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以及新質勞動對象構建了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指標體系,選用系統GMM模型定量分析長三角地區與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與異質性,探究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第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長三角地區的促進效應更加明顯。就作用機制而言,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區域產業鏈韌性促進經濟增長。第二,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會受到相鄰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正向影響,而東北地區空間溢出效應不顯著。第三,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升過程中,區域經濟增長顯現出“門檻效應”,該效應隨著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漸顯化。本文認為應重點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區域一體化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區域經濟增長;產業鏈韌性;系統GMM模型;空間杜賓模型;門檻模型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5.01.002
中圖分類號:F1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5)01-0018-17
一、引言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現有生產力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質態躍遷(趙儒煜,2023),它不依賴于高額的要素、能源和人力投入,而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探索新興領域,拓展生產邊界,提升技術附加值。新質生產力的驅動技術在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傳統生產力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的全面升級(蘇璽鑒和孫久文,2024)。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新質生產力通過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體系深度轉型升級使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從而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賈若祥等,2024)。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構成是新的科學技術、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產業形態和新的要素供給(余東華和馬路萌,2023),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質生產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為技術依托,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這些產業均與有形或物質商品生產或流通相關,屬于實體經濟(蔡萬煥和張曉芬,2024)。
區域經濟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環境和條件。新質生產力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和應用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經濟繁榮;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也為新質生產力的成長提供政策環境、人才儲備等方面支持,形成良性循環。一個開放、包容、創新的區域環境更有可能孕育出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各地立足本地產業基礎,積極探索新興領域,堅持先立后破、統籌推進,才能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得益彰,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長三角地區與東北地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兩者在經濟發展態勢、產業結構以及創新能力等多個維度上展現出鮮明差異。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對于增強產業鏈條的韌性、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以及驅動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脈絡來看,長三角地區僅占全國4%的國土面積,卻匯聚了全國大約17%的人口,貢獻了接近全國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這一地區不僅是我國經濟最為活躍、開放程度最深、創新能力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而且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穩居國內前列。長三角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堅實的產業根基以及強大的創新能力,其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相對完善。此外,該地區的科技創新實力尤為突出,匯聚了眾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創新型企業,為新質生產力的孕育與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相比之下,東北地區在區位條件上略顯劣勢,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存在一定的不足。其產業結構相對較為單一,傳統重工業仍占據較大比重,而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相對緩慢。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搖籃,東北地區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正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滯后、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等嚴峻挑戰。新質生產力的引入與培育,對于推動東北地區的產業轉型與經濟增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新質生產力與區域經濟增長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多維度且內涵豐富的概念,它凸顯了創新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致力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的束縛,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具體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結晶,體現了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特征。它的核心在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為顯著標志。
