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時代下,以Keep為代表的線上健身社區實現健身知識與經驗的交流共享,由健身用戶構成的學習共同體逐漸形成。本研究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通過案例分析探究Keep健身社區中的學習共同體。結果表明,Keep健身學習共同體的“構成支柱”包括理想身體的向往、健身知識共享、健身活動交互、身心雙重賦能,其成長機理是“自覺的健身需求、自主的健身學習、自給的健身資源、自評的健身效果”的依次遞進與相互作用,多元化的核心成員隊伍、多樣化的健身活動獎勵、多維化的線上線下聯動打造了良好的健身學習環境。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 線上健身社區" 社區教育" 學習型社會" 教育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3-022-3-TBB
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需要獨立有邊界的教育主體作為基礎,也需要共生無邊界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基石,健身學習領域也是如此。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全民健身”戰略的深入實施,近年來出現了以Keep為代表的線上健身社區。這些健身社區不僅停留于為健身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還向健身指導、運動參與等方面擴展,逐步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社會關系為紐帶、用戶為主要參與者的線上社區,這些線上健身社區的成員們逐漸構成學習共同體以滿足各類健身學習需求。本研究以“學習共同體理論”為指導,選取Keep健身社區中的三大俱樂部進行案例分析,深入探究Keep健身學習共同體的“構成支柱”“成長機理”和“養護策略”,為數字時代下線上健身社區的構建探索新路徑。
1、相關概念
1.1、從學習共同體到社區學習共同體
“共同體”一詞源自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的“Community”概念(在中文中兼具“社區”和“共同體”兩重含義),表示具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口所組成的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的社會團體。“學習共同體”則緊緊圍繞“學習”這一目標,具備一定學習活動場域、相對固定的學習者、頻繁的學習互動、共同的社會心理基礎等要素。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新知識生產方式的載體,不同個體以在場或虛擬的方式加入,其本質特征是基于合作又超越合作,鼓勵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分享,同時存在新手對專家的模仿。如今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突破了時空限制,提供更多樣化與個性化的教學手段和資源,促進了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學習工具化偏向、人生價值感缺失、城市社區缺席這三大困境日益顯著。面對這些問題,國內學者汪國新創新性提出并發展“社區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將其最終定義為“生活在社區中的居民由本質意識主導,因共同學習而自然結成的能實現生命成長和建立守望相助關系的群體”。社區學習共同體以本真的學習幫助成員實現“內目標”和獲得“歸屬感”,體現學習的生命性價值,真正魅力在于“共同學習”。基于“社區學習共同體”的共同學習通常是自發的,屬于內生成長型的學習,是社會化學習的基礎,將成為學習型社會中終身學習的主流。
1.2、虛擬社區與線上(健身)社區
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方學術界掀起有關“互聯網社區”的研究熱潮,“虛擬社區”概念被普遍接受和使用。隨著社會媒介化的日趨加深,許多學者認為由網絡技術所構建的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世界彼此嵌入,線上社區與線下社區之間已經不再有本質差別,其結構都是在慣習和重復實踐中實現和再創造的。在健身領域,研究認為用戶參與線上健身社區并非以社交和享樂為核心需求,主要是為了學習健身知識以達到有效健身,用戶回帖回答健身問題等交互行為有助于提升健身社區的學習價值。結合學習共同體理論視角,本文將“線上健身社區”定義為“以健身學習與實踐為主要目的,以用戶為中心、社會關系為紐帶,不同運動興趣的用戶構成多個健身學習共同體的線上社區”。
2、案例選擇
