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一次飯局上,某國企董事長王某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假冒某央企下屬公司董事長的胡某某。推杯換盞中,胡某某謊稱認識很多“大領導”,并主動表示能夠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幫助王某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話語中感覺他是個‘能人’,不管他幫不幫得上,先試試嘛,反正我又不吃虧。”王某暗自思量。
“你的個人資料領導看了,對你印象挺好……”胡某某說。
此后,王某主動示好,逢年過節便送上土特產等禮品維系關系。關系熟絡后,兩人甚至以兄弟相稱。
2022年,胡某某向王某表示自己公司近期資金周轉困難,希望能向其借款200萬元緩解資金壓力,并承諾一個月后歸還。
2024年4月,紀檢監察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反映王某向轄區內的管理服務對象借款132萬元,一直未歸還。
隨后,核查組根據問題線索查閱了胡某某的個人檔案、公司信息等資料,并對胡某某進行了談話。經查,胡某某實際為鄰市一個普通市民。
“我想通過胡某某謀求仕途發展,為了表示誠意,不惜違反相關規定,找身邊的管理服務對象為他提供借款132萬元……”面對核查人員的調查,自知無法隱瞞,王某低頭道出了實情。
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王某不信組織信關系,為了追求職務上的晉升,不惜結交政治騙子,影響惡劣。他不僅沒有等來對方承諾的“加官進爵”,反而被騙上百萬元。最終,王某因違反政治紀律,同時還存在其他嚴重違紀違法問題,受到嚴肅處理。
近年來,在查處的各類腐敗案件中,官員與政治騙子相互勾連的現象屢見不鮮,被其“忽悠”的黨員領導干部也并非個例。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強調,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破“潛規則”,立“明規矩”,堅決防止搞“小圈子”“拜碼頭”“搭天線”,有力打擊各種政治騙子,嚴格防止把商品交換原則帶到黨內。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也明確了搞投機鉆營,結交政治騙子或者被政治騙子利用,以及黨員充當政治騙子的處分規定。
所謂“政治騙子”,就是通過虛構冒充領導干部及其親屬、朋友、身邊工作人員,或用有特殊背景的專家教授、學者智囊等方式設計身份偽裝,或通過偽造領導干部圖文影音資料、虛構與領導干部交往經歷、傳播政治謠言、制造內部信息、假意“牽線搭橋”等方式設計行為包裝,以“提拔重用”等政治利益為誘惑騙取他人信任,謀求攫取經濟利益、社會地位等不正當利益的人員。
實踐中認定黨員干部結交政治騙子或者被政治騙子利用等搞投機鉆營行為,均要求黨員干部具有謀取不正當政治利益的動機。如果黨員干部結交政治騙子時間較短,發現被騙后及時終止與其交往,或者未給政治騙子辦事謀利,情節輕微的,可綜合考慮事實證據、思想態度、悔過表現、查處效果等,不予處分或者免予處分,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檢查、予以誡勉或者組織處理。
本案中,王某身為黨員領導干部,不僅結交政治騙子謀求職務升遷,還違反相關規定,幫助胡某某向轄區內的管理服務對象借款,且久拖未還,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給黨的事業和形象造成嚴重損害,其行為已構成違反政治紀律,應予嚴肅處理。
政治騙子的存在,究其原因還是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紀律意識減弱、組織觀念淡薄,遇事習慣走“特殊門路”、享“特殊照顧”,模糊是非邊界,最終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黨員干部要想擺脫政治騙子的“忽悠”,最根本的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多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多一些夙夜在公、實干擔當,那些居心叵測的人自然無縫可鉆、無計可施。
(作者單位:重慶市紀委監委、榮昌區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