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膠片攝影時代經典相機之一的祿來相機至今仍是很多攝影者追捧的品牌,祿來相機最具有代表性的雙鏡頭反光相機以小巧便捷和高鏡頭質量及堅固的設計成為了“雙反”相機的代名詞,它們曾反復出現在攝影史中、紀錄片中,祿來雙反系列相機型號眾多,但它們外型相似,各個版本中存在著細小的差異,這也讓很多收藏者和使用者摸不清里面的門路,我們今天就通過此文章來為大家分析一下祿來雙反鏡頭結構的歷史和特點。
F2.8 Xenotar 的中心銳度總體上比Planar更好,但Planar的邊緣銳度略勝一籌。于F3.5鏡頭,Planar 的中心銳度和邊緣銳度都更勝一籌。在大多數正常拍攝中,難看二者間的差異。
蔡司普拉納鏡頭的光學成就
祿來雙反相機的鏡頭主要有6 片結構、5片結構、4片結構、3片結構,如今最常見的是5 片結構的Planar( 普拉納) 和Xenotar(西諾塔)鏡頭,但在這兩支鏡頭被使用之前,祿來就曾生產用過5片結構設計雙反相機,1952年2月推出的Rolleiflex2.8B, 配置了Zeiss Biometar( 拜歐美特)80mmF2.8 鏡頭,這只鏡頭采用了五片四組的結構。隨后在1956年10月, 祿來推出了Rolleiflex3.5E(3.5E 是針對美國市場的名稱,在歐洲則以3.5C 的名稱出售)相機,它不僅是第一款內置了測光表的祿來雙反,也是首次采用5 片式Planar 結構鏡頭的Rolleiflex3.5 系列相機。
雖然應用在祿來雙反上的時間較晚,但實際上,Planar結構卻是早于Tessar(1902年發布) 出現的。早在1896年保羅· 魯道夫(Paul Rudolph) 就設計出了包含六枚鏡片的雙高斯對稱結構鏡頭,并將其命名為Planar。
雖然Planar的成像質量非常好,但由于采用的玻璃數量較多,其早期版本極易產生眩光。所以,在鏡頭鍍膜技術引入和成熟之前,4片式的Tessar(天塞)結構反而更受相機廠家的青睞。直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防炫光鍍膜技術的成熟,各大相機和鏡頭制作廠商才開始大量采用鍍膜版的Planar結構鏡頭。
鏡片數量的增加也意味著通光率的下降,只能通過加大鏡頭直徑來增加通光率。所以從3.5E開始,Rolleiflex 3.5系列的濾鏡和遮光罩卡口從Bay I 改為Bay II。
1953年5月,Arthur Kramer在《現代攝影》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寫到的:“ 到目前為止, 幾乎所有的Rolleiflex Automat 相機都配備了四片式的Tessar或Xenar F3.5 或Tessar F2.8鏡頭。新的Planar 和Xenotar 是有空氣間隔的五片式鏡頭。直到現代光學鍍膜技術出現后,這種設計的優勢才得以充分發揮。”
如何分辨你的鏡頭是五片還是六片?
在使用Zeiss Planar鏡頭一年之后,從1957年4月,Rolleiflex 3.5E也開始采用Schneider Xenotar(西諾塔)的5片結構鏡頭。總體而言,后期五片和六片式的施耐德鏡頭,在祿來雙反上的應用都比蔡司鏡頭晚。
六片的Planar75mm F3.5鏡頭最初配置在1960年11月推出的Rolleiflex 3.5F Model3上,此后的Planar 75 都采用了六片結構。
分辨Planar 75是否采用了六片式結構的最簡單方法是:看鏡頭編號(注意是鏡頭編號,不是機身編號)——2.753.002及之后的Planar均采用六片結構。
采用F3.5六片式鏡頭的祿來雙反
使用六片式鏡頭(Planar和Xenotar)的Rolleiflex F3.5系列相機包括以下型號:
●3.5F Model 3,1960.11-1964.12
(編號:3.5F-2.250.00—3.5F-2.299.546)
●3.5F Model 3-I,1965.1-1976.12
(1965年編號:3.5F-2.299.547—3.5F-2.814.999,從1966年開始編號:3.5F-2.815.000—3.5F-2.857.149)
●3.5E2 Model 2,1961.6-1962.5
(E2-2.480.000—E2-2.481.999,刻在拍攝鏡頭下方)
●3.5E3,1961.7-1965.1
(E3-2.380.000—E3-2.385.034,刻在 Rolleiflex 標簽上方)
(其中,采用六片式鏡頭且產量最少的型號是3.5E2 Model 2,只生產了不到一年時間,總產量僅有2000臺)
而施耐德(Schneider)的更新比蔡司(Zeiss)要晚,所以在3.5FModel3的早期機型上依然配置了一些五片結構的Xenotar 75mm鏡頭,基本從機身編號2.299.547 之后才全部采用6片式結構。
五片好還是六片好?
關于祿來雙反最常見的爭論,基本集中在兩個方面:施耐德和蔡司誰更好? 4片、5片和6片的成像差異有多大?就個人角度而言,筆者相信好照片是有靈性的,但在器材方面,我更愿意相信科學而非玄學。個人對于3片、4片、5片和6片式鏡頭的態度,我簡單概括為“6片固然好,5片足夠用,4片看家頭,3片也不孬”,雖然這是簡單的概括,但我也以此來表明,這幾個鏡頭結構其實都有各自特點。
以下讓我們看下當年的測評者對于祿來雙反鏡頭的評價:1956年5月,《現代攝影》Modern Photography 發表了一篇文章,比較了Rolleiflex 3.5E 上新的五片式Xenotar 與配備四片式Tessar 鏡頭的舊款Rolleiflex 型號的比較,原文標題為《新款的祿來相機真的更好嗎?》Are the new Rolleis Really Better?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五元件 f/3.5 鏡頭。專業攝影師迫切需要配備 f/2.8 鏡頭的 Rolleiflex,而這些相機愛好者只有在開發出五元件光學系統后才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但在最大光圈為F3.5 的75mm 焦段,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四元件的蔡司Tessar 和施耐德Xenar 75mm F3.5鏡頭,長期以來一直是祿來和許多其他相機的卓越標準。新的五元件Xenotar 還能提供什么呢?除了最挑剔的專業人士之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Xenar或Tessar 就足夠了。將新的Xenotar 與施耐德Xenar在相同條件下拍攝的范本進行比較,兩款鏡頭產生的圖像清晰度幾乎是相同的。這并不是貶低新的Xenotar,而是指出四元件的Xenar 或Tessar 確實是非常好的鏡頭。雖然Xenotar 光圈全開的條件下,在邊角處成像的清晰度略優于Xenar。但在日常的攝影實踐中,我認為這種差異是不會被察覺的。Xenar還是Xenotar ?它們都是好鏡頭。”
而至于Planar 和Xenotar,1963年10月的《現代攝影》ModernPhotography上同樣發表了一篇名為《4款不同的Rolleis,4種不同的鏡頭》4 Different Rolleis,4 Different Lenses Claus Prochnow" 的文章,并比較了不同鏡頭在不同光圈下中心與邊角的銳度差異,原文掃描件如右側: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測試,F2.8 Xenotar的中心銳度總體上比Planar更好,但Planar的邊緣銳度略勝一籌。
對于F3.5鏡頭,Planar 的中心銳度和邊緣銳度都更勝一籌。但在大多數正常拍攝中,很難看二者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