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年,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跡和豐富的精神遺產。
走進延安紅色家風館,泛黃的照片、警示的家訓、珍貴的文獻,凝結著延安時期革命先輩的人生片段。
紅色家風,老一輩革命家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培育形成的寶貴財富,歷久彌新、潤物無聲,仍在滋養著黃土地上的一代代新人。
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西北部王家坪,毛澤東同志舊居前,一棵老柳樹又生新芽。樹旁,毛澤東與毛岸英的合影兩側,參觀者駐足凝視,思緒連連。
1946年,從蘇聯歸國的毛岸英回到延安。闊別18年,毛澤東告誡愛子:“你吃了十年洋面包,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也上了高等軍事學院,還有一課要補上,你應當去上中國的勞動大學。”
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曉梅說,延安時期,黨的領袖群體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也是紅色家風建設的承擔者和踐行者,“他們將‘小我’與黨和人民利益的‘大我’緊密結合,使家風成為傳承信仰的力量”。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間,老一輩革命家身體力行形成的優良家風,早已深植于這片紅色的熱土。
延安市甘泉縣石門鎮魏家溝村第一書記崔院強已開始第四個駐村周期。
2017年駐村時,崔院強的女兒年僅5歲,他的妻子工作繁忙,他駐村后無暇顧家,困難擺在眼前。“組織需要你,就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和爸媽!”妻子的寬慰,讓崔院強心中的使命感愈加堅定。
2019年駐村期滿,崔院強萬分不舍。“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就要到位,產業還需要繼續提升,很多工作剛開了個頭,我不能離開!”抉擇之際,他向女兒寫下家書。
“閨女,爸爸想每天陪伴你,但村里的群眾也需要我。你要好好學習,爸爸好好工作……”
崔院強帶領村民建起第三代自動化設施大棚,把坡地改造成梯田,將自來水通進家家戶戶……幾年下來,魏家溝成為全縣的設施蔬菜“明星村”,人均純收入達1.98萬元。
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為“大家”。不同的年代,同樣的選擇,涌動的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寶塔區寶塔消防救援站的小院里,寫有“紅軍傳人、人民衛士”的牌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支誕生于窯洞里的消防隊伍,用自己與親人的分離,換來萬家燈火的安寧。
2013年7月,持續強降雨導致區內多處山體滑坡、窯洞坍塌。寶塔消防救援站五人一隊、三人一組,在暴雨和泥漿中七上寶塔山、五上鳳凰山,連續奮戰26個晝夜,疏散群眾千余人,營救被困人員62人。
以駐地為故鄉、視百姓為親人,寶塔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員們以赤誠和忠勇,時刻守護著轄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每當有新消防員入隊,隊里都會組織他們參觀革命舊址,誦讀誓詞、重溫隊史,這是我們雷打不動的入隊第一課。”寶塔消防救援站一級消防長張保愿說,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這是大家的誓言,也是這個大家庭的傳家寶。
延安紅色家風館,“革命愛情”的篇章,也特別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九個年頭了,似乎我們都是在一起過中秋的,這次分開,反而顯得比抗戰頭兩年的分開大有不同。不僅因為我們都大了十歲,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為人民服務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
這是1947年中秋,轉戰陜西省北部途中的周恩來寫給遠在河北省的鄧穎超的一封家書。
