了,而是模型化了。影片通過雙屏的方式展示了從維爾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到OpenAI的Sora生成式影像,從馬雷對攝影機的預言到自動制導導彈,從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提問到計算攝影等來探討觀察者位置、觀看以及對圖像的思考。通過對電影、天文、軍事、體育、游戲、當代數(shù)據(jù)集和算法等方面的考察比較,試圖梳理從“電影眼”至“算法眼”的跨越以及對隱藏或消失的“攝影機”的本體思考。試圖用其影像本身提出影像的問題,從而在這些技術性圖像的內(nèi)部撕開些許否定性的裂痕。
《后坐力》
作者:蔣高藝
作品闡釋:后坐力,通常是指槍炮火器發(fā)射時所產(chǎn)生的瞬間后退力量。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必然伴隨著一個等量的反作用力,因此,槍械的反作用力會隨之傳遞給射擊者本身,從而產(chǎn)生后坐力的效應。在自己的生活情感經(jīng)歷中,也體會到似乎無法具體定義的強烈反饋,這種反饋卻在某些情感事件發(fā)生之后持續(xù)性的發(fā)起。這樣的反饋,對個人情感所產(chǎn)生的影響甚至比發(fā)生時的更顯得真實與強烈——“情感后坐力”即從此而來。我也將這些無法言說的持續(xù)性反應分為了三個階段:pre-recoil(情感輸出的當下)、recoil impulse(情感后坐力初現(xiàn))、recovery(從后坐力中恢復)。在我將具體的力量模糊重現(xiàn)之后,我發(fā)現(xiàn)它們反而更加接近內(nèi)心的坐標和記憶的錨點。
《流淌的河水永不停息》
作者:殷鶯
作品闡釋:河水奔流不息,時間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看見花瓣凋零,我看見草木枯萎,揮灑汗水的少年終將畢業(yè),依偎而坐的戀人也會形同陌路,小狗在散步中日漸衰老,吵鬧的小號躺在盒中蒙上灰塵……不知不覺間來到河邊,不知不覺間又與河流漸行漸遠。只是,有多少花落就有多少花開,有多少草枯就有多少草長,總會有新的學生在河邊揮汗如雨,也會有新的戀人憩在河畔,還會有新的小狗在新的樂器聲中迎風奔跑……與那日相同的陽光刺進雙眼,但水終究不再是原來的水——河水奔流不息。在2023 年的創(chuàng)作中,除了日本的多摩川外,我還將故鄉(xiāng)的蘇州河也納入了觀察。這兩條我正在生活著的以及曾經(jīng)生活過的河流跨越了地理與文化的束縛,奇妙地構(gòu)成了一種合流——在從未停止的時間中,它們相互交織著奔騰前行。
《融入》
作者:楊彤
作品闡釋:我對人、宇宙,以及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充滿了好奇。
或許是因為小時候,我家的旁邊有個教堂,父母會在工作忙的時候讓神父、修女幫忙照顧我,雖然在兒時,他們幾乎沒有跟我講述過關于上帝或者宗教的故事,但在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們給予了我一個完全不同與我父母給我的世界。那種影響讓我對宇宙、宗教、神秘和超現(xiàn)實主義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與困惑。此外,當我意識到人的生命隨時會被結(jié)束時,那種困惑、無助、不安和迷茫就更加強烈,所以,我總是在試圖尋找一種“關于生命的答案”。或許這個“答案”終其一生都不得知,但我相信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會對生命產(chǎn)生不一樣的體驗和感知。
在作品《融入》中,我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媒介,讓身體處在不同的環(huán)境與不同的物體相感應,融合,適應,碰撞,對抗……用一種直接、笨拙、荒謬的方式去接觸、感受自己和周遭世界?;蛟S,這種形式并沒有什么實際上的意義,但對我而言,這個過程既是一種自我的了解——一種向內(nèi)亦或向外的觀看,也是一種對我的不確定性、好奇心和連通性相關主體的探索,使用構(gòu)建圖像和表演元素是我尋找融入的視覺表現(xiàn)。
《鏡面板、釘子和紙》
作者:劉瀟然
作品闡釋:Inside and outside:內(nèi)與外,物體內(nèi)部被翻轉(zhuǎn)到外部之后。
Self reference:自我指涉,右邊模仿左邊。
Projection:投影,日落時分,帶有釘子的鏡面板被放置在墻上。
Puddle:水坑,把照片水平旋轉(zhuǎn),文字寫在照片底部,然后掃描照片。
Tablet:碑,取下鏡面板上的釘子,用水性筆寫下“avoidant attachment”,然后擦除文字,并掃描鏡面板。
Table:桌子,把鏡面板與四根釘子組合在一起,給它們拍攝一張照片,并打印成較大尺寸的照片。
Box breath:想象畫一個正方形,畫第一筆時,吸氣;第二筆,摒氣;第三筆,呼氣;第四筆,摒氣。循環(huán)這套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