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孫遜
作品闡釋:記憶是人生的母題。
我總是會想起家鄉屋后的曠野,那里的土地和陽光塑造了我的祖輩和父輩,也間接地塑造了我。人和土地的相互作用使得人即便遠離家鄉,即便故土滄海桑田,腦海中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景致也會在無意識中化為思考和行動的根基。
馬塞爾·普魯斯特曾在《駁圣伯夫》的序言中如此描摹他的記憶:“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小時一經逝去,便立即寄寓并隱匿在某種物質對象之中……我們是通過那個對象來認識生命中的那個時刻的?!?/p>
記憶頻繁地從往事中跳出,反復地翻涌,但是它們并不為我們所控制,就像心跳的間歇,激蕩或平靜,有屬于其自身的節律。那些棲息于時間休止符上的故鄉風物,穿越無垠的時間,在記憶的交錯中抵達我的當下和未來。
往事就如同陽光雨露,時常陪伴在左右,我們只是知曉,卻鮮少體驗,直到某天朝花夕拾,它們才化為回憶翻涌而來,烈陽灼痛皮膚,清風吻面,雨滴才真正落在身上。
照片在黑暗中顯影,細密迷人的影紋中,往事升騰,記憶交錯反復,底片獲得新的生命。
這美好的舊時光與現在乃至未來的交匯,不僅充盈著往日的深情,也往往顯露醞釀已久的危機。倘若沉湎于那些最柔軟的記憶,而對隱秘危險的事物視而不見,則是對當下的反動——即失去了體驗現實的欲望和能力,也就無法真正擁有一種生活。
回憶過去并非意味著沉湎于撫時感事的惆悵心情,而是在記憶翻涌的時候將其轉化為一種審美,在忙亂的當下維系那脆弱但永恒的自我。時間過去,容顏衰老,偶然的激蕩之中,往事也就有了新的生命。
在當下激蕩,而后歸于平靜,我們在這其中循環往復,直至衰老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