新質生產力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通過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生產效率、培育高技能人才,以及支撐高附加值產業的興起,成為人力資本積累與技術革新驅動經濟增長的生動實踐。這種生產力的變革不僅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也為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武崢,2024)。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升產業鏈的整體附加值(張林,2024),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是創新(劉冬梅等,2024),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通過培養人才、提升科技、優化環境等方式,激發區域創新活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涌現,增強競爭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伴隨技術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黃永春等,2022)。同時,新質生產力可通過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聯動,帶動就業增長和民生改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力提升,推動產業鏈升級優化,提升效率和競爭力,完善區域產業鏈。產業是經濟之本,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其載體,新質生產力是其內核,形成過程即產業體系重塑。數字化與工業化融合中,數字新質生產力崛起,推動新型工業化。提高經濟效益需合理化、高級化經濟結構,核心是升級產業價值鏈(任保平,2024)。數字化轉型可以通過專業化分工與供應鏈整合實現對產業鏈整合效率的提升(陳彥君和郭根龍,2024),新質生產力通過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使其形成更加緊密和協同的產業鏈關系(謝家智和何雯妤,2024),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產業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這種協同發展模式有助于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挑戰,保持產業鏈的穩定運行。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假設2: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產業鏈韌性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二)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推動各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方向,同時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韓文龍等,2024)。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或新管理模式等,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經濟增長動力。這些變化能帶動周邊產業升級轉型,通過技術擴散和產業鏈延伸,新技術和新模式在更廣泛區域內傳播應用,優化經濟結構。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集聚,提升本地經濟競爭力,為周邊地區提供更多資源和機會。
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和發展會帶動區域內經濟的高速增長,當這種增長達到一定程度時,區域內的資源、人口和資金等要素可能會因飽和或過剩而向外擴散。這種擴散現象會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空間溢出效應。這種效應在區域間經濟聯系緊密、產業協同發展的情境下尤為明顯,隨著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區域內產業結構將逐漸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僅提升了區域內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還通過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延伸,帶動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間的空間溢出效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加強區域間產業協作、技術創新合作以及市場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基于此,提出假設3: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存在空間溢出效應。
(三)新質生產力的門檻效應
通常而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則資本、信息、技術、勞動等資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但在新質生產力的萌芽及初期發展階段,其影響力可能相對有限。這是由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壯大不僅需要充足的時間與資源投入,還需經歷一個與現有經濟體系相互適應和深度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階段,新質生產力往往集中于某些特定的行業或領域,其輻射效應相對較小。但隨著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持續提升,其影響力逐漸擴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削減生產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路徑等手段,引領區域經濟向更加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轉型。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還為其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質生產力的門檻效應包括科技、要素、產業結構和人才門檻。科技門檻需科技創新支撐,突破后可獲技術優勢,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要素門檻需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需企業高水平管理和市場敏銳度,成功跨越后能實現高效利用。產業結構門檻需前瞻戰略眼光,推動產業升級,跨越后形成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人才門檻需高素質人才、先進技術和完善產業體系,需地區要素積累到一定程度。同時,新質生產力還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當新質生產力達到較高水平時,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將達到最大化。此時,新質生產力已經深入滲透到各個產業和領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區域經濟將實現更加高效、更加均衡的發展,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體。
基于此,提出假設4: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水平的促進作用存在門檻效應。
三、實證模型與變量說明
(一)模型建立與估計方法
1.基準回歸
為了檢驗新質生產力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同時考慮本期的被解釋變量還有可能受到上期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本文建立如下動態面板模型:
其中,gdp表示區域經濟增長程度;nqp表示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X表示其他的控制變量;i代表省份;t代表時間;?滋i用來控制各個省份不受時間變化影響的因素(即固定效應);?著i,t為隨機誤差擾動項。考慮本文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和短面板數據的局限性問題,采用系統GMM方法分析。系統GMM在有限樣本下有效,考慮水平方程估計,可用來估計不隨時間變化的變量系數,比差分GMM更有效。用Arellano-Bond統計量檢驗擾動項自相關,Hansen統計量檢驗工具變量有效性。這些方法準確評估模型性能,支持后續研究。
2.機制檢驗
為了檢驗假設同時避免采用逐步法出現內生性問題進而影響研究結論的信效度,本文借鑒江艇(2022)的做法,構建式(2)來判斷產業鏈韌性是否在新質生產力與區域經濟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具體模型如下:
其中,Zi,t表示中介變量即產業鏈韌性;?茁2用以度量新質生產力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程度。
3.門檻模型
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表現出非線性,針對可能存在的新質生產力門檻效應,本文致力于尋找具體的門檻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采用了Hansen提出的門檻估計方法作為分析工具。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期望能夠通過統計推斷來精確確定門檻值的數量及其具體數值,從而驗證假說3的合理性。門檻模型的基本形式(以單門檻為例):