“相濡以沫、心有大愛、事業為先,這是延安時期無數革命伉儷鮮明的家風品格。”延安紅色家風館館長謝文博說,當代人不曾經歷槍林彈雨,但都能從革命先輩的愛情觀、家庭觀中找到共鳴。
頭頂草帽、腳蹬膠鞋,身上老舊的工作服磨破了邊角。“不像專家像莊稼!”這是許多人對楊建利和妻子王春麗的第一印象。
10年前,這對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專家夫婦到延安市郊的廟溝村調研,他們一進村,便被果農團團圍住。雖是蘋果優生區,但這里土壤裸露、蒸發量大,水資源利用率極低。農民的眼神無奈而渴望,楊建利深受觸動。
“油菜長得快,很快就能把地面覆蓋住,能不能發揮些作用?”楊建利靈光一閃,拉起隊伍、卷起鋪蓋,在廟溝村扎了根。
油菜種一茬死一茬,楊建利急火攻心,曾高燒三天三夜不退。身為同事的妻子放心不下,也加入他的團隊。數九寒天,大風從坡上刮過,夫妻倆上山查看苗情,“就像背著一個大冰塊”。他們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四季,他倆有100多天住在村里。
女兒勸他們休息,但放不下鄉親們的心結,推著夫妻倆不斷前行。10年過去,他們探索出的“陜北果園綠肥油菜保墑培肥技術”已在90萬畝蘋果園中應用,實現秋雨春用,還為黃土高原添了一道風景。
皮膚黝黑,臉上多了片高原紅,這是夫妻倆在黃土地上捶打出的樣貌。
84年前,同樣是在延安,也有一群人在黃土地里捶打出一種精神。
1941年春,北風依然凜冽,三五九旅的戰士們浩浩蕩蕩挺進南泥灣。搭草棚、挖窯洞,扛起镢頭、日夜開荒,他們戰天斗地,將“爛泥灣”變成“陜北的好江南”。
彼時擔任副連長的劉寶齋是其中一員。新中國成立后,他放棄返城工作的機會,選擇留在南泥灣。多年后,兒媳侯秀珍繼承他的事業,扛起镢頭上山種樹,讓生態一度遭到破壞的南泥灣再披綠裝。
“家風體現著一個時代的風貌。情系百姓、奮斗不止的為民情懷,記錄在延安時期革命者的家風家訓里,也流淌在一代代老區人的接續奮斗中。”延安市婦聯副主席苗靜說。
25年前,年逾花甲的喬占山被黃龍縣石堡鎮黨委動員去八家梁村任職。引水、修路、種核桃,憑借一腔熱血,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硬是將這里“山高路窄像羊腸,吃水如油倉缺糧”的窮根拔掉。

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后,組織上讓喬占山繼續帶新人,他這一帶就干到了生命的彌留之際。2017年5月他離世前3天,還在村里辦公。幾張工作照、不到1萬元的存款,是喬占山僅有的遺產。
為群眾操勞一生,他的5個子女都是農民。“以喬占山的聲望,他如果有私心,完全可以給子女謀個城里的工作,但他不會這樣做。”石堡鎮黨委組織委員黨娜說。
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情懷。
“吾兄想來工作甚好,惟我們這里僅有衣穿有飯吃……我們的黨專為國家民族勞苦民眾做事,犧牲個人私利……”延安紅色家風館,一塊展板前,講解員李惠一字一句讀出毛澤東寫給表兄文運昌、婉拒對方希望到延安謀職的家書。
“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毛澤東同志為全黨作出表率,體現了革命領袖嚴于律己的道德修養和無私奉獻的胸襟境界。”李惠聲情并茂地講解道。
聽聞這段往事,前來學習的全國勞模、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72歲的村民張蓮蓮感慨萬千。她不禁回憶起父親張靜為她立下的家規。
20世紀80年代初,張靜任原延安地區林業局副局長,親友勸這位“大官”為張蓮蓮安排工作,他嚴詞拒絕,只留給女兒一句話:“上山造林吧,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有好光景!”
聽從父親的教誨,張蓮蓮扛起鋤頭,爬上荒山。自己掏錢買樹苗,自己肩挑石頭砌水窖。40多年間,張蓮蓮栽下20多萬棵樹,將荒山禿嶺變成滿山綠海。
張靜逝去多年,這種精神仍在傳承。
結婚第二天,李紅衛就被婆婆張蓮蓮拉著上山植樹。2015年起,李紅衛和丈夫在千畝林地里創辦生態農場,發展林下養雞,帶動了當地12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2021年4月,李紅衛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回到家中,她雙手將獎章捧給張蓮蓮。兩代勞模執手相看,滿臉欣慰。
守望綠水青山,紅色家風不絕。站在張蓮蓮家門前,院墻上“植樹造林一定會過上好光景”的家訓格外醒目。
家道正,而天下定。跨越歷史的滄桑,時代的回響依舊嘹亮。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