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籃球比賽中,有一種叫“手熱”的現象,就是一個球員突然間如有神助,接連投中的現象。據說,籃球隊中負責傳球的后衛,需要具備一項技能——在比賽中及時發現哪個隊友正處于“手熱”的狀態。一旦發現,就趕緊多給他傳球,借著他“手熱”多得分。
那么問題來了,球員“手熱”的原因是什么?
像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優秀球員,年薪高達幾千萬美元,優秀球隊的全年收入更是數以億計。如果對“手熱”現象的研究有突破,就意味著可以提升球員和球隊的成績,商業利益很大。
研究者收集了大量的比賽數據,用各種軟件反復計算。有人猜想,如果球員連續命中,就可能引發后續的高命中率;有人認為,如果球員連續失球,會激發斗志,從而進入“手熱”狀態;有人推測,上一場比賽的命中率可能會影響下一場比賽的表現。
結果發現,毫無規律可言。
為了排除對手防守強度這一不確定因素,研究者還專門研究了罰球中的“手熱”現象,結果發現,同樣毫無規律——上一個球是否罰中,根本不影響下一個球的命中率。
至此,他們得出結論:“手熱”現象根本不存在。
但球員、教練都知道這一現象的存在,這是怎么回事?答案是,這屬于隨機現象。
這個結論讓人難以接受。
很多資深教練和優秀球員都對這個結論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這些研究數據的家伙根本不懂籃球。對此,一個研究者無奈地說:“針對這一主題,我已經參與了不下1000場論戰。盡管每一次都是我贏,可我沒能說服一個人。”
說服他人為何如此困難?原因在于,人類大腦有一種本能,就是為各種現象尋找其背后的“原因”。對于“沒有原因”這種情況,我們的大腦往往難以接受。一個統計學教授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他要求大家連續拋擲200次硬幣,并記下結果。
教授特別提醒:“不要造假,我看得出來。”學生認為,不就是交一個隨機數嘛,編一個沒有規律的結果就可以了。結果,編造的記錄被教授一眼識破。那么,教授是怎么發現的?
因為編造的記錄是這樣的:正反正反正正反正正反反反正……造假者認為,只有這樣的“隨機結果”才符合擲硬幣這種“隨機現象”的特征。他們會極力避免連續多次出現同樣的結果。
實際上,如果真的老老實實地擲200次硬幣就會發現,真正的結果會像這樣:正反反反反反正正反反正正正正正正正……
懂概率的人稍加計算,就能解釋這種現象。
擲10次硬幣,結果都是正面的概率很小,只有1/1024;如果擲710次,連續出現10次正面的概率就達到了50%;如果擲5000次,連續出現10次正面的概率達到了99.3%;如果擲上萬次,連續出現10次正面的概率為99.99%,這時,幾乎可以確定,一定會出現連續10次正面。
所以,擲200次硬幣,就會出現連續六七次相同的情況。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籃球場上的“手熱”現象。NBA每支球隊每賽季僅常規賽就要打82場,加上季后賽,整個聯盟一個賽季的比賽總數在1000場以上。每場比賽雙方球員累計投籃超過100次,也就是說,一個賽季的投籃總數將超過10萬。
因此,出現某名球員若干次連續命中,也就是所謂的“手熱”現象,就像扔硬幣連續多次正面朝上一樣,是典型的隨機現象。
人類的心智是模式化的,人們習慣于用某種理論來理解世界,因此很難接受一個毫無理由、無法解釋的隨機的世界。人總是難以遏制地想要去探索種種現象背后的原因。這種心理機制很重要,沒有這種心理機制,科學就沒有辦法產生和發展。
這個發現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們過去以為,迷信的對立面是科學,其實不是。迷信和科學都在找規律,只不過,科學講究方法和證據,迷信則是胡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迷信和科學反倒是近親,都符合人類要給現象找原因的本能。
迷信的反義詞是什么呢?其實是承認不確定性,承認隨機性,承認有些東西是不可解釋、不可預測的。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認知能力不錯,他得具備兩個要件:第一要有科學精神,第二要學會接受隨機性。
(希 合摘自文匯出版社《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張伯陶圖)