其中,gdpi,t表示為被解釋變量,nqpi,t為自變量同時為門檻變量,γ為未知門檻值,β為系數值,I(.)為指示函數。類似的,雙門檻模型及多門檻模型的表達式同理可得。
(二)指標選取說明與數據來源
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增長水平采用地區生產總值表征,指本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這個指標能夠全面反映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的經濟運行情況,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方面經濟活動。該指標能有效反映區域經濟增長程度。
解釋變量:生產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部分構成。新質勞動者更強調擁有高水準的勞動素養和職業道德,選取科學投入水平、教育投入水平、人才發展水平以及人力資本產出4個二級指標6個三級指標來測度。在勞動資料方面,新質生產資料則主要依賴于大數據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高級、精密、尖端”設備。本文選取能源消耗程度、數字基礎設施以及綠色發展水平3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來測度。至于勞動對象,傳統上主要涉及自然物和簡單加工的非自然物。而新質勞動對象則更多地融合了科技元素,本文選取污染減排水平以及創新產出成果2個二級指標6個三級指標進行測度新質勞動對象發展水平。具體構成如表1所示。
中介變量:中介變量是產業鏈韌性(ICR)。結合現有文獻,產業鏈韌性體現了產業鏈應對外部沖擊的抵抗、恢復和發現新路徑的能力。其抵抗與恢復能力主要體現在遭遇外部擾動時,產業鏈能有效運用其功能與資源的互補優勢,確保安全穩定或迅速擺脫干擾;而探索新路徑的能力,則是指產業鏈在外部壓力下尋覓新機遇,并通過技術創新等途徑推動自身升級。據此,本文參考現有研究,采用創新能力和產業多樣化指數作為產業鏈韌性的評估指標。其中,創新能力(Patent)利用地區專利授權數、發明專利數以及實用新型專利數量表示;產業多樣化指數(ID)采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
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的倒數測度。公式如下:
其中,Sj表示j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本文采用熵權法測算產業鏈韌性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經過標準化后的指標數值如表2所示。
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了對外開放水平、金融發展程度、政府干預程度、人口密度、城鎮化水平、失業率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可能影響產業鏈韌性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
(三)數據的統計性描述
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研究主要聚焦于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創新能力以及一體化發展等方面。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個城市,這些城市在經濟發展上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時,長三角地區在推動一體化發展、增強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方面也在不斷探索和實踐。而東北地區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其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農業產區的地位上,探討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面臨的挑戰等問題。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始于20世紀初的重工業基礎,如今正逐漸轉型升級,主要依賴能源資源、裝備制造、農業和旅游等產業。然而,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挑戰。
本文選取2010—2021年長三角地區4個省份41個城市及東北地區3個省份34個城市的數據作為實證研究樣本,建立面板數據。所涉及樣本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稅務年鑒》以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金融許可證信息和北京大學開放數據研究平臺等。
由表4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長三角地區GDP最大19.884,最小14.917;東北GDP最大18.175,最小14.529。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大于東北地區。長三角地區平均GDP 17.093,東北平均16.141,就平均水平而言,東北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與長三角地區還有較大的差距,經濟發展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解釋變量為新質生產力,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平均得分0.449,是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得分的9倍。說明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長三角地區,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為考察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運用Stata17.0軟件對式(1)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經檢驗,模型中Arellano-Bond統計量AR(1)的P值均小于0.1,AR(2)的P值均大于0.1,說明模型存在一階自相關,不存在二階自相關;Hansen統計量的P值均大于0.1,說明模型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不存在過度識別。因此,模型整體設計合理,可以較好保障估計結果可靠。
如表5所示,列(1)、列(2)、列(3)分別為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結果。結果顯示,在最小二乘法下,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在1%顯著性水平下為正,激勵效應為0.32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新質生產力影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在1%顯著性水平下為正,激勵效應為0.256。為減輕內生性問題,基準回歸中加入系統GMM模型,模型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在1%顯著性水平下為正,正向影響效應為0.551,說明在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就東北地區而言,列(4)、列(5)、列(6)分別是采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應模型與系統GMM模型所做的回歸,三種回歸方式均顯示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為正向效應。三種回歸影響效應分別0.255、0.113、0.439。從中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高于東北地區,驗證了假設1。
(二)穩健性檢驗
基準回歸分析探討了新質生產力對長三角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作用,發現其有顯著促進作用。為增強結果穩健性,本文采用兩種方法檢驗:縮短研究年限和剔除直轄市與省會城市樣本。表6顯示,兩種方法下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依然顯著,驗證了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表明新質生產力對兩地區經濟增長有積極推動作用。
1.縮短年限
為排除新冠疫情發生對經濟的影響,穩健性檢驗采用2010—2019年數據進行檢驗,長三角地區與東北地區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在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顯著性與前文基準回歸一致,僅在系數上有所差別。
