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孟加拉國我相信很多人會非常陌生,它并不是一個熱門的旅行目的地,也不是一個有著異域風情的國度,但它對于熱愛人文攝影的朋友來說卻是一個不錯的拍攝地。它的前身孟加拉邦是印度文豪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故鄉,他曾寫下《金色的孟加拉》那美妙動人的詩句。但,我們在媒體上所看到的孟加拉國并沒有泰戈爾詩句中那樣的美麗,它是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一個河口上的國家、一個三輪車國家、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一個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國家。這些巨大的反差吸引著愛好人文攝影的我前去探秘,不久前,我再次踏上了孟加拉國的土地,開始通過鏡頭來認識那里的未到之地。
多彩而喧鬧的達卡
孟加拉國全稱為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為南亞國家,位于孟加拉國灣之北,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原為巴基斯坦一部分,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脫離巴基斯坦建國,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與緬甸接壤,南瀕臨孟加拉灣。海岸線長550公里。全境85% 的地區為平原,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丘陵地帶。孟加拉國擁有很長的海岸線,境內河流眾多素有“千河之國,水澤之鄉”的美稱,這里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農業和漁業,但是雨季極易洪水泛濫,它的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沿海為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平均溫度較高,旅游資源相對匱乏。
從昆明出發,飛行約2個小時就到達了孟加拉國首都達卡(Dhaka),從高空上看首都達卡河岸支流很多,稍低觀看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磚廠,再飛低一點就能看到郊區部分很多的鐵皮房,可以看出,即使在首都,它們的生活條件和工業發展也相對落后。落地孟加拉國首都機場,出關非常容易,這里對中國實行落地簽證,我在飛機上就填寫好了相關材料,一邊交錢窗口,一邊人工審核蓋章柜臺,因為沒有電腦系統進行出關操作,所以通關仍需要一些時間。
達卡,作為孟加拉國最大的城市,于南亞地區亦是舉足輕重的主要城市之一。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牢牢占據著孟加拉國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的重要地位。初次踏上這片土地,首都達卡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且復雜的印象——擁堵、喧鬧與多彩交織。漫步在市區的大街小巷,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建筑上密密麻麻張貼著的花花綠綠的廣告,它們如同一張張色彩斑斕的拼圖,拼湊出這座城市獨特的商業氛圍。與此同時,孟加拉國政府領導人各種幅面的照片也極為醒目地展示在建筑之上,仿佛在訴說著這個國家的歷史與發展。
街頭,呈現出一片繁忙而熱鬧的景象。一輛輛油漆斑駁的大巴車,像是飽經歲月滄桑的行者,在街道上穿梭往來。涂著彩色圖案的大貨車,猶如移動的藝術畫廊,彰顯著獨特的風格。而那五顏六色的三輪車、人力車,更是如同靈動的音符,在城市的脈絡中奏響一曲獨特的樂章。汽車的轟鳴聲、三輪車的清脆鈴聲、路邊小販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以及來來往往人們的嘈雜聲,共同交織成一首喧囂的交響曲,讓初來乍到的我,瞬間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談及住宿,在達卡一般會選擇在使館區酒店入住。令人欣喜的是,這里已經矗立起了五星級酒店,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而在新城區,除了有舒適的酒店,還有許多中餐廳,滿足了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達卡的貧富差距較為明顯,這也直接體現在城市的布局上。條件優越的酒店大多集中在新城區,這里物質豐富,各類商品琳瑯滿目,街道也相對整潔,與老城區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地圖上看,以新城的酒店為起點,前往主要的拍攝地大約只需半小時車程。然而,現實卻給人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達卡的交通狀況堪稱噩夢,大多數時間都處于堵車狀態。汽車如同蝸牛般緩緩挪動,時間在擁堵中悄然流逝。所以,在達卡出行,一定要預留充分的時間,同時也要學會保持耐心,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漫長的時間。
