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思彤
作品闡釋:作品的創作靈感源于《論語·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在一天十二時辰的每個時辰的開始,拍攝同一塊河水的影像,并設定一組有序的快門速度,無論白天黑夜,畫面中是否有影像呈現,曝光時間都機械地依照規定的順序而變換,如奔流的河水,不止不歇。
拍攝的同時,記錄當下的風向、風速、溫度、空氣濕度。最終用這些河水的塊面,構成一條時間的河流。
在完成影像和記錄文本后,虛構并制作一座方形的水壩,向其中注入河水,然后將一塊一塊的河水置于壩上。當方形河水的塊面被摁下時,河水的方塊便彈出,彈出之時好似在漫漫的時間河流中截取了某一個時刻。
完成影像裝置的兩年后,我再次觀察河水方塊,發現部分被注入的河水消失了,而其他的河水則飄起白絮,長出霉菌,它們浸漫在制作水壩底座的木板上,留下了淡淡的青苔。
創作之初,我本想以此留住時間,但同時也展開了對時空的追問:不舍晝夜奔流的河水和置于不同時空且被定格在千分之一或者幾秒瞬間的被抽離的河水,哪一個更真實?而后,我再次拍攝那些長出霉菌與蒸發的河水,才意識到,這些裝置本身的衍生品,使一塊河水變得更加完整。
這遠超出自己最初的預想,源于對攝影的思考,以行為、裝置為手段的作品擁有了自然力量的參與。自然力量在打破作品本身的構想之外,似乎又提供了更宏大的答案,使其成為一個無解的命題。留住時間是不可能的,但留下了它存在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