2.剔除特殊城市
剔除上海為直轄市,各地區省會城市經濟與政治上的特殊性,其區域經濟增長水平可能較高,本文剔除上海市及各省份省會城市再次進行回歸,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東北地區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均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
(三)機制檢驗
在表7模型三中將產業鏈韌性作為中介變量進行回歸,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與東北新質生產力顯著增強了產業鏈韌性,驗證其在1%顯著性水平。同時,在模型四加入部分控制變量,在模型五中加入全部控制進行穩健性檢驗,可以發現,回歸結果僅系數發生變化顯著性未發生變化,假設2得到驗證。學術界普遍認為,產業鏈韌性指應對沖擊的穩定性、恢復力和升級能力,直接影響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對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產業鏈韌性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確保產業鏈在外部環境變化時保持穩定和可靠,還能夠提升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從而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業鏈韌性能夠激發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這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空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鏈結構,推動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涌現,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此外產業鏈韌性還能夠增強區域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在面臨外部沖擊時,一個具有韌性的產業鏈能夠迅速調整資源配置和生產計劃,降低損失并盡快恢復正常運行,有助于減少區域經濟波動,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間接影響分析
新質生產力不僅對本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作用,還可能對相鄰地區的經濟產出產生影響。因此,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模型來深入探究不同來源地的新質生產力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差異化效應。
不同的空間計量模型反映了不同的經濟約束條件。空間自回歸模型(SAR)側重于通過因變量的滯后項來描繪空間自相關性,而空間誤差模型(SEM)則將空間相關性置于空間誤差項中。此外,空間杜賓模型(SDM)則融合了上述兩種模型的空間效應,近年來在空間計量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為了更準確地選擇適用于本研究的空間計量模型,我們對長三角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進行了LR檢驗。如表8所示,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的LR檢驗結果的P值在1%水平下顯著,這一結果表明采用空間杜賓模型(SDM)來研究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更為合理的選擇。這一模型能夠更全面地考慮空間效應,從而更準確地揭示新質生產力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差異化影響。
基于式(1)實證檢驗東北地區和長三角地區本地與空間相鄰地區要素流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豪斯曼檢驗結果顯示隨機效應優于固定效應,故選擇隨機效應的空間計量模型,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第一,長三角地區與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對本地區影響均為正向影響,與前文所做基準回歸結果一致,進一步驗證了假設1,即長三角地區與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第二,長三角地區的模型空間自回歸項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該地區區域經濟增長受到空間相鄰地區的積極影響,驗證了假設3。這一現象主要歸因于長三角地區在中國19個城市群中,其一體化發展率先被提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長三角地區在一體化發展、創新共建等方面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這些政策有助于該地區形成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進而增強了空間溢出效應,推動了整個區域的共同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區域,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組成,其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在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和全方位開放戰略布局中,長三角地區無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東北地區空間溢出效應不顯著,這主要由于東北振興戰略的推進往往是三省各自為戰,區域一體化水平較低,沒有形成東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的合力和整體優勢,且東北地區在政策支持方面可能相對較少,缺乏足夠的推動力來促進空間溢出效應的形成。當前,東北全面振興不僅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極其復雜的挑戰,迫切需要探索東北全面振興的新思路、構建發展新戰略。
(五)門檻效應分析
從表10的門檻效果檢驗可知,單重門檻效應在1%水平上顯著,雙重門檻效應沒有通過檢驗,表明模型存在顯著的新質生產力單門檻效應。在此基礎上,本文采用新質生產力單門檻模型進行估計。
將新質生產力設為門檻變量,運用Stata17統計軟件重復抽樣300次,新質生產力發展影響中的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如表10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新質通過了單一門檻檢驗,新質生產力的第一門檻值為0.7876;本文借鑒了Hansen提出的估計方法,并針對相應的門檻估計值在95%的置信區間內進行了詳細的估計。通過繪制似然比(LR)曲線展示了以新質生產力作為門檻變量的LR曲線,如圖1所示。在LR統計量逐漸趨近于0的過程中,與之對應的γ值(即閾值)將逐漸顯現。特別地,LR統計量的最低點所對應的γ值即為我們所尋求的真實門檻值。此外,虛線以下的部分表示LR統計量小于1%顯著水平下所對應的門檻區間,這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范圍,有助于更準確地識別門檻值的范圍。
以新質生產力為門檻變量的單門檻回歸結果如表11所示,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在控制對外開放水平、金融發展水平、政府干預水平以及勞動力水平等因素后,我們發現新質生產力在達到特定門檻值前后,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呈現出顯著差異。具體而言,當新質生產力水平(nqp)低于0.7876時,其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作用,且當新質生產力提升1個單位時,區域經濟增長水平相應提升0.196個單位。然而,一旦新質生產力水平超過0.7876的門檻值,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顯著增大至0.619,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假設4得到驗證。這表明,隨著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升,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呈現出明顯的“門檻效應”。