艱辛回家路——孟加拉鐵路
拍攝孟加拉國的火車是此次旅行的重點,它是孟加拉國最具人文特點的拍攝題材。孟加拉國現在運行的鐵路都是一百多年前英國殖民時期建造的,孟加拉國鐵路的主要特點是多種軌距共存,包括寬軌距、米軌距和雙軌距。孟加拉國賈穆納河將鐵路系統分隔為東、西兩個區域,東區現有鐵路約1390.78千米,主要使用米軌標準,僅達卡至吉大港約119.45千米鋪設套軌,其余約124.8千米正在擴建套軌。西區米軌線路約531.15千米、寬軌線路約682.19千米、套軌線路約280.55千米。孟加拉國大量的物資需要進口,運輸主要靠公路和鐵路,該國少有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客運的運力更加不足,人們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就坐在火車頂上回家,因為火車無法容納下每個人,而這些乘客愿意坐在車頂上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不用花錢。孟加拉國的火車每年運載量超四千萬人次,乘客被分為三個等級,即空調車廂、一等車廂和二等車廂,這些車廂的票價是普通人無法承受的。買不起車票的人們,每天大多都要 “乘” 火車去工作和回家,為了不花錢,爬火車這一景觀成了孟加拉國特色,如果遇到節日特別是1月份的火車節,整列火車都掛滿人的場景,還有人在兩列火車之間來回跳躍,這樣的場景早年通過國家地理的攝影師被人熟悉,近年特別趕在1 月份火車節時去拍攝的中國影友也非常多。
在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由于土地實行永久制,這使得在城區建造房子的成本極其高昂。對于許多當地居民而言,這樣的代價難以承受。于是,他們另辟蹊徑,圍繞著鐵軌邊上搭建起了自己的住所。久而久之,沿著鐵軌逐漸形成了一道別具一格的 “亮麗” 人文風景。在這里,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有的人在鐵軌邊上支起攤位,售賣著各種各樣的物品,從日常的生活用品到特色的小吃,吆喝聲此起彼伏。也有人悠閑地坐在一旁,享受著片刻的愜意時光,或是與鄰里談天說地。孩子們則在鐵軌間嬉笑玩耍,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我對達卡的火車站情有獨鐘。印象中,達卡有著9 個極具特色的火車站。每次前往孟加拉,我總會安排兩天時間,沿著站臺與鐵軌進行拍攝。在人活動比較頻繁的區域,我放慢腳步,慢慢游走,用心去感受這里獨特的氛圍。這些年,孟加拉的鐵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2016年我第一次來到達卡時,鐵路兩旁布滿了許多貧民窟,破舊的房屋密密麻麻,人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生活。然而,在 2024年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驚喜地發現鐵路兩旁的貧民窟已不見蹤影。不過,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似乎并沒有太大改變,依舊會在鐵路上擺攤,孩子們也依舊在鐵軌上盡情游戲,仿佛這里就是他們生活的大舞臺,展現著屬于他們的獨特生活畫卷。
2024年,中國企業修建的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項目是孟加拉國迄今為止最大的鐵路項目,全線長約170公里,起于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穿過帕德瑪大橋,向西南延伸到杰索爾。帕德瑪大橋鐵路為客貨兩用鐵路,設計時速為120公里/小時。這條被當地人稱為 “夢想之路” 的鐵路將孟加拉國南部20多個區同首都達卡連接起來,將從達卡到杰索爾的運輸時間由原來的 10個小時縮短為不到2個小時,極大地促進了該國交通和經濟發展。據了解,鐵路正式投入運營后,預計將直接惠及8000萬人。而且輕軌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也在慢慢試行,再過兩年或許圍繞著鐵路相關的攝影題材會消失,但是那里的人會生活得越來越好。
巨大拆船廠——薩達哈特河岸
