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面向全球高校華人學生的純民間攝影獎項,“1839攝影獎” 自成立以來,已逐漸成為展示和推廣青年攝影創作者的重要平臺——多年來,獎項始終致力于發掘和鼓勵正在成長中的高校學生,將他們的作品通過專業評審、評論、展覽和出版等方式推薦給公眾,進而推動國內外的高校學生在攝影創作領域的經驗交流和生態互補。
今年恰逢第六屆“1839攝影獎”的征集與評選,自己有幸擔任其初選評委。由第二屆的參選者轉變為第六屆的初評者,我在感到榮幸的同時,也帶著不確定的焦慮。因此,在收到本屆獎項的初選稿件時,我在做了許多的心理建設后,方才將其逐一打開并瀏覽。這個略顯拖沓的“準備工作”,來源于對“評判”的不確定性——我擔心自己作為個體片面的視角去甄選巨量的投稿作品時,是否能足夠客觀地去面對每一份被他們珍視的作品,是否能共情他們對于創作的理解和判斷,是否能知悉他們在過程中使用的方法與路徑,是否能抵達他們對于具體情感和困境的書寫狀態。
畏難數日后,我回歸到了“1839攝影獎”發掘與選取具有獨立精神和藝術潛質的作品的初衷,試著放下因角色轉化而帶來的不確定性雜念,僅以一種與投稿者進行對話交流的視角來開啟初評。裝著五百余份作品的文件夾,宛如屏中可視的漂浮島嶼,在觀看的過程中,許多作品會因混亂的內容而被淹沒,而好的作品則會在圖像的海洋中浮現,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我開始斟酌和自省的問題。以下,我將基于本屆作品的初評過程,以及個人的感受進行梳理。需要聲明的是:自己并非一名藝術寫作者,片面與局限的觀察可能會顯現出狹隘的視角,但這份觀察報告的內容,都是在我初評期間及之后的時刻,始終在腦中浮現和殘余的問題,想與諸位分享。我知道,僅靠初評時對作品的了解,要與眾多參選者達到切實的感同身受是困難的。所以,以下文字并不涉及對任何具體作者和作品的批評與斷言,而是就相關事實與問題而展開。
流動與穿梭,守島人具體可見
從各大高校的投稿合集、推薦作品到自薦作品,今年,在這些進行初選的三類稿件中,數量最多的便是自薦作品。這種迅猛激增的自發性投稿數量,恰恰說明了“1839攝影獎”在過往五屆的持續舉辦中,從面向國內高校到面向全球高校,其獨立的精神、開放的視野和拒絕固化的評選機制,以及在學術層面的嚴謹與公正,都被業內以及高校師生看在眼里。我相信,投稿者們在點擊郵件發送的那一刻,其并非都是為了爭奪那份與攝影誕生之年相等數額的獎金,而是在一種持續孤獨的創作之后,期待作品在廣闊的平臺上被看見,被檢驗。熱忱與期待被壓縮成傳送的文件夾,流動并匯聚到圖像之海中,飄蕩沉浮。
當每個文件夾被我逐一開啟后再關閉,我感受到這些圖像島嶼的背后,是一位位鮮活的、具體的守島人。而其中的每一件作品肯定都是他們在認知的范疇內,經過思考斟酌并精心構筑而成的。我在島嶼間穿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這些創作者們在語言上的探索、媒介上的實驗、議題上的研究,充沛的情感和多元的思想被壓縮成平面的圖像,編輯成精巧的書籍,縫合成敘述的影像,塑造成肅穆的裝置……在這些投稿作品里,我看到了多樣化的主題和表達方式,他們集中展現出本屆創作者們對于攝影的回溯或探索的勇氣。
然而,在瀏覽這些稿件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一些問題。部分作品的文件夾剛被開啟,就呈現出閱讀的障礙——譬如:文件內容混亂、作品數量不足、圖片排列無序等等,甚至有的投稿文件的格式都不規范,需要更換各種解壓工具才能正常閱讀。這讓我感覺這部分的投稿者似乎并沒有認真地閱讀過征稿的具體細則和要求,而是進行了潦草的選擇或者匆忙的投遞。那么,這類不符合規范的作品,在評選的過程中便帶來了許多不便和消耗,它們也會被洶涌的圖像之海迅速淹沒。
相反,思路清晰的創作者,會在提交的作品文件中有序地標注作品順序、圖注信息,以及言簡意賅的文本信息——甚至有的創作者還提供了展覽現場圖、展覽方案等補充信息,這不僅能展現出他們認真負責的專業態度,也能更好地讓評審了解他們的創作過程,甚至是落地狀態等信息,從而讓“守島人”具體可見。因此,我建議未來的投稿者在提交作品之前,務必仔細閱讀獎項的征稿細則,并注重作品的細節和規范,確保每一份的投稿作品都能以最佳的狀態來呈現??傮w而言,我覺得投稿作品普遍呈現出較高的完成度和質量,展現了投稿者們的創作熱情和巨大潛力。