2019—2021年,杭州市新質生產力均超門檻值,這主要得益于杭州市在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聚集方面的顯著優勢。杭州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健全創新治理體系,持續推進人才、資金、技術、政策等創新高端要素的快速集聚,從而形成了“創新活力之城”的特色優勢。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尚未達到新質生產力的門檻值。在未達到特定數值之前,新質生產力的優化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雖然存在,但影響較小。然而,隨著新質生產力的逐步優化升級,一旦突破一定臨界值,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將明顯增強。這一發現為各城市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應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的投入,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并提升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以2010—2021年長三角地區與東北地區數據為樣本,建立面板數據,定量研究新質生產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顯示:第一,兩地區新質生產力均促進經濟增長,但長三角地區效應更明顯。第二,新質生產力增強產業鏈韌性,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三,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增長受相鄰地區新質生產力正向影響,東北地區空間溢出效應不顯著。第四,新質生產力發展存在“門檻效應”,門檻值為0.7876。低于此值時,提升效果有限;超過后,影響顯著增強。
(二)政策建議
一是依托區域資源稟賦,采取差異化發展路徑。長三角地區經濟活躍、創新力強,可通過加強科技研發、優化產業布局、轉型升級等方式激發新質生產力。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資源豐富,但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較為落后,需發揮優勢,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發展,并發展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二是提升產業鏈韌性,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傳統生產力乏力,實現現代化需強化協同、提升效率,注重科技創新,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增強可持續能力,提升產業鏈韌性、接續性和競爭力。關注構鏈協作、暢鏈數智賦能及空間鏈區域協調發展,依托新質生產力為產業鏈現代化提供動能。
三是集聚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通過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強化發達城市地區的輻射效應,可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可有效縮短地理距離,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另外,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解決老工業基地內部缺乏創新活力的發展瓶頸。通過加強產業協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四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對經濟促進有門檻效應,突破門檻后,作用更顯著,需加大投入,加強基礎研究,突破關鍵領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融合,服務經濟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
(責任編輯:孟潔)
參考文獻:
[1]趙儒煜.中國式現代化產業發展的特殊性與新產業革命的雙重效應[J].社會科學輯刊,2023(3):114-124.
[2]蘇璽鑒,孫久文.培育東北全面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內在邏輯、重點方向和實踐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24(1):126-133.
[3]賈若祥,王繼源,竇紅濤.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J].改革,2024(3):38-47.
[4]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5]蔡萬煥,張曉芬.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基于產業革命視角的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2):29-38.
[6]武崢.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邏輯、動力機制與未來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4(2):20-28+148.
[7]張林.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J].經濟學家,2024(3):15-24.
[8]劉冬梅,楊瑞龍,朱旭峰,等.新質生產力與科技創新[J].中國科技論壇,2024(3):1-5.
[9]黃永春,宮尚俊,鄒晨,等.數字經濟、要素配置效率與城鄉融合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10):77-87.
[10]郭朝先,陳小艷,彭莉.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4):1-11.
[11]任保平.以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全方位推進新型工業化[J].人文雜志,2024(3):1-7.
[12]陳彥君,郭根龍.數字化轉型、產業鏈整合與全要素生產率[J].海南金融,2024(2):3-18.
[13]謝家智,何雯妤.現代產業鏈韌性評價及提升路徑[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2):15-28.
[14]韓文龍,張瑞生,趙峰.新質生產力水平測算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6):5-25.
[15]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16]盧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3):1-17.
[17]邱思遠,孫偉.中國城市群一體化水平測度與輻射能力分析[J].地理研究,2024,43(2):303-321.
[18]王飛,韓曉媛,陳瑞華.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6):12-19.
[19]夏銘璐,張樹山,谷城.智慧物流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23,37(9):23-33.
[20]陳光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J].紅旗文稿,2023(13):40-43.
[21]王玨,王榮基.新質生產力: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1):31-47.
[22]朱富顯,李瑞雪,徐曉莉,等.中國新質生產力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J].工業技術經濟,2024,43(3):44-53.
[23]彭緒庶.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發展路徑與關鍵著力點[J].經濟縱橫,2024(3):23-30.
[24]許恒兵.新質生產力:科學內涵、戰略考量與理論貢獻[J].南京社會科學,2024(3):1-9.
[25]馬明,唐樂,劉穎.東北地區與長三角區域物流產業效率比較[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3):54-60.
[26]王林輝,趙星.要素空間流動、異質性產業集聚類型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長三角和東北地區的分析[J].學習與探索,2020(1):116-122.
[27]張萬強,溫曉麗.中國區域市場活躍度的時空特征差異——兼對東北地區與長三角、京津冀的比較[J].經濟縱橫,2022(10):65-72.
[28]周博聞,邱俊鳳.人口遷移、健康服務業與經濟增長——基于調節效應與門檻效應的分析[J].經濟縱橫,2023(10):89-97.
[29]錢海章,陶云清,曹松威,等.中國數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6):26-46.
[30]劉春霞.金融集聚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J].海南金融,2024(9):18-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