孟加拉國,堪稱世界上河流最為稠密的國家之一。踏入這片土地,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水道縱橫交錯的壯麗畫卷。那一條條河流,如同大地的脈絡,蜿蜒伸展至每一個角落。由于河網密布,河運在這片土地上極為發達,河流與湖泊宛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孟加拉國的版圖之上,約占據了全國面積的10% 。而在沿海地區,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眾多小島與沙洲,它們在海浪的輕撫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達卡的薩達哈特河,無疑是這片繁華土地上的一顆耀眼明星。這條河異常繁忙,沿岸碼頭鱗次櫛比,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蓬勃生機。河岸的一邊,是充滿煙火氣的老城區市場。當你靠近,便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鬧氛圍。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與大型船舶那低沉的汽笛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獨特的交響樂。
腳剛一落地,你便能感受到那種緊張的節奏,仿佛置身于一場永不停歇的盛會之中。三輪車夫們不斷地呼喊著,讓你往邊上靠,迫使你只能沿著街邊走。然而,在適應了一段時間后,你會驚喜地發現,這里雖然嘈雜,但卻有著一種獨特的規律性。
老城區的房屋,層間距建得較為低矮,電線桿上密密麻麻地掛著電線,如同一張錯綜復雜的網。對于初來乍到的人來說,可以先前往人少的街區,慢慢適應這里的環境和節奏,然后再深入到人流密集的市場,進行拍攝創作。集市上,商品琳瑯滿目,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碼頭上,更是一片繁忙景象,許多人頭頂著沉重的貨物,小心翼翼地往岸邊卸貨。對于喜愛人文攝影的朋友而言,這里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哪怕是在這里呆上兩天,也絲毫不會覺得漫長,每一個瞬間都值得被定格,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故事。
薩達哈特河對岸是拆船廠,那里呈現出一片喧囂忙碌的景象。曾幾何時,中國在船舶拆解行業舉足輕重,可 2019年中國一紙禁令,禁止進口廢船,全球拆船產業格局就此改寫。南亞地區順勢崛起,成為這場產業轉移的新陣地,而孟加拉國憑借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經濟,對鋼材的需求如饑似渴,恰似一把旺火,將船舶拆解產業燒得愈發熾熱。
踏入拆船廠,眼前熱火朝天的場景令人目不暇接。從巨輪上拆卸下來的物件堆積如山,大到粗壯的鋼梁、龐大的發動機,小至精致的餐具、磨損的收音機,應有盡有。那些日用消費品,經過簡單清理,便流入了當地熙熙攘攘的二手市場。沿著拆船廠周邊街道漫步,幾公里長的小商鋪連綿不絕,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走進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船舶物件的 “博物館”,店內絕大多數商品都來自拆解的船舶,老舊的電器、樣式各異的燈具、斑駁的航海儀器,它們靜靜陳列在貨架上,卻似在低訴著往昔在茫茫大海上的傳奇航行。
拆船隊伍宛如技藝精湛的工匠,不僅對船上物件進行細致分類,還深度挖掘船體的剩余價值。他們將拆解后的輪船部件,一車接一車地運往周邊數百家小型煉鋼廠。這些煉鋼廠雖規模不大,卻宛如一個個能量轉換站,將廢棄的船舶部件重新熔鑄、精煉,轉化為工業生產所需的各類原料,讓每一塊鋼鐵都重新煥發生機,再次融入孟加拉國的經濟循環,為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然而,在這看似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沉重的代價。孟加拉國的拆船工作被國際勞工組織列為 “世界上最危險” 的工作之一。據當地媒體披露,過去20年,超過 400名拆船工人不幸殞命,約6000人重傷。但現實的殘酷或許遠超這些冰冷的數據,那些登上報紙、被納入統計的傷亡案例,不過是冰山一角。在這個龐大復雜的拆船產業鏈中,還存在著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問題,其中,童工現象尤為突出。年幼的孩子們,本該在校園里享受知識的滋養,卻被迫踏入這個危險的行業,用他們稚嫩的身軀,扛起了沉重的生活負擔。
拆船廠的存在,也給周邊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原本清澈的河水,如今變得漆黑如墨,散發著刺鼻的惡臭。初次到此的人,無不為眼前的景象所震驚,鏡頭隨意捕捉,便是一幅觸目驚心的環境警示畫面。河面上,穿梭著許多當地的木船,這些木船是居民往來兩岸的主要交通工具。當我們乘坐木船前往對岸拍攝拆船廠時,船主總會再三叮囑,在船上務必坐穩,切勿隨意起身,因為這些木船構造簡陋,船身極易搖晃,稍有不慎,便可能因重心不穩而跌入河中。在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上,一天的拍攝之旅豐富而充實。清晨,集市漸漸蘇醒,熱鬧非凡。這里時常霧氣彌漫,霧氣籠罩下的集市,宛如仙境一般,充滿了神秘的氣息。霧氣不僅為集市增添了一份朦朧美,還巧妙地掩蓋了部分雜亂的景象。我們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捕捉著人們討價還價、笑臉相迎的瞬間,感受著濃郁的人間煙火氣。