敞開的島嶼,媒介融合與無邊界探索
攝影自誕生開始,就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見證”媒介。它對自然的忠實描繪替代了藝術家們的畫筆,并逐漸被視作現實世界的“真相”。但作為一種年輕的藝術門類,攝影在突圍的過程中,始終在不斷地打破和更新著自身的技術能力以及表現形式。當藝術界開始以文本、錄音、錄像甚至是身體行為進行觀念的表達時,攝影也以多元的姿態和觀念藝術進行嫁接、融匯與生長。
在今年的投稿作品中,許多作品“基于攝影”進行了圖像創作,結合繪畫、文獻、影像、表演、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出開放而多元的創作狀態。許多投稿者還以實驗的態度進行媒介之間的串聯和探索,出色地將各類媒介與自身的創作內容進行適配和運用——圖像不僅成為視覺的對象,也印證著社會現實與文化情境的互動結果,亮眼且細膩,呈現出自洽的狀態。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為攝影帶來了大眾話語空間的同時,也成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當下,數字化打破了現實和照片之間的指示與物證關系,并且,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原本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介的創作者們開始面臨一種“數字化”的選擇——脫離觀看,甚至脫離相機。即便他們還在通過相機來完成圖像的選擇與獲取,但拍攝只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步驟,而不再是作品的最終結果。無論是對拍攝后的圖像進行篡改,還是在網絡與社交平臺上對圖像進行挪用,或者是直接對屏幕進行截取,甚至是通過算法對圖像進行“無中生有”的構建……數字化都讓圖像的生產方式變得更為多元。但由此而來的圖像,也顛覆著我們對于攝影的既有理解/認知,它讓攝影成為了想象的注腳。
在瀏覽本屆的投稿作品時,經由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數字運算和圖像生成的作品成為了鮮活的創作趨勢。在媒介應用層面,我認為AI給攝影帶來了再次下放的權利——這種無需相機便能成像的過程,可以讓更多攝影之外的人參與到影像的創作中,他們通過基礎照片的“投喂”或是具體文本的“寫作”來進行圖像生產。而面對算法圖像的生成策略,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高度圖像化/ 影像化的世界中,曾經面向經典攝影的美學評判標準,在這些作品的驗證過程中,往往失威且無效,攝影呈現出更為敞開的語意。但是,我們也需要思考:算法能夠完成“攝影之后”的更多期待,但它制造的視覺奇觀也值得警惕,創作者需要避免自身淪為技術的“義眼”與“義腦”。
相似與過剩,以及純粹的期待
雖然在今年的“1839攝影獎”的投稿作品中,諸如跨媒介、跨學科的種種探索都展現出極大的創造力和藝術潛力,但攝影發展到今天,對攝影創作者和觀看者而言,也面臨著諸多的困惑與挑戰。拍攝題材、創作形式、制作工藝都已經趨向飽和,而普遍被圍困的視覺經驗也導致當下的攝影創作呈現出諸多的共性。
在今年的初評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作品在主題選擇上,較多的集中于:家庭記憶、身心疼痛、鄉建鄉愁、技術倫理……這些主題固然是當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的相通痛點, 但大量扎堆, 且語言、方法以及編輯也都表現出高度的相似性時——圖層的疊合、重現的擺拍、舊照的穿插、文獻的編織等,就難免顯得乏味了。也有許多作品通過攝影書來呈現涉及故鄉的題材,但書籍里跳躍串聯的圖像,穿插著各類文本或插畫,以及大量的老照片、看似經由設計和裝幀而展示出的精巧與邏輯,也始終讓人感到信息嵌套與過載,以及似曾相識的疲憊。