Keep是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2月推出的一款移動運動應用軟件,致力于為健身人群提供運動指導、飲食指導、交友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注冊用戶已突破3億,是國內目前最大的運動社交平臺。目前,Keep已將其“運動圈子”升級為“運動俱樂部”,上線了俱樂部140個以上,其中官方俱樂部13個。從本文的理論視角來看,Keep用戶是在線上健身社區中進行著健身知識的學習交流與實踐,喜愛某一運動的用戶會加入相應的“俱樂部”,俱樂部成員會圍繞該運動推薦健身課程、交流健身經驗,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構成的共同體可被視為“健身學習共同體”。本研究根據具體運動分類選取成員數量前三的官方俱樂部進行案例分析,分別是“Keep跑步愛好者”“Keep Training Club”和“Keep騎行俱樂部”,主要分析這三家俱樂部的主頁信息,及其“活動”“討論”“課程”“排行”等界面的具體內容。
3、研究結果
如果將Keep健身社區中的學習共同體看作生命體,通過對上述三大俱樂部進行案例分析,可以總結歸納出支撐這些生命體生根的“構成支柱”、茁壯發芽的“成長機理”,同時能提煉出提供良好生長環境的“養護策略”。
3.1、如何生根:Keep健身學習共同體的構成支柱
(1)向往理想身體。
Keep用戶加入某運動俱樂部并參與相關健身學習,正是出于個體本質意識中對理想身體的向往,而且向往的通常是健康的、能呈現生命張力的美好身體。同時,用戶參與的都是跑步、騎行等非對抗性運動,參加的比賽也被稱為“個人賽”,這些只有“同伴”而沒有“對手”的活動也更接近本質意識,因為無關勝負。滕尼斯認為,本質意志平時被“選擇意志”壓抑而隱匿,只有在自由環境中才被釋放出來。Keep運動俱樂部的成員們正是在這樣能夠自由學習健身知識、享受健身過程的線上社區中向著理想身體與美好生活前進。
(2)健身知識共享。
俱樂部的成員們有著不同的年齡、職業、學歷,但都自覺遵守著健身社區的各項規則,平等參與健身學習與實踐,同時在討論界面交流健身經驗,推薦官方或自己創建的健身課程,共同構成和諧開放的學習共同體。同時,正是多元化的成員結構使俱樂部成員間形成“經驗錯差”,健身小白可在討論區直接求助,健身達人則可跟帖答疑解惑或直接發表健身經驗帖和相關課程,前者在學習實踐后又可以分享自己的健身經驗,從而實現了健身學習共同體中“成員互為師生”的知識共享,有機共生的學習生態由此形成。
(3)健身活動交互。
俱樂部成員之間的分享不僅是健身知識的共享,還涉及思想情感的交流,以評論區的“加油”“評論”等形式的交互行為為主。例如,在“Keep Training Club”俱樂部,有位成員在打卡“晨練30min”的自主訓練時附言:“今天早上應該要跑步的,起床后厭跑情緒又來了,想了想,可能是之前繃太緊了。”有成員看到后評論:“壞情緒誰都會有,相信自己就好哈。”還有的評論:“休息休息,XX(成員昵稱)!不要總是拉滿弓狀態!”該帖子還收獲了24位成員的“加油”。無論是有關健身的知識技能還是情感體驗,都能憑借成員間的交互行為得到充分尊重與認可,成員們成為共贏共享、相互扶持的學習伙伴,更結成了相對穩定的信任與情感支持體系,影響著他們對于健身學習共同體的認同與投入程度。
(4)身心雙重賦能。
對俱樂部成員而言,在學習共同體中收獲的也許是健身知識與理想身材,或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還有對精神的舒緩與心靈的洗滌,整體來看便實現了身心的雙重賦能。例如,在“Keep跑步愛好者”俱樂部,有位成員打卡戶外跑步5.05km時這樣寫道:“跑步,不只是汗水與肌肉的較量,它是心靈的秘密花園……跑著跑著,不僅身體輕盈了,心靈也收獲了意外的平靜與堅定。”在“Keep騎行俱樂部”,一位成員完成了“24h極致突破場”騎行挑戰后發表了這樣的文字:“我騎行在田野間,心中一片寧靜……生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唯有這一刻,讓我感受到了平靜與自由。”除身體上的發展外,成員間共同的運動信念、價值取向逐漸激發了成員個體以真我呈現為內在評價、自我超越為主觀體驗的生命成長。
3.2、如何發芽:Keep健身學習共同體的成長機理
以下四個因素的依次遞進與相互作用是Keep健身學習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的成長機理。
(1)自覺的健身需求。
俱樂部的成員是以自覺主動的健身學習需求加入的,這些學習需求通常來源于個體對理想身體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基于本質意識的自我需求。同時,俱樂部成員在健身學習實踐中,通常能獲得某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一種體現自身潛力、發展完整人格、獲得生命幸福感與歸屬感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在生命性價值主導下成為俱樂部成員繼續參與健身學習實踐的動機。
(2)自主的健身學習。
自主學習能夠讓學習者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學習主體精神世界的自我去蔽。Keep運動俱樂部的成員正是在自主與自愿的狀態下參與著各類健身學習與實踐活動,有別于學校教育中的體育課。對于俱樂部成員而言,“何時學習”“何地學習”以及“學什么”都具有高度的自由,他們甚至能夠隨時退出某一運動俱樂部,然后自由地加入另一個運動品類的俱樂部,全憑他們更感興趣什么運動。
(3)自給的健身資源。