下午,陽光灑在拆船廠,正是拍攝的黃金時段。拆船廠占地面積廣闊,放眼望去,一艘艘待拆解的船舶錯落其間,工人們在船上、船下忙碌穿梭。拍攝時,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這里到處都是鋒利的金屬邊角、高懸的重物和運轉的設備,稍有不慎,便可能發生危險。拍完鐵路和老城區的拆船廠后,我們前往達卡郊區,記錄當地搬運工人的勞作場景。孟加拉國的工人們有著獨特的搬運方式,他們習慣將沉重的煤袋、沙袋、磚塊穩穩地頂在頭頂,在現代機械運輸盛行的今天,這種古老的搬運方式依然頑強地保留著。正是因為當地廉價的勞動力,這些傳統工業得以延續,成為孟加拉國獨特的經濟景觀。
此外,當地的染布、牛市等市場也是不可多得的拍攝題材。在孟加拉國,許多染布工作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開展,甚至整個村落都圍繞著染布這一行業運轉。走進這些村落,仿佛進入了色彩的王國,家家戶戶門口都晾曬著色彩斑斕的布匹,傳承千年的染布技藝在這里代代相傳。有的村子則以鑲嵌珠寶聞名,工匠們在昏黃的燈光下,全神貫注地將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精美的飾品上。還有的村子專注于陶瓷制作,從揉泥、塑形到燒制,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匠人們的心血。達卡郊區這種獨特的產業生態鏈,為攝影師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創作素材。我將這些題材歸類為傳統工業題材,便于對作品進行系統整理與展示,希望通過這些影像,讓更多人了解孟加拉國獨特的產業生態與人文風情。
孟加拉國的拍攝題材
在孟加拉拍攝人文沒有具體的地址,因為任何一個街道或村落都可能會給攝影師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我只提供一些拍攝的方向和思路,具體地址會比較模糊。在孟加拉拍攝最好是趕在有節日的時候;1月份的火車節是最熱鬧的節日,我們常見的火車上掛滿人的照片都是在火車節時拍攝的,不過,想拍攝這樣的照片需要在火車節中的特定一天,建議有拍攝計劃的攝影師提前做好準備。4月份是孟加拉的新年,圍繞新年的慶祝活動,大家會穿上傳統服飾,女性也會化好傳統的妝容,這時候拍攝人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6月份的開齋節也十分熱鬧,孟加拉國多數人信仰穆斯林,開齋節對于他們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但是 6月份的天氣非常熱,濕熱的天氣很考驗身體,所以不建議這時候來孟加拉拍攝。9月份的屠宰節,是我唯一沒有參加和拍攝的節日。在孟加拉創作我一般都是圍繞水路與鐵路兩個脈絡進行,這樣的拍攝計劃可以更加突出孟加拉的特點,也可以從視覺上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一些區分,也更加提升旅行拍攝的人文特點。
鄉村的意境——巴里薩爾
巴里薩爾(Barisal)又名\" 貝克甘杰\"。孟加拉國南部城市,五大內河港之一。從達卡開車去大約需要6個小時的車程,而且必須是原路去原路回,這個位于基爾坦科拉河西岸,庫爾納東南。孟加拉國五大內河港之一。附近盛產黃麻、水稻。這里的水域有一些非常古老的市集, 就在山達(Shandha) 河上。主要來自周邊地區的農民每星期一次劃著傳統的小船,滿載著他們的農場生產的蔬菜,水果。我去時剛好整個河谷水較少,劃船的趕集的人比較少。在巴里薩爾附近的一個名為巴納里帕拉(Banaripara) 水域有一個小型水上市場,是一個浮動的稻米市場。周六和周二通常是這里最繁忙的集市日子,這些河流的岸邊都充滿了活力,在這里可以看到人們用不同時代的各種捕魚方式捕魚,甚至有老式的帆船的捕魚船。這個城市跟達卡最大的區別是它要安靜很多,人們也不那么忙碌,綠化條件也更好,車子在公路上走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駕著當地船的居民經過,船是他們生活的必備物資,聽說這里還有很大片的木頭市場,這些木材主要是用作傳統漁船的加工,雖然我此次沒有探訪市場,但已經被這里的漁業所震驚。巴里薩爾是孟加拉國鄉村的代表之一,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孟加拉國鄉村的獨特意境和愜意的清晨印象。
巴里薩爾(Barisal),這座在孟加拉國南部散發著獨特魅力的城市,作為孟加拉國五大內河港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從達卡出發駕車前往巴里薩爾,大約需要六個小時的車程,且往返需遵循同一條路線,沿途的風景也隨著路程的推進不斷變換,為這段旅程增添了別樣的期待。巴里薩爾位于基爾坦科拉河(Kiltankola River) 西岸、庫爾納縣(Khulna) 東南,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巴里薩爾周邊地區物產富饒,黃麻與水稻的產量十分可觀。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水域更是別有一番景致。山達河上,古老的市集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每周,周邊地區的農民們便會劃著傳統的小船,悠悠地穿梭在河道上。小船滿載著自家農場精心培育的蔬菜、水果,色彩斑斕,仿佛一幅流動的豐收畫卷,勾勒出當地質樸而繁榮的生活圖景。