另外,我也發現部分作品的實驗、觀念以及技術的運用缺乏目的與意義,比如:有的作品回溯攝影的古典工藝與技法,試圖通過這些傳統來探索作品的媒介語言,或者增添作品的厚重感……但其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工藝“加持”的嫌疑——似乎是在更多地顯現技法的運用,而忽視了作品內核與之適配的必要性。這種現象使得作品雖然在圖像語言和形式上呈現出亮點,但卻缺乏問題意識和深度思考。
前文中,我已經提及了數字化的創作趨勢,它為攝影帶來了更為開闊的面貌。但我還想再談談本屆的來稿中,許多作品將技術作為一種手段,而忽視了作品意涵的現狀。許多作品借用AI技術來生成圖像,但這些由算法建構的島嶼所彌散的虛擬數據物,在視覺上呈現出明顯的“塑料感”和“濾鏡感”,這種瑕疵并非“壞圖像”所帶來的哲思,而是技術缺陷所導致的失真,以及身陷其中的尷尬。
在投稿作品中,我也注意到部分作品呈現出標準化的流程,似乎遵循著某種既定的“正確規則”。其包括混合媒介的使用、田野調查的方法、藝術研究的路徑、理論框架的支撐等等,試圖通過這些手段雜糅于作品的內部,來提升作品的學術和深度。然而,這種相似和過剩的現象,也不禁讓我思考:尋找作品的安全和正確,是否已經成為了高校創作的必要條件?在此情形之下,我們應該如何對圖像保持敏感的思辨?如何去跨越攝影固存的藩籬?這些都值得我們繼續深思。
開放而多元的創作視野、態度和路徑,固然是圖像浮島更加敞開的前提,但“純粹”本身也是攝影不可或缺的動人之處。因此,在初評過程中,我甚至在一個個文件夾開啟的瞬間,期待著更多質樸的直接攝影作品,那些扎實的透過取景器拍攝的攝影作品,已經變得越來越稀缺了。當然,以上問題雖然反復縈繞于自己的腦海,但在評選過程中,也看到了許多令人驚嘆叫好的作品,我能夠從中感受到創作者們真誠的態度以及熱忱的投入。無論攝影媒介如何融合、議題如何變化、觀念如何突破,攝影作品都需要血肉的基礎。
結語
有的時候,我會有意無意地在一些展覽、研討會等場所聽聞關于中國攝影現狀與危機的討論,也多次看到將缺乏好作品、沒有未來的言論歸咎于學生和青年創作群體的事件。但我始終覺得,他們/ 我們無需承擔如此重負,這或許是某些系統內部的問題。在“1839攝影獎”的初評過程中,我看到了非常多獨特且深刻的優秀作品,也感受到了他們在作品背后的充沛能量,然后在屏幕前叫好。這次的特別體驗,也觸動我回憶起自己的學生階段,沒日沒夜思考創作的狀態與時光。我相信,再多一些時間,這些圖像的浮島會被投稿者們構筑得更加豐滿,而守島人也會經由攝影抵達更為廣闊的陸地。
任何獎項的評選,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各種的局限或規則,而錯過一些優秀的作品和作者。在書寫本篇文章時,雖然還未揭曉本屆的最終入圍名單,但可以肯定,在獎項公布之時,定會有人歡喜有人憂?;叵雽W生階段,我也曾數次投稿各類的攝影獎項,也經常處于循環式的落選狀態。但在那些相對“脆弱”的時刻之后,我會選擇以創作的行動來修復內耗,在自己的時空里繼續打磨作品。所以,重要的不是獎項和榮譽,而是給自己的交代。無論投稿者們是否在本屆比賽中入圍,希望大家都能以平和的心態正視結果,尋找自己的方法,持續行動,“厚積”定能“薄發”。
當然,最終的大獎或許會遮蔽部分優秀作品的光芒。但請相信,以我的經歷為例,“1839攝影獎”會持續地對大家保持關注,當我在第二屆獲得提名獎時,盡管沒能在當時生起關注的漣漪,但在近年來的相關活動中,“1839攝影獎”的組委會也通過研討會、出版物、播客等活動給予我“回響”的機會。我也并非特例,許多往屆的獲獎者亦都是如此,新與舊的聲音在此交織是具體可見的。因此,我想在此祝福本屆的所有參選者:保持對攝影的真誠和熱情,以更加純粹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生活,面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