傳統教學資源觀將教師視為學習資源提供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新教學資源觀的最大特征是“成員即資源”。學習者通過多對多的互學互教互助實現教學資源的自我供給。除官方發布的健身課程外,俱樂部成員正是以“互為師生”的形式在討論區提問或解答其他成員的健身問題,或推薦自己創建的健身課程,實現了健身學習共同體內部學習資源的“自給”。
(4)自評的健身效果。
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基于學習主體思想、觀念與情感方面的變化,屬于內隱而深層的變化。或許外在身材變化和個人界面顯示的運動時長、能量消耗等數據是許多成員評判健身學習效果的依據,但有關生命成長的獲得感也在大多數成員的評價標準中。成員一般會將后者融入自身學習與實踐的全過程中,關注生活狀態、人生態度等方面的積極轉變。
3.3、創造環境:Keep健身學習共同體的養護策略
(1)設置多元化的核心成員隊伍。
每個運動俱樂部設置1名“主理人”和若干名“管理員”,他們是各自健身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成員”。官方俱樂部主理人大多數為官方賬號或健身達人。俱樂部管理員在主理人帶領下養護著各自的健身學習共同體,對分享健身經驗與成果、提出健身疑問或課程感受的優質動態予以推薦,刪除無意義、無關聯或大量雷同的動態,并將多次發布不良動態的成員移除俱樂部。核心成員隊伍并非俱樂部領導者或負責人,而是維護良好健身學習環境的“養護者”,其核心成員的多元化設置保障了成員們在學習共同體中相對自由而公平的健身學習權益。此外,作為健身達人的核心成員還充分發揮著意見領袖的作用,在提供健身學習資源的同時充分調動著其他成員參與健身學習的積極性。
(2)提供多樣化的健身活動獎勵。
虛擬證書與虛擬徽章是Keep健身社區中最常見的健身活動獎勵形式,成員們在報名賽事并成功完賽后便可獲得這些獎勵,有效提升了健身實踐的獲得感與體驗感。除了虛擬獎勵,一些運動俱樂部還會組織可以獲得實體獎牌的健身活動。這些實體獎牌一般與熱門動漫或游戲IP聯名,通常是限量的,可以作為成員們參與健身活動的嘉獎,同時還能為成員提供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由于Keep獎牌有著強大的自我表達的社交屬性,“曬Keep獎牌”已經成為許多年輕成員的社交模式。
(3)探索多維化的線上線下聯動。
提升成員間情感聯結的聚合程度是維持學習共同體較高吸引力和持續發展的關鍵。雖然成員們大多數健身學習是以線上平臺為中介的,但Keep在不斷探索線上線下聯動的健身活動。除了與線下跑步賽事聯動的“線上挑戰賽”外,“城市K馬”線下馬拉松等賽事的成功打造使多維化的線上線下聯動進一步實現。成員們在活動界面可以報名參加主會場線下賽,也可以參加分會場線上賽。曾經在線上社區“守望相助”的成員們擁有了更多在線下賽中相遇的機會,他們的情感聯結也將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變得緊密。
4、研究結論
作為國內目前最大的運動社交平臺,Keep健身社區以健身指導、運動社交、健身激勵等功能與服務滿足多樣化健身需求,從而實現大量用戶留存,其中的“運動俱樂部”更是催生出一個個宛如生命體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對Keep三大運動俱樂部進行案例分析可以發現,支撐這些生命體生根的“構成支柱”通常包括健身用戶對理想身體的向往和俱樂部中健身知識的共享、健身活動的交互,以及這一過程的身心雙重賦能;助力這些健身學習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的成長機理是“自覺的健身需求、自主的健身學習、自給的健身資源、自評的健身效果”的依次遞進與相互作用;多元化的核心成員隊伍、多樣化的健身活動獎勵、多維化的線上線下聯動則為健身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創造出了良好的健身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夏華,錢豐收,張俊生.區域學習共同體構建理論與實踐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4).
[2]張振剛,尚鈺,李云健,等.共創體驗視角下虛擬社區環境對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J].企業經濟,2020,39(01).
[3]嚴運錦.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學習型組織概念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08).
[4]張敏敏.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3,9(22).
[5]汪國新,項秉健.社區學習共同體[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6]邱良君.基于社區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學習意涵解析[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23,36(04)
[7]劉高福,李永華.用戶互動對價值共創行為的影響研究——以線上健身社區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