我到訪之時,正值河谷水量較少的時節,劃船趕集的人也相對稀少。在巴里薩爾附近的巴納里帕拉(Banaripara) 水域,有一處別具特色的小型水上市場——一個浮動的稻米市場。每逢周六和周二,這里便迎來最繁忙的集市日。剎那間,河流兩岸充滿活力,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在這里,既能看到現代化高效的捕魚工具,也能看到老式的帆船捕魚船,它們在河面上輕輕搖曳,仿佛在默默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見證著漁業的傳承與變遷。
與繁華喧囂的達卡相比,巴里薩爾宛如世外桃源,安靜祥和。這里的人們生活節奏緩慢,沒有達卡居民的行色匆匆。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宜人。車子行駛在公路上,時常能看到居民們駕著小船悠然經過。對于他們而言,船是生活的必備物資,承載著日常出行、勞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聽聞這里還有大片的木頭市場,木材主要用于傳統漁船的加工。雖然此次未能親身探訪,但僅僅是所見所聞,已讓我深深折服于這里繁榮的漁業。
巴里薩爾,無疑是孟加拉國鄉村的杰出代表。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這片土地上,清新的空氣、寧靜的氛圍,以及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交織成一幅絕美的鄉村畫卷,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TIPS拍攝注意事項
網絡:國內游客可以提前選購“一帶一路”的網絡套餐,該套餐在孟加拉國的網絡信號很好。
貨幣:孟加拉國的當地幣種是塔卡,游客可以在酒店使用美元進行兌換,不要兌換太多當地貨幣,因為除了在機場,其余很少有地方可以換回來,而且機場兌換的手續費和稅費較高。
住宿:在達卡住宿推薦在新城區或者大使館附近的酒店,這里的酒店雖然略貴,但條件相對更好,這里的酒店也支持在網上提前預訂。
飲食:在孟加拉國建議大家不要輕易購買街邊小吃,可能會因為水土不服而嘔吐或腹瀉,飲水建議飲用礦泉水,買礦泉水時也要一定注意是否開封。
古老的渡口——庫什蒂亞
泰戈爾是印度的大文豪,他的家境顯赫,雖然他一直生活在印度的加爾各答,但他的家族在孟加拉的庫什蒂亞(Kushitia)有著很多的房產和土地,而且庫什蒂亞距離加爾各答的距離也十分近,我們今天要來探訪的這座房子,就是泰戈爾的故居之一。這所房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它保存狀況非常好,故居周邊的花園里鮮花盛開,可以看出一直有人在認真維護著這所故居。現在屋子里已經沒有任何裝飾了,只掛了一些照片,和泰戈爾寫的詩句、繪畫、音樂上的一些展品。
我每一次踏上孟加拉這片土地,總會情不自禁地奔赴庫什蒂亞,那里是我鏡頭下的靈感寶庫,每次前來都必定要進行一番拍攝。庫什蒂亞的鄉村,星羅棋布著眾多渡口。這些渡口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乘坐渡船,短短幾分鐘便能輕松抵達彼岸。在清晨與傍晚時分,渡口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需要過河的人們,有序地登上渡船,平穩地駛向對岸。上岸后,他們再步行一小段路,便能順利抵達各自的目的地。河岸邊,時常會舉行一些宗教活動。庫什蒂亞以信仰印度教的居民居多,每天清晨,虔誠的信徒們便會在河岸邊莊重地舉行儀式,他們心懷敬畏,動作虔誠。倘若恰逢相關節日來到此地,那更是幸運,能捕捉到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宗教活動畫面。渡口,一直是我極為鐘愛的拍攝題材。在我眼中,它宛如一個神奇的連接點,借助船只這一簡單卻又重要的工具,人與人、岸與岸之間產生了緊密的連接。看著渡船上人們來來往往,不斷重復著過河的過程,那場景就好似輪回一般,讓人不禁陷入深深的哲思。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渡口如眾星捧月般圍繞在泰戈爾故居的周圍。而清晨時分,無疑是拍攝渡口的最佳時機。此時,河面上彌漫著一層薄薄的晨霧,朦朧的霧氣給渡口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如夢如幻。上午10點左右,光線逐漸變強,霧氣也慢慢散去。此時,我會再次回到泰戈爾故居,靜靜參觀,而那首優美的《金色的孟加拉》,仿佛一直縈繞在耳邊,從未消散。我曾七次前往孟加拉國拍攝,巨大的圖片量和時間跨度讓我對那里充滿了情感,近些年孟加拉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導致旅游業大幅受挫,但無論如何,孟加拉國仍然是一個理想的人文拍攝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